1、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战场
中央红军改编为八路军与新四军
日本的全面侵华战争,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灭种灭族的严重危机,在这个生死存亡的历史关头,中国共产党迅速做出反应。中国共产党取消了红军番号,将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这是在民族危难关头为促成国共合作而向国民党做出的重大让步。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及陕北工农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红军前敌总指挥部改编为八路军总指挥部,朱德任总指挥,彭德怀任副总指挥,叶剑英任参谋长、左权任副参谋长,任弼石任政治部主任、邓小平任副主任。
八路军下辖三个师和总部直属队:第115师由红一方面军之第1、第15军团及陕南红军第74师编成,林彪任师长,聂荣臻任副师长,周昆任参谋长,罗荣桓任政训处主任、萧华任副主任,全师共一万五千余人。第120师,由红二方面军之第二、第六军团和陕北红军第27、第28军及独立第1、第2师,赤水警卫营、总部特务团各一部编成,贺龙任师长,肖克任副师长,周士第任参谋长,全师共一万四千人。第129师,由红四方面军之第4、第31军,陕北红军第29、第30军和陕甘宁独立第1至第4团及第15军团之骑兵团等部编成,刘伯承任师长,徐向前任副师长,倪志亮任参谋长,全师共一万三千余人。总部直属队,三千余人,八路军全军共四万六千人。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的安全,中共中央军委于八月二十五日决定,从第115师、第120师、第129师各抽调一部共九千余人,组成直隶中央军委的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由肖劲光任主任。1937年九月十一日,按全国统一的战斗序列,八路军改番号为第18集团军,朱德、彭德怀由正副总指挥改称正副总司令,但八路军的称呼仍被广大指战员的人民群众习惯地沿用下来。同年十二月,八路军后方总留守处改称八路军留守兵团,肖劲光任司令员。
红军主力改编完成后,国共双方又就南方八省红军和游击队的改编达成协议。十月十二日,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宣布将南方八省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任命北伐名将叶挺为军长。后由中共中央提名经国民党政府军事委员会核定,又任命项英为副军长,张云逸为参谋长、周子昆为副参谋长,袁国平为政治部主任、邓子恢为副主任。1937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新四军军部在汉口成立。1938年一月六日移驻南昌。二月上旬,军部命江南各游击队开赴皖南岩寺集结整编,江北各游击队分别在湖北黄安(今红安)七里坪和河南确山县集结整编,新四军全军共一万余人。
红军改编对于抗战是具有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的,改编的完成使国共两党具备了实现合作的一个必要条件,同时也使红军更加适合于国共两党合作和民族解放战争的新形势。但改编并不意味着红军的性质有任何变化,红军的名称虽然取消了,但八路军和新四军仍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这一点从来就没有改变。
伟大的战略理论著作《论持久战》
抗日战争不仅需要装备和战斗勇气,更需要正确的政治路线和战略方针。这个战略方针就是持久战。持久战的基本内涵是:通过持久的抗战,不断消耗敌人的有生力量,同时集聚自身的力量,并争取国际的援助,最后夺取抗战的胜利。为了驳斥亡国论和速胜论的滥调,全面深入阐明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坚定抗战军民的胜利信心,毛泽东以其科学的理论思维,结合抗战十个月的经验教训,并集中全党全军的智慧,于1938年五月发表了《论持久战》。
《论持久战》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辩证法分析解决战争问题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它从理论上彻底批判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观点,指明了持久抗战的胜利前景,并且从战略、战役和战术各个层次上提出了一整套克敌制胜的切实可行的办法。在全国抗战开始不久,许多人对战争前景感到茫然的情况下,《论持久战》准确而有说服力地描绘出抗战全过程的完整蓝图,解开了人们头脑中关于这场战争的种种疑惑,这对于统一中国共产党乃至全国人民的战略思想,坚定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真正确立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意义。
从1937年七月至1940年底,是敌后抗日游击战争的上升阶段。这一时期,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挺进华北、华中敌后,执行中共中央制定的全面抗战路线和游击战的战略方针,实现了由国内正规战争向抗日游击战争的军事战略转变,成功地开辟了华北、华中敌后战场。进入相持阶段后,八路军、新四军分别完成了中共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巩固华北、发展华中的战略任务,使敌后抗日游击战争和自身实力进一步发展壮大,敌后战场逐渐上升为抗日战争的主战场,人民抗日武装成为全国抗战的主力军。
毛泽东对于部队的战略方针极为重视。他在抗战初期就曾指出:我军新的战略方针应是:“在整个战略方针下执行独行独立自主的分散作战的游击战争,而不是阵地战,也不是集中作战。因此不能在战役战术上受缚。只有如此才能发挥红军特长,给日寇以相当打击。”在洛川会议上,毛泽东再次强调我军的战略方针应是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并解释说:所谓“独立自主”,是指在统一战线和战略方针共同商量的条件下的相对独立自主的指挥;所谓“山地”,是指首先在山区创造根据地,依托山地开展游击战争,并向平原发展;所谓“游击战争”,是指分散以发动群众,集中以消灭敌人,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方针是“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这是关于我军战略方针的完整、准确和简练的表述。
抗战时期诞生的优秀文化作品
在国家危难之际,一大批文艺战线的工作者们创造了许多振奋人心的文艺作品,给战斗在抗日第一线的中国军民以极大的精神鼓舞:
《热血歌》
热血滔滔,热血滔滔,像江里的浪,像海里的涛,常在我心头翻搅。只因为耻辱未雪,愤恨难消,四万万同胞啊!洒着你的热血,去除强暴!
