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座谈会。很多同志的发言都很好,我赞成上述这些同志的观点,应该说中国抗战史的研究和战后遗留问题的研究,这几年比过去有了更深入的进展。民间索赔的斗争也正在逐步深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正是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潜伏在国内的各种各样的认识和思潮开始浮出水面,随着斗争的深入和令我们感到担心的日本右倾化的趋势的发展,国内学术界、理论界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这也正是这场斗争逐渐深化的一种表现。出现马立成这种文章,这种观点,第一不能小看,它确实反映了一种绥静主义思潮,很危险。第二也用不着奇怪,在现在这种社会条件下,人们的立场观点方法都不相同,在斗争复杂的情况下,出现这种事情,也不奇怪,我们本来就应该有这样一个思想准备。各种各样的观点,包括赞成日本右翼观点的这种事情的出现,都是在我们社会里的一种现实的客观存在,所以我们应该给予更加高度的重视。
马立成这篇文章,受到了国内理论界和学术界的强烈关注,很多学者都表示非常的震惊和愤慨,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它也会得到少数人的呼应,可笑的是某报在采访马立成后所发表的访谈文章,还把日本右翼对这篇文章的赞成作为他受到欢迎的一个非常有利的证据,赫然在报纸上展示出来,这显得既幼稚又可笑。如果我们谈论日本侵华战争问题的言论,受到了主张侵略有功的人的欢迎,这说明了什么是很清楚的事情。所以我觉得这样一篇采访文章,反映出人们认识上的一点混乱。就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抗战史学会、首都理论界更应该加强有深度的研究,对一些言论进行有历史事实作依据的、有正当逻辑和有深度的分析,是非常必要的,我们要做的工作不是一个简单的表态,重要的是要研究它的这些观点,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进行认真的反驳,澄清理论上和逻辑上这种混乱,这是我们首都理论界和学术界应该重视的一个问题。为此在一个多月以前抗战馆和史学会就商量了这个问题,我们希望召开这样一个研讨会,也希望尽快地将各位的论文结集出版,有可能的活,尽快译成日文。
至于对中日联合声明中“中国政府放弃对日索赔”的理解,我们只能以正式发表的联合声明为准。张香山先生的解释只代表他个人的见解,显然具有历史的局限性。民间索赔的斗争发展到今天,已经得到了中国人民和日本人民的广泛的支持。这场斗争的正义性正确性是不容置疑的。张香山的文章最早在97年发表,那时这个问题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关注,但是在当前斗争这么尖锐,民间索赔问题不断取得胜利而且在积极推进的情况下,他把这篇文章发表在建交30周年的文集里并翻译成日文,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尽管我们对张香山先生非常尊重,但他这样一种观点确实是误导,而且产生了很坏的影响。我认为在基本观点上,我们只能以联合声明为准。学者应坚持正确的看法,应有自己的主见。
民间索赔问题是中国受害者的一种强烈的、内在的、正义的要求,它不是受什么人利用,也不是受什么人鼓动就能鼓动起来的,这场斗争必将继续进行而且最终是以受害者取得胜利而结束,不然我们决不会了结。在这个问题上应该充分尊重受害者的自身的权力,事实上这种正当正义的要求也得到了政府的支持。我们国家领导人也明确表示过:希望日本政府对战后遗留问题认真对待,妥善处理,这就是政府的态度,无论从法理上、情理上讲这都是理所当然要追求的权力,这场斗争已经进行到今天,我们的认识不能还停留在30年前。政府之所以要放弃对日索赔是表达了中国人民的一个良好的愿望。但日本政府并没有恪守中日联合声明宣布的精神,并没有真正谢罪,至今还让我们不放心,让中国人民,亚洲人民不放心。因此在这种形势之下,开展这样一些斗争意义远远不是简单的赔偿一点钱的问题。根本的问题还是战争责任的问题,战争认识的问题,这个问题解决了,其他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今后的和平发展的基础也就建立了。这个问题不解决,人们就永远不能安心。我去年在日本学术研讨会上讲了这个观点。第一,我们强调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正是为了抚平受害者心灵上的伤痕,让中国人民放心地面向未来;第二,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也是让日本政府、日本人民放下推行侵略战争的历史包袱,让日本人民轻松的面向未来;第三,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也是为了使日本重新获得中国和亚洲各国人民的信任,让中国、日本和亚洲人民共同携手面向未来。我们的目的是为了翻过历史这一页,而不是揪住历史不放。但对历史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就谈不上这些,所以归根结底还是一个战争认识、战争责任的问题。
今天大家涉及的这些问题,应该说是在斗争日益深化,在某些方面开始取得进展,取得突破的形势下出现的一些问题,我们更应该格外的重视。学术研讨我们欢迎各种观点,但如果怀着偏见,我认为这就很危险。马立成的观点无顾日本右翼势力否定罪行、美化战争、猖狂为侵略战争翻案的大量事实,就是一种偏见,偏见比无知离真理更远。他在日本呆了十天、半月,到日本街头上看了几个日本女人穿着和服,就断定日本一片和平景象,没有战争的倾向,让人无法理解。我们学术界要反对这种不正确的风气,一定要以事实为依据,进行深入地研究,既密切的关注抗战史的研究,又密切关注当前的日中关系的发展和动态,这样就能更好的发挥我们学会应有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