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纪念抗战胜利的意义
伟大的抗日战争胜利至今已经整整60周年了。历史蹒跚地走过了一个甲子的既漫长又痛苦曲折的路程。当年幸存的参战者多已凋零,当年的战死者和惨烈战事也大多被湮没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渐渐被世人遗忘了。当今的中国,已经今非昔比,不论在政治、军事还是经济上,都能够大声地对日本说“不”了。然而我们仍然要隆重纪念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这不仅仅是为了表达对先辈们深深的崇敬和怀念,更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对日益减少的、攸关各自生存与发展的地球资源和有限市场的争夺更加激烈。如同地球板块的漂移那样,人口数量庞大、经济发展后起的中国板块的崛起,不可避免地会与其它板块特别是美、日、欧板块发生政治的、经济的甚至是军事的碰撞与冲突。中美在台湾问题、贸易问题、人权问题等等一系列问题上都有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中欧也有贸易摩擦、人权等问题。中日对钓鱼岛、东海、冲之鸟岩礁等海域的主权之争更日趋白热化。日本政府已于7月中旬发给日本的“帝国石油公司”在中日有争议的东海海域进行海底石油试采的许可证。届时中日海上油井将犬牙交错,双方都很可能出动海军舰只保护油井,“擦枪走火”的可能性大增。台湾问题也极大地牵涉到日本的经济、战略利益,使其很难袖手旁观,而国家统一是中国政府绝不可能放弃的战略目标。有报导谓,日本自卫队自称“世界第一”,日本的右翼势力也一直在认真研究所谓的“中日第二次战争”。日本媒体自己披露,如果解禁的话,日本一夜之间就能成为世界一流的军工强国和核大国。所以,十年甚至五年内中日会有一战之论,并不是空穴来风(不是“擦枪走火”之类小规模军事冲突的级别)。另外,中国与东南亚各国之间也存在着错综复杂、涉及巨大的经济、军事战略利益的南海主权之争,谁也不可能轻易让步。故此,东亚和东南亚最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泛中东地区,东海、钓鱼岛、南海等海域最有可能成为21世纪的泛波斯湾。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1世纪的中国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和发展的国际大环境,其窘况并不比1937年时的中国好多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是中国人的古训。在和平的环境中长大,在“中日友好”、“中X友好”这类一厢情愿的宣传中浸淫了太久的中国人,更应该以缅怀和纪念抗战胜利来醒一醒神、鼓一鼓劲、提一提气,壮一壮胆,以应对21世纪的多事之秋。“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句话的原创者如今虽然饱受争议,但他的话却未必句句不是真理。
二.两岸对抗战史的普遍性扭曲和偏见
纪念抗战胜利,我们首先应该深切缅怀所有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作出过贡献的人士,不论是以他们为楷模,还是告慰他们的在天之灵。我们更应该公正地评价他们的历史功绩和作用,不论他们曾经是国民党人、共产党人还是无党派人士。遗憾的是,历史虽然走过了整整一个甲子的漫长时光,中国人对抗战时期许许多多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看法仍然是南辕北辙、截然不同、泾渭分明;中国人也至今拿不出一部完整、全面、公正,对得起历史、对得起子孙的抗日战争全史。
在学术上对一个研究课题有不同的解读是屡见不鲜的。对于一些抗战时期的历史事实,众说纷纭很正常。对于一些抗战时期的著名历史人物,不经过充分的讨论、争鸣和时间的沉淀也很难说得清其功过是非。当时的一些战略决策不经过那个年代的亲自实践,现代的人也很难判断对与错。但历来精于考古、考证的中国人可以对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作深入细致的研究,却对相隔仅仅几十年的抗战史有如此南辕北辙、截然不同、泾渭分明的见解,却是中外少有的和很不正常的,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海峡两岸的官方、国共两党至今仍为党派和意识形态的桎梏所左右。许许多多深入探讨抗战史的优秀文章和评论,非但得不到官方和有关政党的关注与重视,还可能受到政府的打压,只能在海外的民间中文网站、报刊杂志上发表。是以我对抗战史的研读,通常采用所谓的“梯形面积计算法”:(上底+下底)乘高除以二。即海峡两边阐述的抗战史都读,互相参照对比,然后取其中间值。但我不相信历史永远是“任人柔捏的面团”或“任人打扮的女孩子”,还原真实的全面的抗战史,是现代中国人不可回避的任务,我们也才能从历史中得到真正的借鉴和启迪。
