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祭》一开场,唢呐手在观众席中奏起中国乡村
常用的祭祀音乐早报记者高剑平图
直面南京大屠杀血腥画面,每个人心中都会激起愤慨。但要通过画面以外的另一种形式???音乐来表达那段历史却不是件易事。昨晚,上海民族乐团在东方艺术中心献上一台专场音乐会,以纪念南京大屠杀70周年。为这场特殊音乐会专门创作的两部中国式安魂曲???《魂兮归来》、《天眼》???上演。但最令人动容的作品是来自谭盾作曲的胡琴协奏曲《火祭》。全曲没有用激越的音符与庞大的全奏“横冲直撞”地直接描写杀戮场面,也并未以“哭天喊地”式的惯有手法煽情控诉,而是以中国人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每件乐器仿佛都有了灵魂,它们无辜地诉说着,纯美地唱着,一次轻幽的哀叹也能让人心酸落泪。
“吹气之间,人头可断”
这是人对人的战争,还是鬼对人的杀戮?《火祭》一开场,唢呐手在观众席中奏起中国乡村常用的祭祀音乐,清亮刺耳,好似招魂。弦乐在低音区拉奏,哨子尖细的高音从整个乐队中腾空而起,胡琴的音色像是鬼火般飘忽不定……乐队成员在演奏之外,不时发出“气刹”、“啊采”之类的哈气声,很轻,很诡异,像是“吹气之间,人头可断”。
指挥王甫建在接受早报记者采访时说,那个时候他不是指挥,而是个祭师。谭盾是在用中国人最朴素的方式表达死亡。虽然脱离了苦大仇深式的对战争的直接描写,但却以描写小鬼造弄人间让人莫名无辜死去而更显心酸。
担任独奏的胡琴演奏家陈春园很直白地表示,谭盾很懂观众,知道怎样让普通人接受,其音乐像一幅幅画面般让人感动。“其实,写民乐大乐队作品比写传统交响作品更难,没有深厚的传统功底是不可能触动人心的。”与此同时她也表示,因为没有套用西方惯有技法创作,该作品很难背谱。不过,现在每拉一次,陈春园都更加喜爱《火祭》,“我拉的那段二胡独奏像是一个人在心里面自言自语。”
“跨越事件思索自己本身”
中国古代民乐多是独奏和江南丝竹式的小乐队,“民乐交响化”则是近年来借鉴西方交响乐队编制的提法。但一大就容易杂、乱,或是因追求西方式的齐奏而损失掉乐器单独的个性,没了韵致。《火祭》则让每个乐器都有跳出来显其特色的机会,它们“唱”着、“舞”着、“哭”着,且在齐奏时也层次分明,不得不感叹作曲家的写作功底。观看彩排时的二胡演奏大师闵惠芬在听到作品中一段独奏之后,也感叹道:“那像是鬼在哭啊!”可见作品中每件乐器的生动鲜活。
谭盾在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也坦言:“民乐创新确实很难,特别是从大编制中寻找内心深处的细腻,表达感情的深刻与真挚。而中国的哲学是要你学会‘在大中寻找小,在小中寻找大’。”他表示,“所有能撞击人心灵深处的东西,都不可是流于形式的口号,也不会是一般大众可以想象的语言。像南京大屠杀这样的痛是不能用人一般性的悲欢离合所能尽述的,它一定是跨越了私人情感以及事件本身,来探讨人性的问题,因为战争在未来也许还会发生,而人心需要跨越事件以及民族之间的征战,思索自己本身的问题。”
据悉,本场音乐会结束后,乐团还将于18日赴事件发生地南京,在当地人民大会堂再度上演《火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