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老人在向记者回忆当年

      
    
  这是一张泛黄的纸,摆在陈列馆里,供世人参观、铭记。上面书写的是年轻人不太认识的繁体字:八百孤军将领芳名录。从右至左第七行,我看见了他的名字:一排排长杨得馀。没有人把这个名字和重庆弹子石老街上破旧楼房里住的一个叫杨养正的老人联系起来。那个名字的主人也不知道自己在上海的博物馆里,正在流芳百世。

  60年后的今天,他像一件古董一样被人重新发现。

  已经好多天了,他破沙发前面的矮板凳上坐围满了人。这个91岁的老人每说一次都同样认真,每次他都是一样的嗓门洪亮,直到说得气喘吁吁。

  而听者,经常已情不自禁。令人唏嘘的是,这个91岁的讲述者的一只眼球是瓷做的,另一只眼球白内障密布??他,已经看不见这一切。

    记者就这样坐在他身边,把他的记忆一点点掏空,使那些战火弥漫的场景,在68年之后,重现……

    关键词. 四天五夜

    1937年10月26日晚上,八十八师524团进驻四行仓库。进去的时候,天刚擦黑,杨养正率领的第一连第一排驻守四行仓库旁边的一栋三层砖瓦房。这栋楼与四行仓库墙壁挨墙壁,进驻之后,他们开始在墙上凿洞,很快就挖通一道门,两边的人可以随意走动,524团团长谢晋元和连长杨瑞符经常过来巡查。

    杨养正手下三个班,近30个人监守这栋楼。与敌人僵持中,有士兵开始熬不住,瞌睡至极。杨养正就在三层楼间不停地巡视,一旦发现有人撑不住,就马上换人。在监守四行仓库的四天五夜中,杨养正没合过一次眼。

  监守四天中,八百壮士枪弹充足,但粮食不够。官兵们靠早晚各一碗稀饭度日。

  10月27日早晨,日军逼近四行仓库前沿阵地,周围的房屋被烧成了一片火海。中午2点,谢晋元一声令下,我军众枪齐鸣,日军很快陷入混乱之中,被打死80多人。接着,敌人出动大炮、战车、昼夜进行波浪式攻击,四行仓库厚厚的水泥墙很快被炮弹洞穿。仓库中留存有成袋的黄豆和面粉,官兵们就用其来堵塞墙洞。

  8日半夜,上海童子军杨惠敏游过苏州河,穿过敌人的封锁线,连滚带爬进了四行仓库,将一面长四公尺的国旗送了进来。时任代理连长的郑俊爬上四行仓库的库顶,将国旗插上。

  这时上面传令死守,全体官兵当即留下遗言:

  誓与四行阵地共存亡。

  关键词:左眼飞了

  日本人见四行仓库久攻不下,恼羞成怒,就转而威胁英租界当局,称如果不采取行动逼走孤军,他们将不顾租界安危,采取极端手段!租界当局闻听此言,又去逼中国政府。10月30日中国军队奉命撤退。

  英军当时答应,负责孤军撤退,使孤军能由租界到沪西归队。但事实并非如此,日军想把孤军置于死地,开来坦克把孤军撤退的路线封锁。谢团长命令孤军由杨养正他们固守的三层楼房出去,杨养正的率领的排负责掩护,并调两挺重机枪增援。

  三层小楼前是一条宽马路,马路过去,就是英租界。孤军只要能穿过那条马路,就安全了。但日本的坦克就在路的一头,枪弹密集,没有任何停息。双方交火达到白热化。敌军子弹飞过来,打得杨养正他们连门都关不到。他们用沙袋把门抵死,在二楼,用两挺重机枪不停扫射。那时是晚上,什么也看不见,就听见子弹的呼啸。

  杨养正安排两个班对准坦克打,他想只要打烂坦克,敌人就没办法了。但打了一阵,坦克岿然不动。杨养正放下挂在胸前的手枪,大吼一声“我来打。”他趴在一架轻机枪前面,装上钢性弹,这种子弹可以打穿坦克的钢皮。一梭子弹(20发)还没打完,敌人就朝杨养正开火的地方扔炸弹。“轰”一声响,楼顶被炸开,弹片“啪”一下,飞进杨养正左眼。血顺着脸汩汩直冒,杨养正用手一摸,左眼不知是血还是肉。他听见副排长在喊:“快来抬??”,有四个人跑上来,抓的抓手,抬的抬脚,居然成功地下楼,并躲过枪林弹雨过了马路。到了英租界,他被放在地上,朦胧中,他听见营长杨瑞符在喊:“杨排长、杨排长,谢团长看你来了。”这时他努力想睁开眼,但没成功,他只觉得疲倦,想睡觉。连眼睛的疼痛,他都没感觉到,至此他已经4天5夜没闭过眼睛。

  昏睡中,他被送到医院,左眼打得稀烂,从此,一颗陶瓷做的假眼成了他身体的一部分。那年,杨养正23岁。

  关键词:为国旗肉搏

  杨养正伤好之后,被送往胶州路口的孤军集中营。

  这个地方原来是上海的胶州公园。英国人因受日军威胁,将350名孤军关进了这里。谁也没料到,这一进去就是4年多。

  1938年8月13日,抗战一周年。那天早上,孤军们升起国旗,以示纪念。日本人大为光火,他们马上找到英国人,要求把升上去的旗扯下来。英国人对日本很是惧怕,当时就派来了很多英国警察。杨养正和其他孤军围成人墙,将孤军营大门口抵死。英国警察拿起警棍见人就打,但仍然打不散。后来他们又找来高压水龙头冲,孤军们又拿被子来挡。对峙多时,英国警察最后用催泪弹,很快,孤军们眼泪直流,咳成一片。英国人趁机冲进来。为保住国旗,孤军们与英国人展开肉搏战,手无寸铁的他们被警棍击中,共有108人受伤。杨养正在这场斗争中左手臂也被打伤。