我们不妨具体看一看两岸的官方和“主流”史学界究竟是如何评述与看待抗战时期的历史的。
1949年以来,台湾官方和史学界对抗战史所持的普遍观点和共识,是指责共产党军队借“国共合作”之名,在敌后“游而不击”,只顾一味发展壮大自己的势力。抗战胜利后共产党终于羽翼丰满,积累了与国民党逐鹿天下的实力。最终国民党败退台湾,成为老一代国民党人心中永远的“痛”。如今的台湾民进党政府,更是举世头号的日本“粉丝”。陈水扁于7月6日发表了《抗战胜利60周年专文》。让人哑然失笑的是,这篇奇文居然通篇不提中国抗战的对象日本,绝大部分的内容却是在指责中共/中国如何刻意打压、威胁台湾。如果让一位外星人有幸“聆听”阿扁的这篇奇文,这位外星人一定会确信当年不是日本,而是中共/中国侵略了中国。政客之荒唐走板、指鹿为马、贻笑大方,莫过于此。
无独有偶。与台湾官方和史学界相比,大陆官方和史学界对抗战史的片面论述和偏见也不逞多让。大陆的小学生就知道,抗战时蒋介石长期躲在峨眉山上,“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等抗战胜利了,他就不失时机地“下山摘桃子”,抢夺抗战的胜利果实。最新的报道称,由中国中央电视台为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而特别制作、耗时两年才完成拍摄的大型电视片集《抗战》,由于通不过官方高层的审查而大幅度缩水,原定的30集被删减至12集,已采访的大量反映国民党将士抗战的素材将被束之高阁。原来定格为“全景史诗式”的抗战记录片将“回归”正统,成为突出表现中共在抗战时期起了中流砥柱作用的“主旋律作品”。
两岸政府至今仍然对抗战史作出的这些片面的、唯我独尊的诠释,都是只以一党、一派之小利、私利为先,以中国人、台湾人之根本利益为后。国民党是为了给自己在大陆的失败找借口,缺乏认真深刻的反省;共产党是为了愚民、巩固政权和维持政治稳定;民进党则是媚日、惧日、倚日诸种复杂心态兼而有之,可谓五味杂陈、冷暖自知。这是所有中国人的悲哀,也令昔日的敌人窃笑不已。正当国共开始第三次合作之际,我们要求两党和中国政府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对国共第二次合作期间的抗战史作一次比较全面的、彻底的、公正的回顾和总结,这应成为国共第三次合作的重要基础和项目之一。
以下采用一些具体的史实对国共两党的抗战史述作一番不同的考证,希望对还原历史的本来面目有所帮助。
三.共产党的“游而不击”、“遁入敌后”考
首先应该说,失去大陆的国民党说共产党抗战时在敌后“游而不击”是有失公允的。抗战初期,八路军、新四军总共只有三万多人,只是国军总数的约六十分之一。八路军、新四军的武器装备非常落后,连国民党最差的杂牌军都不如。蒋先生当然不可能大力装备这些昨日的死敌。据平型关大战后日军的突围人员形容:八路军作战与国民党军不同,他们(八路军)子弹不多,似乎有个不成文的原则,打出三枪就冲锋,与日军很快就进入白刃肉搏战,还使用了“青龙刀”之类的冷兵器。参与平型关大战的八路军115师主要是由前“中央红军”即红军的第一方面军和红十五军团改编而成,大多是“朱毛”的嫡系,是八路军的三个师中无论装备、人数还是战斗力都最强的师。如果连他们都极度缺乏子弹,打出三枪就冲锋,还使用“青龙刀”之类的冷兵器以弥补武器装备的极度缺乏,你怎能要求八路军、新四军去打正规的阵地战、防御战?难道也要他们象“义和团”那样高叫“刀枪不入”去冲锋陷阵不成?抗战初期共产党的三万多军队是共产党赖以生存、发展,实现其远大的政治抱负的最后本钱,当然会珍惜,不愿拼消耗。而借日本人之手消耗掉昨日的死敌,让他们两败俱伤是善于操弄政治的当朝者的高招。这些都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现实。