《抗敌歌》
中华锦绣江山谁是主人翁?我们四万万同胞。强虏入寇逞凶暴,快一致永久抗抵将仇报,家可破(家可破),国须保(国须保),身可杀,身可杀,志不挠,一心一力,团结牢,拼将头颅为国抛,拼将头颅为国抛。
《保卫黄河》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梁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端起了土枪洋枪,挥动着大刀长矛。保卫家乡!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
《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每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起来!起来!起来!我们万众一心,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
看到这些熟悉的文字时,不禁让人心潮澎湃、热血沸腾。当年的抗日英雄们就是在这些文化作品的激励之下,前赴后继、舍生忘死地奔赴前线。其中《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投身到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浪潮中去。
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寇
七七事变后,华北日军迅速攻占了平津地区,然后以平津为出发地,投入三十万兵力向华北腹地展开战略进攻。为解救华北危局,八路军三个师不待改编就绪,即誓师出征,于1937年八月二十二日至九月三十日先后由陕西省三原、富平县经韩城地区东渡黄河,挺进山西抗日前线参加太原会战。八路军所到之处受到当地人民群众的热烈欢迎,进入山西不久便取得了震惊中外的“平型关大捷”。
八路军115师于九月中旬开抵晋东北地区。九月二十二日,日军第5师团第21旅团一部从灵丘向平型关方向进犯,八路军总部即令第115师侧击该敌。二十四日夜,林彪、聂荣臻率第115师主力冒雨设伏于平型关东北公路两侧高地。次日早晨,日军进入伏击地域,第115师发起突然攻击。经一整天激战,歼灭日军一千余人,击毁汽车一百余辆、马车两百辆,缴获长短枪一千余枝,还有一些机密文件,其中包括一幅标有日军华北作战计划及目标的日文地图。平型关大捷是卢沟桥事变以来中国军队对日作战取得的第一个完整、重大的胜利。并且,这个胜利是在日军长驱直入,华北战局危急的形势下取得的,沉重打击了日军的疯狂气焰,粉碎了"皇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威望。
由于日军突破国民党军晋北防线,直趋太原,国民党军在太原以北忻口一带组织防御。八路军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配合友军进行忻口战役。十月间,120师在雁门关南北频繁设伏,歼敌数百人,击毁日军汽车、坦克、装甲车五十多辆,切断了大同至宁武、忻口的交通线。十月十九日夜,第129师第769团夜袭代县阳明堡日军机场,击毁敌机二十余架,削弱了日军进攻忻口的空中力量。至此,八路军三个师均首战告捷。在八路军的有力配合下,国民党军成功地将日军阻截于忻口以北。日军正面进攻没有得逞,亦改为迂回战术,另派两个师团沿正太路攻击晋东娘子关,以配合正面部队夺取太原。八路军主力遂南下正太路娘子关附近地区,配合友军阻止日军西犯。十月底至十一月初,八路军各师连续取得长生口、七亘村、黄崖底和广阳伏击战的胜利,以伤亡三百余人的代价,取得歼灭日军一千八百余人的胜利。
忻口战役是抗战初期华北战场上规模最大、战绩最佳的一场战役。此役,正面国民党军英勇作战,坚守阵地达二十一天之久,八路军的有力配合是他们取得成功的不可或缺的因素。晋东娘子关失守后,忻口国民党军腹背受敌,被迫南辙。十一月八日,太原失陷。由于国民党军纷纷南辙,华北的主要交通线和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自此,华北地区以国民党军为主体的正规战争宣告结束,以八路军为主体的游击战争上升为主要地位。八路军结束了直接配合友军作战的阶段,转而根据洛川会议的决定,挥师挺进日军后方,积极开辟敌后战场。
八路军向敌后挺进的目标首先指向了山区。山区具有自然屏障,有利于八路军的隐蔽与机动,却不利于日军机械化优势的发挥,因此毛泽东从全国抗战一开始就强调要实行独立自主的山地游击战,并确定八路军集中向冀察晋绥四省交界的恒山地区挺进。但鉴于日军的战略计划是以大迂回的姿态包抄太原,为避免陷于日军迂回包围之中,毛泽东早在平型关战斗之前,即果断变更部署,改集中配置为分散配置,指示八路军各师分别转至山西四角的管涔山、吕梁山、恒山南段和太行、太岳山脉。太原失守后,八路军根据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的指示,向山西四角实施战略展开,创建山区抗日根据地。
第一个山区抗日根据地是聂荣臻领导创建的以恒山山脉为依托、以五台山区为中心的晋察冀边抗日根据地。平型关战斗后,第115师副师长聂荣臻奉命率该师独立团、骑兵营等部约三千人挺进晋察冀交界地带的五台山区。同年十一月七日成立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聂荣臻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次年一月中旬又在河北阜平选举产生了第一个边区抗日民主政权: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这标志着八路军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边抗日根据地正式形成。晋察冀根据地的开辟,对天津、石家庄、太原等地日军构成严重威胁。因此,在晋察冀根据地尚未完全形成之际,日军便调集两万余人,于1937年十一月对根据地实行八路围攻,企图将根据地扼杀在摇篮之中。晋察冀军区部队与地方武装相结合,广泛开展游击战,集中力量打击敌之一路。经一个月作战,歼灭日军两千余人,粉碎了日军的围攻。