  旗升不了了,但团长谢晋元每天都带领孤军举行“精神升旗”,他们遥望旗杆顶,行举手礼,高喊“中华民族万岁”。

  如今每年的“8.13”纪念日,孤军营都会敲警钟108下,纪念那场斗争和在斗争中受伤的勇士。

  关键词:抢枪越狱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租界。英方将孤军官兵过渡给日本。日寇将杨养正等人押至宝山营房,后又押往南京老虎桥第一模范监狱做苦工,1942年底,杨养正和其他30多名孤军被押到安徽芜湖对岸裕溪口抬煤炭。四行孤军只有30多人,谢晋元被叛徒刺死后,雷雄任代理团长。

  到裕溪口没多久,他们就打听到附近是游击区,有新四军。雷雄、杨养正、陈日晟三名军官就商议带领30多号人如何逃跑。并把30多个人秘密分成五个组,计划哪组抢枪,哪组如何逃跑。抢枪小组选出三个身体好,反应敏捷的,约定以听雷雄团长的口哨为信号。

  这样密谋了一个月,行动在一个下午开始。那天收工时大约4点钟。日本兵扛着机枪走前面,抢枪小组的三个人按照计划跟在后面。说时迟,那时快,雷雄嘴巴一撅,一声响亮的口哨。紧跟日军的那名士兵冲上去,夺过机枪就跑。随后两个人扑上去抢子弹,抢到四梭子弹,敌人没反应过来,以为是新四军打游击来了,扛枪的日本兵还喊其他战俘“趴下、趴下??”。杨养正他们这时趁机夺命狂奔。大概跑了一公里多路,敌人才反应过来,对准杨养正他们开始狂射。

  但敌军终究没追上。杨养正一行30多人一口气跑进游击区。这个地方叫“桃花乡”。6年失去自由,杨养正大口地呼吸新鲜的空气,高兴得扑通一下倒地,躺在桃树下,不想走了。

  关键词:翻越神农架

  在新四军的驻地,杨养正他们受到热情的欢迎,部队专门为他们改善伙食。住了一段时间后,一位姓徐的指导员告诉他们,想留在部队的可以留下,不愿留下的,发路费回家。

  临走时,新四军给他们准备了鞋袜,专门派了30多个人,护送他们出了日本人的封锁线。他们从安徽庐安,上河南、到湖北。没有路标,他们只朝一个方向,见路就走。

  期间翻越神农架。时至1943年底,进入神农架,有种“千山鸟飞绝、万径人终灭”的苍茫。山上没有吃的,走到半夜,一行人又困又饿,倒地就睡。杨养正被冷醒,睁眼一看,眼前亮晃晃的。这才惊觉,是半夜下大雪了。大家已经冻得不敢再睡,继续前进。就这样空着肚子走了一天,他们翻过神农架。

  到湖北老河口,代理团长雷雄患猩红热病死,这时团里还剩下20多人,连长陈日晟带大部分人找部队,杨养正等四人都有伤,杨养正考虑到左眼没了,想回湖北家乡。但这时他才知,家乡也被日本占领了,根本回不去。于是,四人踏上回陪都重庆的路。

  又走了多日后,他们到达巴东,搭上远征军的船,1944年,他们终于来到了重庆。在重庆找了几个月,杨养正被送到长寿第九残废教养院。

  这时杨养正29岁。

  关键词:爱情

  在长寿第九残废教养院,杨养正因为是八百壮士之一,在众多伤残军人中赫赫有名,附近居民更把他视为英雄。

  还不到18岁的赵孝芳此时从文德女中(现重庆一中)辍学,到长寿姐姐家玩。姐姐家在长寿桃花街开了个小卖部,她常去那里帮忙。等到杨养正来买东西,赵孝芳立刻就被眼前这个人镇住了:“瞎眼壮士”足有1.8米高,面貌英伟。

  杨养正一眼看见赵孝芳,心里竟也普通乱跳,这个姑娘眉青目秀,说话有礼、举止斯文。

  两个人一见钟情。杨养正一有空就去小卖部,明里找人打麻将,实际就是为了去看赵孝芳。两个人的秘密都埋在心底,但最后还是被赵孝芳的姐姐看出来了。

  “你们要耍嘛,先订婚。”杨养正听到这话高兴惨了,他问赵孝芳愿不愿意,赵孝芳对这个英雄倾慕已久,毫不犹豫就答应了。

  第二天,杨养正和赵孝芳就订婚,并在教养院摆了一桌。他和赵孝芳约定:我是军人,随时都要上战场,等抗日战争胜利,就结婚。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杨养正第二天就和赵孝芳结婚。教养院的伤残军人凑钱摆了五桌,见证这场特殊的婚礼。

  从1945年到2005年,夫妻俩相濡以沫、荣辱与共,一起走过了60年。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