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1942年5月,中英联军退出缅甸,使怒江以西广大国土沦入日军铁蹄的蹂躏之下,滇西各族人民遭受到空前旷世的灾难煎熬。时隔两年,1944年5月11日,中国远征军横度怒江,展开反攻,先后对盘踞在南、北斋公房、桥头、马面关、大圹子、松山、平戛、腾冲、龙陵、芒市、遮放、畹町的日军第56师团及其配属部队各部,给予了毁灭性的打击,彻底摧毁了日军在滇西经营了两年极其坚固的防御体系和设施,击毙击伤和俘虏日军共两万五千余人,日军第56师团长松山佑三中将率少数残部侥幸免脱。我军完全收复了滇西广大国土,乘胜追击入缅,同中国驻印军在缅甸边境小镇芒友胜利会师,姗姗来迟的滇西反攻作战,宣告胜利结束。长达1800多公里的中印公路遂全线通车,满载着美援物资的庞大汽车编队,便源源不断地从印度驰抵昆明,每月运量约三万余吨。从印度加尔各答到昆明,3000多公里的输油管道,也紧跟着建成投入使用,从而迅速地极大地增强了中国抗战的效能,加快了打败日本侵略者夺取最后胜利的进程。事实雄辩地表明:滇西反攻作战真是功业彪炳。
此外,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这就是滇西战役的胜利,不但在战略上彻底粉碎了日军蓄谋已久“东击昆明,压迫中国屈服,西取印度,呼应纳粹与其会师中东”的企图,而且有力地支援着美军在西南太平洋上的进攻,并为东南亚战区和中国战区发动反攻作战,开启了先河,创造了条件,同时加速了日军第15军在英帕尔和28军在若开的惨败。
更值得提出的是,当198师对高黎贡山上东麓,北斋公房的正面仰攻未克,遭受重大伤亡时,师长叶佩高独具过人的胆识,改用正面进攻牵制日军,果断地派593团间道长区敌后,出其不意袭击敌后交通补给枢纽桥头、马面关,对灰坡、北斋公房的日军构成“关门打狗”态势,使该敌弹尽援绝,被我全歼,开创了滇西战役中用迂回包围战述全歼负隅顽抗日军的先例,带动了远征军各部善于运用此项战术,相继在对日军设防严密、工事坚固的据点,如:腾冲、松山、平戛、龙陵、芒市、遮放、畹町的进攻中,一一取得了“围而歼之,无一漏网”的重大胜利,使滇西反攻作战普遍具歼灭战的特点,对此自应大书特书,载在史册。
(二)
然而,我们在纪念滇西反攻作战完全胜利60周年这个充满欢欣和自豪感的历史时刻,回首往事,面对这个姗姗来迟的胜利,却不禁感慨万千,颇感遗憾。我是亲身经历了这场历时两年有余,由胜而败再转败为胜,空前壮烈的滇缅战役幸存的老兵,因而有更多更深的遗憾。
我于1941年8月调任军委会驻滇参谋团长林蔚将军的机要参谋,作为侯腾少将的助手,曾参与制定《保卫滇缅路作战计划》、《中英联军缅南会战计划》、《国军进入泰国、越南作战指导方案》,调查收集研究东南亚兵要地理、华侨状况、日谍活动等资料,筹建设于昆明北校场的“华侨训练班”,并任军事和游击战教官。1941年12月15日,作为中国驻印缅军事代表侯腾的机要参谋,带着电台、警卫人员随其在英国驻华武官丹尼斯少将陪同下飞赴仰光。旋被派赴毛淡棉英17师任联络参谋,并组建“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率其于1942年1月13日、15日、20日,分别在泰缅边陲要地帕罗土、密沙、密亚华迪伏击日军先头部队,击毙其星光少佐以下146人,生俘谷川中尉等37人,打响了缅甸战役第一枪,首战奏捷。3月11日调任史迪威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是中缅印战区有关事、物的目击者,其个中情节,既耐人寻味,发人深省,更令人愤慨,有必要对其作深入的反思。
(三)
大英帝国是靠侵略发起来的。它的历史充满罪恶渊薮。在1940年以后的百余年内,中国深受其害。它一直在亚洲残暴地掠夺财富,却把亚洲人视为劣等民族而肆意凌辱。由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需要,特别是纳粹德国正在轰击英伦三岛,而日本军队在马来亚已把英军打得一败涂地,这时丘吉尔才不得不同中国结盟。但是英国韦维尔上将竟拒绝中国远征军入缅援英,并要求据有中国在仰光待运的美援物资,引发了中英间公开冲突。当罗斯福大声直呼指出“殖民帝国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西方世界必须抛弃把亚洲人视为劣等民族横加歧视的传统做法。对中国应平等对待以大国相与”时,丘吉尔却抱怨美国把中国估计过高,把中国看得同英国同等重要,声称,他“出任首相不是来主持英国丧礼,而是维护英帝国的权威和利益”。甚至毫不隐讳地表示,他不愿看到中国强大起来,以免威胁英国在亚洲的存在。这是多么卑鄙可憎的险恶用心啊!