在晋察冀根据地之后陆续建立的山区抗日根据地,还有贺龙、关向应领导第120师创建的以管涔山为依托的晋西北根据地;刘伯承、张浩领导129师创建的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边根据地;罗荣桓领导115师主力创建的以吕梁山脉为依托的晋西南根据地。日军对这些根据地同样进行了大举围攻,根据地军民奋起反击。其中,第120师于1938年二月至四月粉碎日军五路围攻,歼灭日军近两千余人,一举收复宁武、神池等七座县城。1938年四月,第129师在国民党友军配后下粉碎日军对晋东南的九路围攻,歼灭日军四千余人,长乐村一战歼灭日军两千余人。第115师于1938年三月取得了蒲县井沟战斗的胜利,歼敌一千余人。
此外,中共领导的冀鲁地区的抗日游击战争也蓬勃发展起来。在山东,中共山东省委发动和领导了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等十大抗日武装起义,建立了十支较大的抗日武装,共四万多人,并在全省十几个地区建立了抗日游击根据地。随后,挺进冀鲁平原的各部队在当地人民武装的配后下,不仅巩固扩大了冀南根据地,还开辟了冀鲁边、冀鲁豫、冀中根据地;与此同时,山东各支人民抗日武装也整编为统一指挥的游击兵团:八路军山东纵队。至此,华北敌后的抗日根据地已由山区扩展到平原,初步形成山区与平原相互依存、相互策应的广阔敌后战场。
同时,依据毛泽东指示,新四军军部于1938年二月由南昌迁至皖南歙县岩寺(后又迁至泾县云岭),各支队分别向皖南、皖中集结,准备向日军出击。向皖中集结的第4支队于四月进抵舒城、庐江、无为、巢县地区。五月十二日,首战巢县蒋家河口,此为新四军出师敌后第一仗。随后,新四军第1、第2支队挺进苏南,第3支队开赴皖南,第4支队展开于皖中,先后取得新丰、句容、永安桥、清水潭、马家园、棋盘岭、三十里铺等战斗的胜利,并粉碎了日军对小丹阳地区的"扫荡";同时大力开展群众工作,组建抗日民主政权。
从1937年九月八路军首战平型关,到1938年十月广州、武汉失守,八路军、新四军在异常艰难的条件下与日伪军展开英勇斗争,共作战1780次,歼敌五万四千余人,缴获各种枪械一万余枝(挺),创建了晋察冀、晋绥、晋冀豫、晋西南、冀鲁边、冀鲁豫、山东、苏南、皖南、皖中等抗日根据地,华北、华中敌后战场基本形成。八路军、新四军也由出师时的五万余人发展到十八万余人。
敌后战场的形成是中国抗日战争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进展。它表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其创建的抗日根据地已以独当一面的战略姿态屹立于敌后,侵华日军从此陷入了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两面夹击之中。敌后游击战争对日军的牵制和消耗,是中国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相持的重要因素。八路军、新四军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十几个月里取得这样的胜利,其根本原因是贯彻了全面的、全民族的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适时实行了由正规战争向游击战争的战略转变,坚决执行了"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指导方针;抓住有利时机,大胆深入敌后,实施战略展开,创建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由战略防御进入到战略相持阶段
1938年十月,日军连续攻陷了广州和武汉两个大城市。日本的政治诱降使国民党内部发生分化,亲日派首领汪精卫于1938年十二月逃离重庆,公开叛国投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虽然坚持抗战,但由于正面战场军事压力有所减轻,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限共、防共、溶共"的方针,反共倾向明显加剧。
战争形势的重大变化要求中国共产党迅速做出新的对策。中共中央为此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会议确定要不断巩固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用长期合作来支持长期战争。巩固华北的战略任务责无旁贷地由八路军承担起来。根据中共中央巩固华北的战略任务和日军先"扫荡"平原后进攻山区的企图,中央军委和八路军总部做出重大决策:以八路军各师主力挺进冀鲁平原,这是八路军第二次也是更大的一次挺进平原的战略行动。1938年十二月,由刘伯承、邓小平率领的第129师主力一抵达冀南平原,便投入了激烈的反"扫荡"作战,经三个月一百多次战斗,共歼灭日伪军三千余人。
贺龙、关向应指挥的第120师于1939年元月下旬进抵冀中平原,同冀中军区(八路军第3纵队)会合,成立以贺龙为首的军政委员会,并组成以贺龙、吕正操为正、副总指挥,关向应为政委的冀中总指挥部,统一领导冀中各项工作。在连续粉碎日军三次围攻之后,四月下旬,第120师又在齐会地区冒着毒气与日军激战三昼夜,歼敌七百余人,创下平原歼灭战的范例。第115师第344旅一部由代旅长杨得志指挥,于1939年2月由晋东南进入直南(今河南濮阳、滑县一带),随后扩编为冀鲁豫支队。1940年4月与八路军第2纵队会合,组成新的第2纵队兼冀鲁豫军区,杨得志任纵队司令员,黄克诚任纵队政委兼军区司令员、崔田民任军区政委。同年五月,黄克诚率第2纵队主力南下豫皖苏,杨得志率余部坚持冀鲁豫边区的抗日斗争。在晋察晋的平西地区,以八路军第4纵队为基础的"冀热察挺进军"于1939年二月组成,萧克任司令员,执行"巩固平西,坚持冀东,开辟平北"的任务。