而非议八路军、新四军“遁入敌后”的作战方针也是没有什么道理的。抗战初期时,八路军、新四军的驻地大多已经沦为敌后,无须再“遁入”。从日本人的手里抢地盘,总比与蒋先生抢地盘要义正词严些。而在四面环敌的严酷环境中生存、发展并消灭敌人,比面对面地与敌人撕杀要艰难得多。一旦落入以凶残闻名于世的日本人手里,不死也要扒你一层皮,这是对人的意志的极限考验,远不如象国军在战场上被敌人一枪打死那么“痛快”。如杨靖宇宁可自尽也绝不愿落到日本人的手里。再说,如果八路军、新四军一直是“游而不击”,难道他们手里拿着的三八大盖、歪把子、掷弹筒都是从日军那里偷来借来的?共产党仅仅靠“游而不击”就能收买民心,在距平津咫尺之遥的冀中平原站住脚,粉碎日军的“三光政策”、“铁壁合围”?如果说一支军队是由“游而不击”、“保存实力”的战术发展而来,却敢和蒋先生的几百万同样经过抗战的血与火洗礼的全美械装备的军队叫板,并把国军一口气赶到了海里,除非这支军队握有外星人提供的秘密武器,否则连小孩子都不相信。事实上,曾任侵华日军总司令的冈村宁茨就在他的回忆录中坦承八路军是他遇到的最勇敢、最顽强、最难对付的中国军队。当然,虽然八路军曾以“百团大战”令日寇闻风丧胆,但说共产党军队“保存实力”倒也没全错,国民党军队不也一样?彼此彼此,那是当时中国的政治现实,国共都清楚双方终有翻脸的那一天,先保存自己的实力要紧。
再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平型关大捷”是抗战初期的一场影响很大的战役,它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曾备受国共两党最高层的大力称赞,是当时激励全国军民抗战决心的第一剂强心针。然而随着国共矛盾的深化,对“平型关大捷”的战果和意义的评价渐渐趋于两极分化。八路军方面最初称消灭日军三千多人,现在大陆方面公认的数字是消灭日军一千多人。但有台湾史料称“平型关大捷”只消灭了区区六十个日本兵。一千和六十的差距实在太大,却都是相隔仅仅几十年后由中国人自己考证后得出的。如果国共双方谁都不信谁,那不妨看一看当时的敌人是怎么说的,这无疑最有说服力。根据日本方面的《终战纪念日特集》、《第二十一联队战史》、《大陆舞台上的中日死战》等并不完整的资料,就已得出日军在平型关战役伤亡了千人或更多的结论。在日本人自己确认的有五公里之长的平型关战场上,如果只排了区区六十个日本兵,平均近百米才有一个,连小孩都知道,那根本不是在打仗,而是在传递“大东亚共荣圈”的熊熊圣火了。
有意思的是,1949年后,随着平型关战役的最高指挥官林彪的荣辱沉浮,大陆方面对平型关战役的评价也几度发生了变化。林彪在政治上“安然无恙”时,平型关战役仍然是具有重大意义的。但到了1959年的“庐山会议”时,政治行情上涨的林彪仍然要自我检讨:打平型关时头脑有些发热,是(任)弼时(已逝世)指示要打的,结果伤亡很大,云云。显然,昔日的光环什么的暂且不去计较了,先撇清自己、把责任推给死人要紧。林彪荣升为“副统帅”后,平型关战役的光环重现,平型关又成为与“林副主席”有关的风水宝地之一,各种回忆文章纷至沓来,全国各地以“平型关”命名的事务也一时“风起云涌”,最后“升华”为井冈山的“毛林会师”。当林彪一夕之间折戟沉沙于温都尔汗后,各地的“平型关”们又几乎一夜之间消失。平型关所在的山西省曾造出一批“平型关”牌卡车,刚刚开过新车研制成功的祝捷会没多久就发生了“九。一三”事件,那据说是用锤子土法打造出来的卡车前部的部件,又旋即被人用锤子捣毁了,“平型关”牌当然也须“改头换面”为其它什么牌。“九。一三”后,也有人“爱屋及乌”,提出要否定“平型关战役”的历史意义,据说是被聂荣臻元帅出面上报毛泽东后才得以制止。在荒唐的中国政治的哈哈镜里,历史岂止是“任人柔捏的面团”或“任人打扮的女孩子”?
四.国民党的“躲在峨眉山上”、“下山摘桃子”辩
另一方面,胜利了的共产党说,抗战前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方针,抗战时蒋采取不抵抗方针,一退再退,最后躲到峨眉山上,“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如一手制造了“皖南事变”等)。等抗战胜利了,他就“下山摘桃子”,抢夺抗战胜利的果实。这也不是全部的真实的历史事实。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几乎全部是由国民党军队担当的。淞沪会战、血战台儿庄、昆仑关大捷、武汉会战、常德会战、长沙衡阳会战、湘西雪峰山会战、滇缅战役等等,每一次战役都填进了国民党军队的尸山血海。你可以批评作为战时中国最高军事统帅的蒋介石战术呆板、战略僵化,却不能说他只躲在峨眉山上什么事也没干,抗战一胜利就“下山摘桃子”。这也是对千百万抗战时流血牺牲的国民党将士的污辱。
大陆上的人对汤恩伯这个名字都不会陌生。汤氏一生坚持反共立场、奉蒋氏为正宗,历来为中共所厌恶,军事上更被讥为“常败将军”。加上抗战时汤的老长官李宗仁在著名的《李宗仁回忆录》中把汤氏批得体无完肤,所以直到现在,“水旱蝗汤”一词仍然为国人所熟知,也是汤恩伯的“不朽”代名词。但海外不少文章论及:1937年抗战军兴后,汤恩伯即率第13军赶赴在战略上非常重要的南口布防。后第13军在怀来、南口、居庸关一线与日军血战整整10日,直到张垣被日军突破,汤部才不得不突围。南口血战在抗战史上威名远播。38年3月汤恩伯率第20军团参与鲁南会战,此战显示了汤氏的战术素养。而汤之20军团对台儿庄大捷功不可没。日军在抗战期间对汤恩伯评价甚高,视其为日军在华北地区的心腹大患。此外,汤属下各部在抗战期间各大会战之中与日军决战,也几乎没有显著的败迹。汤恩伯的旧部张轸曾说,若1949年时汤氏能依陈仪所倡起兵“投共”,则其抗战的业绩早就被允许在大陆流传了。