我的好友韦维尔的亲信,英17师副参谋长安德森上校曾向我透露,韦维尔最初拒绝华军入缅,是怕华军会赖在缅甸不走。同时由于英国威信大失,怕华军在缅甸打胜仗会动摇英国的统治。后来英军在缅甸和锡当河遭受惨败,韦维尔为了让华军替他分担缅战败绩的责任,并掩护英军撤退,方紧急请求华军入缅,却又给华军作战制造不利条件,使华军三次丧失了在缅甸取胜的战机,反而陷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境地,导致缅甸战局逆转而无法挽救。其实中国军人在缅甸战役中已取得了连战皆捷的辉煌胜利,不但得到世人称赞,连日军司令也很钦佩。其中华侨志愿队在泰缅边陲三战三捷、在毛淡棉港挫败缅奸日谍炸毁英舰“奥哈马号”的企图,使数千英军生命得救;戴安澜坚守同古、又克东枝、歼敌五千,使敌胆寒;孙立人、刘放吾创仁安羌大捷,歼敌近千,救出英军七千余人,英伦轰动,中外同钦。事实证明:缅甸战役历胜而败,其咎在英,中国军队功不可没,缅甸侨胞贡献极大。这就是真实的历史。
(四)
如上所述,由于美英对华政策有根本分歧,加之中英两军的缅甸战略完全不同,便造成中国军队在缅甸连战皆捷却以失败告终的结局。此种用中华儿女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历史、教训,切莫忘怀!
缅甸失守后,面对收复缅甸问题,中、美、英三国的战略取向又生歧异,以致史迪威策定的得到三国首脑批准的收复缅甸计划,已由美英联合参谋长委员会(简称CCS)定名为“安纳吉姆”计划,却被英方屡予改变,一直难产。收复缅甸的作战行动就一再迁延,从原定1943年3月开始反攻,直拖至1944年5月才开始渡江,徒然使日军坐大。此战胜利实在太迟啊!
美国虽然坚持“欧洲优先”的方针,却同时要尽力使中国迅速提高作战效能,以便从中国空袭日本及其海上航线,并对其本土发动决定性进攻。因而急于要收复缅甸,开通中国的国际通道。
中国更急于收复缅甸,恢复国际通道。但缅战失败,使其对英国失去信心。故坚持收复缅甸的作战应有美军参加,而且同时由印度和滇西发动进攻,东西对进,会师曼德勒;英国海军应同时登陆仰光,以期收到“南北水陆夹击、收复全缅”的效果。而英国竟无意收复缅甸,认为日本战败后缅甸自然要回归美国,不应假手中国,逐不让中国军队入缅。
中美两国对收复缅甸都非常积极,只有英国立场不同,态度更异。显而可见,在今后的行动中必然矛盾不断,时起冲突,收复缅甸的作战,自会难产。
7月18日,史迪威向蒋介石交收复缅甸计划,其主旨是:“英军3师、美军1师、驻印军2师由英帕尔攻缅,远征军20师直取腊戌,相会夺取曼德勒;英海军同时在仰光登陆,然后南北对进,收复全缅。”这正合蒋意,另加三项要求,由史迪威转报华盛顿。
10月14日美国对蒋介石的三项要求,除不能派兵参战外,全均照办。并要史迪威同韦维尔面商收复缅甸计划的实施问题。韦维尔总是百般推托,不愿攻缅。经马歇尔促伦敦干预,丘吉尔方告诫韦维尔:“不要公开拒绝史迪威收复缅甸的计划”。韦维尔心领神会,便采取表面上接受、实质上阻挠的策略,用各种借口来改变史迪威计划的目标和内容。他提出:预定1943年3月1日开始行动。英军从英帕尔入缅,夺取卡萨。驻印军由列多越过荒无人烟的那加山,经胡康河谷(笔者注:克钦人称其为“死亡之谷”)夺取密支那,并沿此路线修建公路。滇西远征军应夺取腊戌。关于孟加拉湾的制定、制海权及两栖登陆容后再议。这个计划被定名为“安纳吉姆”计划,它同蒋介石所赞成的史迪威计划,相去甚远。