1939年十一月,杨成武指挥八路军独立第一师,乘夜色埋伏于河北省涞源县三岔口、黄土岭地区的太行山北部群山之中,在敌人毫无察觉的情况下,将日军混成第二旅团包围并压缩在一条长约二、三里,宽仅百十米的山沟里,歼灭日军近千多人,缴获两百多辆满载军用品的骡马车,几百支长短枪及无数弹药,战斗中,日军统帅阿部规秀中将被击毙。阿部规秀是日军发动侵华战争以来丧生的首个高级将领,也是整个抗日战争中击毙的职务最高的一个日军指挥官。
八路军主力挺进平原,进一步实施战略展开。不仅发展了平原的抗日游击战争,巩固了平原抗日民主政权,也帮助当地部队提高了战斗力,从而为长期坚持平原抗战打下坚实基础。同时,八路军主力也在平原地区得到壮大,如第120师由挺进冀中时的六千余人发展到两万余人;第129师和第115师也都得到发展。
1939年和1940年是华北敌后战场斗争十分激烈的两年。据统计,日军出动千人以上的"扫荡"就达一百多次,使用总兵力在五十万人以上。然而,这些"扫荡"均一一被八路军所粉碎。经过两年的艰苦斗争,八路军出色地完成了党中央赋予的巩固华北的战略任务,使华北各根据地在巩固中得到发展,并在发展中日渐巩固,八路军自身也迅猛壮大。到百团大战前夕,八路军总兵力已将近四十万,装备各种枪枝近二十万枝(挺),并拥有晋察冀、恶绥、晋冀豫、冀鲁豫、山东五大块根据地,成为中国抗日战争的举足轻重的一支武装力量。
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的既定部署,新四军承担着"发展华中"的重任。1939年二月下旬,周恩来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身份,专程由重庆赴皖南泾县云岭新四军军部,与新四军领导人研究发展华中的问题。他提出的原则是:哪个地方空虚,我们就向哪个地方发展;哪个地方危险,我们就向哪个地方去创造新的活动地区;哪个地方只有敌人伪军,友党友军较不注意,没有去活动,我们就向哪里发展。这样可以减少磨擦,利于抗战。依据这个指导思想,最后确定新四军的战略方针是:"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实践证明,这是对新四军发展华中的一个重大而正确的决策。
从1938年底到1940年初,经过一年多的英勇战斗,华中的游击战争和根据地规模以及新四军的兵力都有了显著发展。新四军已由1938年底的二万五千人发展到五万余人,但是华中敌后仍有广大地区尚待开辟。1939年十一月底,中共中央中原局书记刘少奇到达津浦路西淮南地区的新四军江北指挥部。从十二月至次年二月,刘少奇在这里连续主持召开了三次中原局会议。根据六中全会精神和华中的实际情况,中原局认为,新四军如向西发展,将会受到国民党军第1、第5战区的限制,且易引起中间势力的疑惧,政治上不利;而苏北地区全部为敌占区,只有国民党军韩德勤部,力量较弱。新四军向苏北发展,政治上有理,对抗战有利。由于贯彻了中共中央"发展华中"的战略方针,新四军成功地坚持了皖南,巩固并扩大了苏南和皖中根据地,发展了皖东、鄂豫皖边和豫皖苏边根据地、开辟了苏北根据地,形成了广大的华中敌后战场。新四军发展到九万余人,成为坚持华中抗战的重要力量。
百团大战振奋了中国军民的信心
1940年上半年,德国军队横扫西、北欧,欧洲反法西斯战争处于低潮。日本企图趁西方大国无力东顾之机,南下太平洋,夺取它们在东方的殖民地。为放手南进,日本一面加紧对国民党政府的军事讹诈,扬言要"南取昆明,中攻重庆,北夺西安";一面加紧进行政治诱降,汪精卫傀儡政府在日本的扶持下粉墨登场,日蒋双方代表也在香港进行着秘密媾和谈判。一时间,妥协与投降的乌云笼罩在中国的上空。
在华北,日军疯狂推行"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分割封锁各抗日根据地的"囚笼政策",八路军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小了。为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消除国民党妥协投降的危险,争取时局好转,八路军总部决定发起破袭正太路战役,并规定参战兵力不少于二十二个团。八月二十日,八路军各参战部队同时向当面日军发起猛烈攻击。战斗打响后,许多部队自发地投入战斗,以致实际参战兵力大大超出计划,达到一百零五个团(约二十万人),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百团大战"。
百团大战打击了敌人的整个经济、交通线和封锁网。在历时三个半月的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在地方武装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大力配合下,共作战一千八百余次,毙伤日军官兵两万余人、伪军五千余人,俘日军近三百人、伪军近两万余人,缴获各种炮五十余门、各种枪械近六千余枝(挺)。八路军亦付出重大代价,伤亡近两万余人,由于日军使用化学武器,致使我军还有两万余人中毒。百团大战是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处于低潮、中国抗战面临困难、妥协投降空气甚浓的形势下取得胜利的,因此其政治意义甚至于超过了其军事意义。
有些说法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术所起到的作用给予否定,殊不知当时日本陆军的资源极大地消耗于对八路军、新四军的游击战中,日军庞大的海军对大陆作战起不到作用。正因为八路军、新四军的敌后作战,使得日军占领地的资源不能向东三省那样转化为日本所用。消耗日甚一日,补充又没来源,迫使日本军只得冒险向东南亚出兵。日本人何尝不知道发动太平洋战争极为冒险,但是他们只能期望使用陆地作战无用的海军来攫取东南亚的资源,以支撑大陆作战。正是八路军、新四军正确的战略方针和英勇战斗,才迫使日军做出了这种自杀式的选择,从而加速其走向灭亡。
2、 国际局势的变化
正面战场上的压力仍然不小
1939年九月,纳粹德国正式吞并波兰。希特勒在欧洲取得的辉煌战果,使在第一次长沙会战中并没有达到战略目标的日军注入了一剂强心针。次年五月初,日军集中兵力分三路进攻枣阳、宜昌等地,史称“枣宜会战”。