再比如张灵甫。大陆人早就从无数的文学作品和电影《红日》中熟悉了那个狂妄自大、甘愿为蒋先生卖命、最终命丧孟良崮的国民党高级将领,却鲜少有人知道张灵甫在抗战期间几乎年年对日作战,战功显赫。尤其是在著名的万家岭大战中,身为上校团长的张灵甫亲率一支精锐的小部队攀登悬崖峭壁,成功偷袭德安的张古山,死死掐住了日军第106师团突围的咽喉要道,随后又率部坚守该处数昼夜,配合友军共歼灭日军四千余人,对万家岭大战的胜利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役张灵甫身负重伤,一条腿被炸伤截去一截。该战事结束后,郭沫若曾专门派田汉为编剧,以话剧的形式歌颂德安大捷。
最后再说说大陆的中国人都“家喻户晓”的戴笠。在大陆,戴笠的名字是和军统、残酷迫害共产党人、“中美合作所”、“蒋介石的忠实鹰犬”相联系的,却鲜少有人知道戴笠也是铁杆的抗日军人,他曾在抗战期间指挥军统刺杀了成千上万个罪大恶极的日寇和汉奸,使日伪顽为之闻风丧胆,大长了中国人的志气。
五.结论
国民党和共产党的军队中,究竟谁才是中国战场上对日抗战的主要承担者?60年后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是国民党军队。他们面对日军进攻的正面主战场和主要进攻方向,抗击了侵华日军的主力。抗战初期,共产党的军队人数很少、装备低劣,不可能承担正面战场的主要战斗任务。但共产党的军队在敌后积极发动民众,开展游击战,袭扰敌人后方运输线和打击敌伪地方政权等,有力地牵制了日军在正面战场的进攻。毛泽东的“论持久战”是指导共产党进行抗日战争的最高战略准则,其目的在于以时间和空间拖垮日本,不在于在军事上立刻战胜日本。所以在抗战中、后期,共产党的军队不断发展壮大,却仍然采取“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游击战术。尽管如此,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其坚苦卓绝、不屈不挠的战争意志受到了后人的景仰和肯定。
中国抗日战争的转折点是日本偷袭珍珠港而爆发的太平洋战争。国民党和共产党方面的许多回忆录都提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侵华日军被大量抽调到太平洋战场,中国境内不论是正面战场还是敌后战场上日军的军事压力都大大减轻,也使打得精疲力尽的中国人看到了胜利的希望。日本强大的海、空军是在广阔的太平洋战场上被世界军事实力最强的美国消灭的,美国也为此在太平洋战场上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如果不是贪得无厌的日本人自掘坟墓、采取“南进”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战略方针,抗日战争就不会只打八年。中国若无外援,再打个八年抗战也不是不可能。即使侵华日本陆军(不包括日本的关东军)被全部消灭,中国也没有办法消灭日本强大的海、空军,也就谈不上抗战的胜利。最多是中日打成平手,签订停战协定。而中国若不能灭了日本的关东军,就不能灭了“满洲国”,收回东北(所以说,中国人不应沾沾自喜打败了日本人,日本人也至今不服气中国人)。同样,如果不是中国战场牵制了近百万的日本陆军,美国也很难打赢太平洋战争。美国的军事优势在海、空军。美国陆军的主力被投放到欧洲主战场,总体上说美国陆军也不是久经战阵的日本陆军的对手。所以就全亚洲范围而言,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是中、美、苏、英等国共同协作、努力和流血牺牲的结果,其中中国的牺牲最大、遭受的战争破坏最多、战争持续的时间最长。
六.并非多余的话
历史应该象一幅全景照片,距离越远,越能看清楚景物的全貌。在理想的全景历史照片里,聚焦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都更清晰地呈现在我们的面前;意识形态、个人恩怨、党派恩仇都模糊了、淡薄了、缩小了、消失了,因为它们不是历史的主流。
更多的抗战史实正等待着有心的国人和公正的史学界去挖掘、探讨、争鸣。但愿五年、十年后,一部能够全面反映全体中国人参与抗日战争的宏篇巨著问世。(2005.7.27 于美国 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