但史迪威认为韦维尔由拒绝攻缅到参加攻缅已大有进步,便积极筹备缅北战役。蒋介石对韦维尔改变了史迪威计划目标的“安纳吉姆”计划,原甚不满,因得到美、英双方实行“南北水陆夹击”和增加空运作战飞机的承诺,也积极向滇西调兵,决在2月前完成准备。不料英方突然变卦,韦维尔于12月7日宣告取消缅北战役,这使蒋介石十分恼怒,电告罗斯福指责英国背诺,决定暂停攻缅。罗复电说:“一切当与丘吉尔在即将举行的卡萨部兰卡会议(以下简称卡港会议)中面商。”原定于1943年3月1日发动的滇缅战役,首次遭英方搁置。就在1943年1月中旬的卡港会议上,起初英方仍对缅北作战表示冷漠,经马歇尔?金上将提出警告,美、英方达成执行“安纳吉姆”计划的协议,其主要如下:“①准备攻击日期暂以1943年11月15日为目标。②反攻日期俟1943年夏间决定(决定日期应在7月以前)。③如英国海军舰只与登陆艇缺乏,美国允设法拨补。”罗、丘二人派美空军司令安诺德、英国元帅(驻CCS代表)狄尔,美空军补给司令索莫维尔,携他二人致蒋介石的信赴渝,面报卡港会议关于收复缅甸的决定,使蒋颇悦。2月9日他们一行又在加尔各答,同宋子文、何应钦、史迪威、韦维尔、莫尼斯面商,当即议定:“①1943年11月至1944年5月为作战期间。②陆军会师曼德勒。③海军封锁孟加拉湾登陆仰光。④英军夺取若开。”这样一来,被英国搁置的收复缅甸战役,重新见到了实行的曙光。
然而,时隔4个多月,在1943年5月于华盛顿举行的“三叉戟”会议上,英国又不愿收复缅甸了。他们提出了绕过缅甸进攻新加坡的“茶碟”计划。遭到中美两方反对,结果接受美陆军意见,改行以收复缅北,打通中印公路为目标的“鲁莽汉”计划,定于1943年雨季结束后开始。收复全缅的“安纳吉姆”计划,再次被修改。
同年8月,在魁北克会议上,虽然设立以蒙巴顿为统帅、史迪威任副手的东南亚盟军统帅部,辖缅甸、锡旦、印尼、马来亚、新加坡,取代印度司令部指挥缅甸战争。英方却未放弃绕过缅甸的图谋。对于美国坚持在1944年2月发动的缅北、滇西战役,英方只派温格特远程突击队参战。从而把收复缅甸的全部作战重担,都推给中国驻印军和远征军了。
温格特是英军特种战专家,他指挥的“沙漠远程奇袭队”,曾在埃塞俄比亚与时任英军旅长的斯利姆密切配合,在消灭意大利军团的战斗中,建立殊勋。塞拉西皇帝由他护送返回亚的新亚贝巴,重新执政。1942年4月中旬缅甸战局逆转,韦维尔派他到缅甸,接替蔡狱中校统率原来由我组建的“缅甸华侨抗日志愿队”,将其隐蔽在掸邦高原、八莫地区明京山区,开展敌后作战。1943年2月上旬,史迪威派我和斯利尼上校,随温格特创建的“远程突击队”七个纵队约3300人,在缅北伊江两岸袭击日军,破坏交通通信,于4月中旬撤回印度。温格特这支部队,后来发展成拥有六个旅,近三万人,配有独立、空军大队的独立突击团。我曾于1944年3月5日作为史迪威的联络参谋(史迪威归英14集团军司令斯利姆指挥,而温格特创归史指辉,但史在东南亚统帅部却是斯利姆的上级领导??可见英国人惯于搞这种互相制约的矛盾体制),随温格特率77旅空降到敌后卡萨,建立基地,由于它是一支轻装部队,不能担任攻城略地的重任,只会奇袭日军,对史迪威在胡原河谷作战,起到了一定的策应作用。3月24日,我随温格特同坐一架小型双翼联络机,由卡萨飞赴因道歧湖,降落时失事,他和驾驶员、卫士三人遇难身亡,我和英军中校开普生在飞机起火时被弹出舱外坠入湖中,被英军救起,幸免于难。
我总觉得中国军队,在整个缅甸作战中,一直被英国愚弄,痛心啊!