在这次会战中,中国军队在李宗仁的指挥下顽强作战,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是由于蒋介石排斥异己,使得第五战区守军得不到其他战区紧密的支持,日军得以逐次使用兵力,各个击破,招致了中国军队的失利。枣阳、宜昌相继失守,第33集团军总司令张自忠在此次会战中阵亡。张自忠成为抗战时期国民党集团军总司令中作战殉国的第一人,后追晋为陆军上将。为了纪念张自忠将军,北京、上海等城市都设有张自忠路,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也正是设在北京的张自忠路上。
日军占领宜昌后,又开始以宜昌为基地,空袭国民党政府临时首都重庆和四川其它城市,两个月共进行了四千架次的持续轰炸,仅重庆一地就遭到日机三千三百多架次的袭击,投弹量为两千五百多吨,其中约两千吨落在重庆市内,给重庆的平民造成深痛的灾难。由于中国军民的顽强抵抗,日军轰炸重庆而迫使国民政府妥协的图谋最终未能得逞。
1941年,为了占据战略要地、打击国民党第九战区防守军,华中日军集中了四万余兵力,在空军的配合下于四月九日兵分三路合击上高。十八日,日军攻陷高安,但在上高一线却遭到国民党第七十四军的顽强阻击。为了加强力量,第九战区又抽调川军第七十军投入上高会战。二十日,中国军队开始反攻,由南北两翼对日军实施包抄,决心围歼中路日军。到四月二日,中国军队除收复战前地区外,又攻占了西山万寿宫。四月九日,又攻克安义日军的外围据点,取得了有利的对敌态势,上高战役遂告结束。此次战役中中国军队击毙日军少将指挥官岩永、日军伤亡近二万人。
在上高战役中没占到便宜的日军于1941年九月初开始集结四个师团、共十万余兵力,发动第二次长沙会战,企图消灭中国军队主力,迫使国民政府投降。国民党第九战区司令薛岳调集四十个师共三十万兵力,按照第一次长沙会战的部署投入战斗,迎击日军。日军凭借其装备的精良,二十八日攻入了长沙,次日攻占株洲。当第九战区节节失利时,国民党第五、第六战区乘日军相对空虚之机发起攻势,围困宜昌等地,第九战区在长沙失守后也重整旗鼓,从四面反攻长沙。十月一日,日军被迫开始撤退。至十月八日,第九战区恢复所有失地,此次战役共歼灭日军四万八千人,以再次打破日军的战略企图而告终。
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1941年是二战局势呈剧烈性变化的一年,此变动的中心在太平洋彼岸的美国。自从1939年欧洲战场开始打响之际,罗斯福就料定美国远离战争漩涡已是不可能的事了。但是,当时美国民间反战声浪高涨,作为民选的总统,罗斯福只好顺应民意而保证中立的立场。在此其间,美国还扮演了盟军兵工厂的角色,发了一点战争财。美国盟军兵工厂的武器不仅提供给盟军,日本只要付钱他们也照卖,在抗战初期,许多中国老百姓就是丧生在美国制造的炮弹之下的。
当时交战双方都期待着美国的表态,英、法希望美国尽快加入战斗,德国则想尽办法威慑美国,希望他继续保持中立。1940年九月,德、意、日三国签下了军事同盟条约,其目的就是要把美国隔离于欧战之外,以便先灭亡英国。罗斯福意识到了唇亡齿寒的危机,第二年他击败对手成为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了三届的总统后,便在就职典礼宣言中示意:美国不可能避免这场战争。
苏联方面此时也是静观局势的变化。在远东,当初给予中国的援助希望中国能缠住日本,以便全力以赴对付德国。在随后的两次日俄冲突中,苏俄感受到了自己的援助得到了回馈,因为日军确实在中国战场泥足深陷,根本没有力量来对付苏联。虽然1939年,德苏签过互不侵犯条约,但斯大林很清楚,在国际上有些和约只不过是一张废纸。1941年日本外相松冈洋右从欧洲经莫斯科返日,四月份,双方签下了日苏中立条约。果然不到两个月,德国大军就铺天盖地的朝苏联杀了过来。早在1940年,德国曾怂恿日本南进东南亚,希特勒的如意算盘是尽快解决英国在远东的势力,乘美国还来不及插手的时候,就把英国的战局解决。可是,英国军民的顽强抵抗,使德国对英国的进攻迟迟不见成效。当希特勒掉过头来挥师东进时,才发现对付苏联近三千公里的战线让他感到一点力不从心,因此还不到一星期,就要求日本配合其东西两头夹击苏联。
日本国内对于北进南进的问题,在东京的五相会议上争执了起来。席间极力主张北进的是刚与苏联签订中立条约的外相松冈,他认为苏联是宿敌,为了保障战略资源大本营“满洲国”的绝对安全,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会。假如当年在五相会议上日本坚决北进,那么历史就可能要重写了。但日本高层其他人着眼的则是更现实的问题,因为南进可以取得橡胶及石油等宝贵的战争资源,这也正是他们当前迫切需要的东西。
美日宣战、太平洋战争打响
1941年的七月,日军沿广西南下进驻法属越南。面对罗斯福一步又一步的对日制裁措施,日本外相松冈仍然一意孤行,以同样强硬的态度响应。此时,三度组阁的近卫已经无法支撑全局,只得于十月十六日辞职。十八日,关东军出身的东条英机出任日本首相,十一月一日,日本大本营进行了一次长达十七个小时的联席会议,会议的结果经裕仁天皇批准:偷袭珍珠港、对美宣战,发动太平洋战争。
日本对珍珠港的作战,是由海军大将山本五十六指挥的,日本在袭击珍珠港前,进行了周密谋划和准备。十一月中旬,日本由二十七艘潜艇编成的先遣部队伪装日常巡逻,沿中航线和南航线驶向夏威夷。二十五日,由六艘航空母舰(舰载机约四百架)编成的机动部队驶向瓦胡岛。夏威夷时间十二月七日(星期日)晨,日军开始向珍珠港发起猛烈攻击。整个袭击持续约两个小时,由于疏于戒备,美军遭受到了严重损失。日本以损失飞机二十九架和特种潜艇五艘的微小代价,击毁击伤美国太平洋舰队停泊在港内全部八艘战列舰和十余艘其他主要舰只,击毁美军飞机约三百架,毙伤美军三千余人,太平洋战争由此爆发。
珍珠港事变同日,日本与英美正式宣战,而一向担心美国过早进场的德国,这个时候也骑虎难下,只好于十二月十一日向美国宣战了。十二月下旬丘吉尔访美,双方军事首脑在华盛顿取得了共识。他们一致认定,德国是轴心国家的龙头,擒贼要先擒王,所以打倒德国,才是胜利的关键。从此重欧轻亚,便成为同盟国的战略方针。
