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一波说明】此文作者郑书峰我并不认识,是他用传真发给我的手写文字《沈阳北大营的历史变迁》。1998年6月22日,我与张维学、李恕、冯荆育、刘贵田、郭化光、王建学等一群专家、学者、教授,发起创办了辽宁省918战争研究会,我任会长。918战争研究会每年活动频繁,在国内大有声望,并出版了《中国二战期间民间受害者状告日本国》诉讼纪实一书和《918战争》、《声援东史郎反对日本为军国主义招魂》等书,并召开过多次《战争遗留问题》日本战争责任学术研讨会。忽然有一天,郑书峰给我传真了他署名的文稿,但,他没留电话、地址,至今我没有找到他。现在国内许多记者因北大营拆毁问题,纷纷给我来电话询问北大营始末,故将此文转载于我918战争网站。转载时我对此文稍加了修改。
据史料记载,沈阳北大营始建于1907年(清光绪33年)。这一年,清政府在东北正式设立行省,改盛京将军为东三省总督,在军阀混战时期曾出任过北洋政府大总统的徐世昌,任第一任东三省总督。由于沈阳乃清朝发祥之地,且为控扼东北之重地,徐世昌决定修建北大营。大营选址距古城北门外4公里,西距“中东南满支线”(后名为中长路)300米,南距918战争爆发地柳条湖村500米。整个营区接近正方形,各边均为2000米,基地面积400万平方米。营区周遍屯2米高的土墙作为围墙,顶可并行两人,在土墙两侧各挖1米深3米宽的壕沟,夏季雨水流入沟内,形成天然护营河,土围墙每边均设1营门,称卡子门,并设岗哨。南卡子门为当时主营门,设有卫兵室,门外大道经喇嘛园子,后老瓜堡与奉天古城的小北边门相迎。该营区内,南部为大操场,东、西、北三面均建有兵舍,按队,营,标(团)协(旅)分别布设成方阵,圈圈相套,中间的协统驭各标,集中而且方便。整个兵营有平房71间,瓦房43间。
北大营建成后,一直是驻兵重地,成为保卫沈阳的北面藩篱。到本世纪初,张作霖的奉军和1929年后张学良的东北军独立第七旅驻扎于此。该旅是东北军的王牌旅,旅长王以哲,下属3个步兵团,即621团,620团和619团,总兵力9700多人,枪械477件,军马874匹,营区南门有1个排的兵力,昼夜站岗,巡逻,营内中间仍为大操场,北面一列营房中间是旅司令部,旅部。后面的一列营房是修械所、仓库、马厩、草垛和厕所。东西营房外面到围墙边除厕所外,都是菜地,大操场边缘和营舍前有马蹄行的林荫路,路宽3米,可畅行4路纵队,旅司令部到南营门的路中间设在影壁墙。1931年9月18日夜22时20分,爆发了震惊中外的918战争。
日军在北大营西侧500米外的柳条湖村北面,自爆南满铁路,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立即炮轰北大营,并向北大营发起进攻。621团长王铁汉从沈阳城内家中飞马跑回北大营,11点40分开始指挥3个团对日军进行了顽强抵抗,到凌晨4点撤退到东大营,史称此为不抵抗中的抵抗,是一场“撤退战役”,打死打伤日军24人,东北军死伤400余人。
9月19日晨,北大营沦陷,日军占领营区后“满营纵火,使东北军10余年所筑之唯一兵营,遂成灰烬”。自此以后20年间,营区内残垣断壁,一片荒废。直到1952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汽车10团教导队进驻营区,开始清理营区,重建部分营房,计有营房2栋,车库10栋,6062平方米,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城市建设需要,占用了部分营区,营区基地总面积只剩14万平方米。1965年11月,军区后勤干部训练大队迁进北大营,将原车库改造成教室和学员宿舍,由于轮训任务较重,学员宿舍紧张,相继于1976年和1979年分别新建了两栋3300平方米的3层宿舍楼。
1981年,大队纳入大连陆军学校编制,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营房扩建工作,到目前,总计投资2600万元,先后新建了学员宿舍楼、综合楼、食堂、家属宿舍及附属配套用房共计49959平方米。经过10几年的建设,现营区基地面积139600平方米,特别是近年来加大对营区供水、供暖、供电、排水、道路及环境整治的投入,营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本实现了营房附属设施配套齐全,营区环境整洁优美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