(五)
中国驻印军先头部队第112团陈鸣人部于1943年10月下旬,先后攻占了新平洋、拉家苏、临宾、于邦等缅北要道,接着取得于邦、大洛大捷,公路通到新平洋,机场及后勤通信设施俱妥,主力已经集中。1944年元旦过后史迪威便下令全面进攻,直取孟关。然而,这时整个中缅印战场,却只在胡康谷地有枪炮声,而英帕尔亲敦江(也译作更的宛河ChinduinRiver)畔和滇西,仍然是一潭死水,毫无动静,真是咄咄怪事。
早在1943年春,我和斯利尼随温格特首次长驱敌后归来后,曾向史迪威建议:“反攻缅北必须由列多、英柏尔、滇西同时出击,并以突击队分别奇袭密支那、孟拱、英多,断敌后路,造成三面进攻,前后夹击之势。”史迪威对此十分赞赏,决意采纳。但参谋长帕特诺却顾虑重重,颇多歧议。开罗会议后,史迪威返回列多积极策划作战,征询我和5307团长梅里尔及斯利尼的意见时,我们仍主张:“三面进攻,前后夹击。”但因开罗会议后六天,在德黑兰会议上,丘吉尔得到斯大林与德国战败后进攻日本承诺便逼着罗斯福对中国弃诺,取消仰光登陆的“海盗”计划,叫蒋介石延至1944年11月后开始进攻,以致驻印军开始进攻时,滇西远征军仍按兵不动,而英军只派温格特突击队参战,且要等到驻印军夺取孟关后才行动。史迪威派我和斯利尼飞往英柏尔会晤斯利姆,请其派突击队空降卡萨,策应驻印军作战。派温格特随我们来新平洋,会见史迪威。温格特是一位有远见,较少英国传统的真正军人,他赞成“三面进攻,前后夹击”方针,同意立即向卡萨空降,切断铁路,夺取孟拱、英多。但此事为蒙巴顿所阻,仍令其于孟关攻克后行动。后温格特竟自作主张,将原来归他指挥的美军5307团交还史迪威,令其立即归建。可见他对史迪威是真心相助。结果3月5日驻印军攻克孟关时,温格特已亲率77旅空降卡萨(我与同行),开辟了敌后战场。遗憾的是:史迪威竟听信柏特诺建议,令5307团随孙立人去夺取瓦拉班,而未能接受我的主张,将该部和150团空降密支那,以致日军18师团,后路畅通,坚持顽抗,使胡康河谷战斗延至3月29日,新22师攻占洲杜渣后,方告结束,又让18师团长田中信一逃脱了。
我克孟关之日,正是日本发动“乌号”作战,淮15军(辖15、31、33三个师团)进攻科希马和英帕尔之时。它并没有受到温柏特突击队在其东侧卡萨空降成功,并切断了缅北铁、公路,在伊落瓦底江沿线冲杀的影响。同时也表明英军没有从英帕尔进攻缅甸,是导致日军敢于进攻英帕尔、科希马的原因之一。而日军对英帕尔、科希马的进攻,更引起华盛顿CCS的惊慌,惟恐阿萨姆难保,印度难安、驻印军再次被围。CCS促使马歇尔以罗斯福名义,先后五次电告蒋介石,威逼中国出兵攻缅,蒋介石为维护国家尊严,不为所逼,逼英帕尔告急科希马弃守,驻印军后方受到威胁,他便毅然派14、50两师于4月初空运印度,并下令远征军于5月11日渡江进攻,印缅战局形势,因之全面改观,使史迪威得以专心于缅北反攻,于5月17日奇袭密支那,加速了滇西、缅北两大兵团胜利会师,打通中印公路的进程。
这篇拙作,实乃管窥之见,讹谬错误自在其中。冒昧抛砖,意在引玉,敬请专家学者不吝赐予校正,以匡不逮。幸甚!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