日本偷袭珍珠港是他们南进策略的第一战,该战彻底摧毁了位于夏威夷的美国海军基地,其目的在于能够充分掌握西太平洋的海上军事优势。日军此时也早已做好了席卷东南亚美、英、荷各国属地的攻击准备。同一天,酒井隆23军,第38师团佐野的部队,由九龙渡海南下,直取香港。十日,日本空军击沉了停泊在马来半岛外海两艘英军的战舰,扫光了从南中国海到马六甲海峡这一线上的英国海上武力。1942年元旦,从高雄南下的日军攻陷菲律宾首都马尼拉。元月十八日,日军在婆罗洲东南端?里巴板登陆,日本海军侵占了现在的印尼,把英美荷在远东苦苦经营的基业一片片吃掉。到二月十五日,日军攻下英国远东军总司令部所在地新加坡。
在太平洋早期战役中,远东地区的英美将领都把战败的责任推给其国家重欧轻亚的政策。因为政策的原因使得亚洲的军队补给不足,物资缺乏,最后演变成了失败的命运。但在中国军队的眼里,或许他们还完全不了解什么叫做“物资缺乏”。日军攻占新加坡的时候,当时掳获的英军步枪就达六万支之多,山炮三百余门,高射炮一百门,还有军用汽车一万余辆。这个数目比当时全中国的汽车总数还要多出一倍有余。据统计,在1941年这一年当中,美国援欧与援华的比例为100:1.7,这个数据足以表示,英美在全球战略上对亚洲战场的轻视及中国战场当时的艰难困境。
长沙三度大捷为中国军队赢得了世界的认同
虽然在1942年元旦,中、美、英、苏等二十六个国家发表《共同宣言》,但就当时而言,同盟国的重点仍然摆在欧洲。也就是说,中国军队还要在补给极为不足的情况下苦撑着。实际上亚洲战场的艰苦程度丝毫不逊色于欧洲战场,中国虽然走进了国际组织却没有得到更多的支持。尽管如此,中国战场上却依然捷报频传,在全世界抗击法西斯战争都陷入低迷之际,中国军队赢得了一场大胜仗,那便是扬名中外的长沙三度大捷。
1941年十二日中旬,日军为配合其部队在香港地区的作战,侵华第十一军司令官阿南惟畿指挥四个师团?三个旅团(支队)约十万人,以三个师团进占湘北新开塘?西塘,沿岳阳至长沙的铁路进犯长沙。一个师团由江西安义西犯上高,配合其主力进攻长沙。国民党军由抗日名将薛岳指挥十三个军,约十七万人。十个军在湘北新墙?长沙地区,三个军在赣北武宁?上高地区组织防御。十九日,湘北日军一部攻占了岳阳东南段山。二十四日起,第3?第6?第40师团先后突破新墙河?汨罗江防线南下,守军以一部兵力与日军保持接触,第37?第99军主力向金井以东及铁路以西地区转移。三十一日,日军越过捞刀河?浏阳河,从南东北三面包围长沙,次日发起攻击,守城的第10军英勇抗击,日军受挫。1942年元月四日,守军第4?第79军等九个军对敌进行反包围,实施反击。日军被迫向东北方向撤退,守军跟踪追击,日军伤亡严重。十六日,日军撤回至新墙河以北地区,由赣北西进的第34师团也被击退,会战结束,此次长沙会战,日军共伤亡近五万人。
日军在长沙地区和我军的三次大会战,都是以我军的胜利而告结束,事实多次证明,中国军队是能打硬战的。这时候日本的南方军在百日之内就横扫盟国在亚洲所有的据点与要塞。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英军在香港向日军投降;一九四二年二月十五日,英国在新加坡向日军山下奉文投降;三月五日,荷兰在印尼守军司令载帕尔向日军今村均中将投降;五月七日美军司令官温立特中将在菲律宾向日军的本间雅晴中将投降。长沙一役是珍珠港事变以来,盟国军队在亚洲战区中取得的唯一胜利。
第三次长沙大捷,立刻成为全球新闻的焦点:中国军队的表现确实不凡。当西方国家的军队在被日军击败之后,才真正知道中国军队的作战实力是不可以等闲视之的。因此美国政府以最快速度,拨给中国五亿美元的信用贷款,英国政府也立刻通过给中国五千万英镑,作为法币的平准基金。中国艰苦抗战多年后,总算是真正得到国际上的援助了,中国也立即跻身成为抵抗法西斯轴心的主要盟国。
出境作战的中国远征军
日军占领了印尼、马来西亚之后,进而准备举兵缅甸、印度。当时中国战场的生命线滇缅公路正在此处,为了维护这唯一的补给线安全,中国决定入缅协助驻守的英军作战。可当时英军却认为让中国军队协同作战是英国人的“耻辱”,因而未予同意。到了1942年元月二十日,占领了东南亚地区的日本大军从泰国杀了过来,这时英国人才慌了手脚,主动申请我军入缅作战。但这个时候已经延误了足足二个月的宝贵时间,直到一九四二年二月间,中国的十万军队才先后入缅。三月十二日,仰光失守后第四日,才正式成立中国远征军在缅甸,与英军并肩作战。五月二十六日,远征军将领戴安澜不幸在西保北撤的战役中受伤阵亡,使我军痛失一员悍将。后来,远在延安的毛泽东还特意撰写了《五律、挽戴安澜将军》,以祭奠英魂。
中国远征军在随后的抗战岁月中,一直战斗在中缅、中印等边界地区.中国远征军在对日作战其间共歼灭日军近五万余人,为保护中国唯一的对外通道、配合国内的抗战做出了积极贡献。
3、从战略相持到夺取最终胜利
敌后抗日部队反“清乡”、反“扫荡”,度过了抗战最为艰难的时期
日本海军为了进一步控制太平洋地区的局势,企图全力歼灭美国的太平洋舰队。1942年六月,日本海军与美国太平洋舰队在中途岛展开大海战,结果以日本海军的溃败而告终。此战中,日军损失航空母舰四艘、重巡洋舰一艘、飞机一百五十架、兵员三千余人;美军损失航空母舰一艘、驱逐舰一艘。此战之后,日本在太平洋战场的颓势渐露,再也没有能力组织大规模地进攻。
海战的失利,使得日军更加需要陆地战场的胜利来提高士气、保障补给。在陆地战场,日本为了巩固在中国的占领区,使其成为进行太平洋战争的“兵站基地”,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相结合的“总力战”,加紧进行“扫荡”?“清乡”和“蚕食”,实行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企图消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游击队,摧毁抗日根据地。
1941~1942年,敌后抗日根据地处于极度困难的时期。各根据地军民为克服严重困难,坚持抗日斗争,积极执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对敌斗争?精兵简政?减租减息等各项政策;开展整风和大生产运动;加强主力军?地方军?民兵相结合的人民武装力量体制建设;采取“敌进我进”的作战方针,组织武装工作队深入敌占区,宣传动员群众,打击日伪军,瓦解伪军和伪组织;以麻雀战?地雷战?地道战等多种作战形式,歼灭进犯的日伪军。两年中,华北八路军共粉碎日伪军千人至七万人的“扫荡”一百五十余次;华中新四军粉碎日伪军大规模“扫荡”数十次,开展反“清乡”斗争,并打退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二次反共高潮。至1942年底,抗日根据地虽然面积缩小六份之一、人口由一亿减至五千万以下、人民军队由五十万人减至四十余万人、部分根据地变成游击区或敌占区,但是,根据地军民克服了种种困难,顽强战斗,坚持抗日阵地,渡过了敌后抗日斗争最艰苦的阶段。
1942年五月,日军对太行抗日根据地进行“铁壁合围”的大“扫荡”。二十五日,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同志于山西省辽县指挥部队突围转移时,在十字岭战斗中壮烈殉国,年仅三十七岁。 左权是八路军在抗日战场上牺牲的最高指挥员,名将阵亡,太行山为之低咽,全党为之悲痛。周恩来称他“足以为党之模范”,朱德赞誉他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朱德并赋诗悼念:“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为纪念左权,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将辽县改名为左权县。
从1943年起,敌后抗日根据地开始转入恢复和再发展的新阶段。苏联红军取得斯大林格勒会战的胜利,盟军在欧洲战场上转入了战略反攻。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取得战争主动权,迫使日军转为战略守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形势发生了有利于反法西斯阵线的转折。日本在中国战场上仍以其主要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清乡”和“蚕食”,对国民党实行一打一拉政策,企图尽快结束侵华战争,抽调兵力增援太平洋战场。面对日军的战略企图,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军民进一步贯彻“敌进我进”方针,积极展开拔除与逼退日伪军据点?破坏日伪军交通线的斗争,恢复了一些地区,并制止了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七八月间,在八路军总部部署下,冀鲁豫军区和太行军区先后发起卫(河)南?林(县)南战役,开辟了豫北广大地区。十二月,华北?华中?华南各抗日根据地军民,先后粉碎日伪军几万余人兵力的大规模“扫荡”。经过反“扫荡”斗争,恢复和扩大了抗日根据地。
正面战场的战斗依然激烈
1943年五月,日军纠结十一万兵力向鄂西的三峡地区进犯,企图逼近重庆门户,迫使中国最后屈服。国民党军孙连仲部约十一个军奋力抵抗,至六月中旬,除藕池口一地被日军占据外,全部恢复原态势。同年十一月,在“鄂西会战”中挫败的日寇,为截断我军川、鄂、湘之间的联络,占据湘西北门户常德,组织了近十万兵力从十一月二日始,向常德各地发起进攻。国民党军余万程部与日军激战了十余日,以身殉国八千,仅余一百多人突围,十二月三日,常德失陷。随后,余万程部与赴援的第九战区四个军协助,于十二月八日收复常德。第六战区各部也转取攻势,先后收复南县、安乡、公安等地,日军精心策划的“常德会战”也以未能得逞而告终。
1944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转入大规模战略反攻。美军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同时,在亚洲太平洋战场发起了“越岛进攻”战略。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上连遭失败,海上交通线受到威胁,在南洋各地的军队有和本土失去联系的危险。日本为保持本土与东南亚的联系,摧毁美军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空军基地,急需打通从中国的东北直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于是日本从国内及中国东北、华北、华中、华南地区抽调五十余万兵力向河南、湖南、广西等省发动"打通大陆交通作战"(亦称豫湘桂战役)。
战役的第一阶段河南会战,日军出动了约十五万兵力,国民党军集中了约四十万的兵力 。日军于四、五月间先后攻陷郑州、洛阳等地。日军攻占洛阳的同一天,日本中国派遣军总司令官?俊六把设在南京的前进指挥所移到汉口,开始了战役主要阶段的湘桂作战。日军以十三个师团为基干,总共投入三十六万余兵力 ;中国方面投入三十多万兵力。日军六月攻陷长沙。六月二十六日,日军占领衡阳机场并包围了衡阳。中国政府调集各路援军增援,但未能突入包围圈。四万守军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反复同敌人展开了激烈的争夺战,使日军受到重大伤亡。后终因敌我力量悬殊和守军兵疲粮缺,阵地被日军突破。随后,日军从湖南、广东及越南三个方面向广西进攻,开始了桂柳作战。十一月,日军攻陷桂林和柳州,十二月二日占领独山,威逼黔渝。国民政府因之震动,被迫集中一切可用之兵力投入贵州作战,八日收复独山,迫使日军后退到河池。十二月,日军打通了从华北到华南以至印支的交通通道,但日军在付出重大代价之后,始终也没能全线通车。
这次作战波及十多个省,除安徽、江西、贵州三省失地因日军退出被国民党军收复外,其余七省中包括郑州、长沙、南宁、福州等大中城市在内的一百四十九个县市沦入敌手,沦陷国土二十五万余平方公里、人口近五千万。
八路军、新四军全力反攻,弥补了正面战场的损失
国民党军虽然在打通大陆交通线的作战上暂时失利,但日军的此次作战亦使华北、华东的防守空虚,为八路军、新四军的战略反攻提供了大好时机。在中共中央发展河南、挺进中原的战略部署下,八路军、新四军相继派部队向河南敌后进军。七月,冀鲁豫军区增派部队南下豫东,会同当地武装在新黄河东西地区建立了八个抗日县政权,扩大了豫东抗日根据地。新四军第5师从七月底开始先后派出五批部队开辟豫南,挺进豫中,在汝南、信阳、舞阳间建立了七个抗日县政权,开辟东西宽七十余公里、南北长达近百公里的抗日根据地。八月中旬,新四军第四师主力从淮北西进,经过四个多月的艰苦斗争,打退日伪军及国民党军的进攻,建立了第二专署和三个抗日县政权,基本恢复了豫皖苏抗日根据地。自九月初起,八路军太行、太岳军区及陕甘宁边区相继派部队进入豫西,在嵩山、箕山地区和新安、渑池地区建立了二十个县、三百万人口的豫西抗日根据地,完成了发展河南,打通中原的战略任务。
中共中央为增强华南抗日力量,扩大对日全面反攻的前进基地,决定八路军第359旅分批南下湘粤边,配合东江纵队创建五岭抗日根据地。十一月九日,第359旅四千余人组成南下支队,从延安出发,两渡黄河,三越铁路封锁线,1945年一月在大悟山与新四军第五师会合,随后南渡长江,转战湘鄂赣,并一直打到广东南雄县百顺地区。1944年九月二十七日,中共中央指示华中局派新四军主力一部南下,发展苏浙皖边与浙江沿海,为收复南京、上海、杭州等各大城市创造条件。根据中共中央和华中局指示,新四军第1师先后派两批部队共六个团从苏中渡长江南下,与在苏南和浙东的新四军会合,开辟了拥有十个县、一百多万人口的苏浙皖边抗日根据地。
抗日战争获得了最终胜利
胜利的曙光终于出现。1945年上半年,苏美英盟军取得了彻底战胜德?意法西斯的伟大胜利,使日本法西斯陷于孤立无援的困境。在太平洋战场,美军逼近日本本土。在中国战场,日渐壮大的解放区军民则将日军压缩到大中城市?主要交通要道。解放区战场抗击的日军,占侵入关内日军总数的56%;抗击的伪军,占其总数的95%。1945年的春夏季攻势,八路军和新四军共歼灭日伪军十六万余人,攻克县城六十多座,收复国土二十余万平方公里,解放人口九百多万。至胜利前夕,解放区面积达86.4万余平方公里,人口一亿多。军队发展到九十万余人,民兵扩大到两百多万人,拥有长短枪四十万多枝,轻重机枪一万余挺、各种炮七百多门,这就为展开全面反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面战场受挫的国民党军队也先后发起豫西鄂北会战、湘西会战等战役,对日军实施打击。
在日本法西斯行将灭亡、中国抗日战争即将取得最后胜利之际,中国共产党于1945年四月至六月在延安隆重召开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确定了“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我党领导下,打败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的政治路线,并规定了解放区的军事任务,即:“动员军队与人民,从各方面来准备大反攻及准备战略上由以游击战为主到以运动战为主的转变。”1945年七月二十六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但遭到日本政府拒绝。美国随即出动数百架B-29轰炸机,轮番轰炸日本本土,并于八月六日在日本广岛投下一颗原子弹。八日,苏联对日宣战。九日,美军又在日本长崎投下第二颗原子弹,同日,百万苏联红军进军中国东北,向日本关东军发起总攻。
八月九日,毛泽东发表了《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文中指出:“对日战争已处在最后阶段,最后地战胜日本侵略者及其一切走狗的时间已经到来了。”十日至十一日,朱德总司令发布受降及对日展开全面反攻等七道命令:命令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在东北、平津、太原、陇海、沪宁等各前线向日军、伪军展开了全面反攻;华北、华中和华南各解放区的人民军队,迅速前进,收缴敌伪武器,接受日军投降。东京八月九日中午,日本最高战争指导会议在皇宫地下室召开,裕仁决定接受波茨坦会议决定,宣布投降。虽然陆相阿南惟几和一些激进派军人仍然坚决主战,十四日夜,裕仁还是在“终战诏书”盖上了印。
八月十五日这一天,对中国人民来讲将是应当永远铭记的一天。当天,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投降,第二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九月二日,日本以外相重光葵为代表于日本东京湾的美军驱逐舰上正式签订了投降书,九月九日,中国陆军总司令何应钦在南京接受侵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投降,历时八年的抗日战争胜利结束。
小结: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对帝国主义战争的完全胜利。中国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反法西斯同盟国中牺牲最大的国家之一。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是抗击日本法西斯侵略的主要战场。
八年抗战,中国军民把日本的军事力量,特别是陆军主力,钳制?消耗在中国战场上,对打破日本法西斯旨在侵略苏联的北进计划,支持同盟国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的作战和东南亚各国人民抗日斗争,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人民进行的这场艰苦卓绝的民族解放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将被世界人民永远地载入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