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去了趟常德,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面长达5华里多的“诗墙”。
碰巧,下榻的芷园宾馆就坐落在诗墙的旁边。工作之余,多次前去观摩。
其实,诗墙并不是一座独立的建筑,而是借用沅江大堤的一面建成的。巧妙的借用,不仅免去了占地,也节省了投资。将一座普普通通的水坝变成一座诗的长城,使之不仅具有防洪功能,并且在振兴文化、美化城市、开拓旅游等方面具有多重价值,让人不能不赞叹常德人点石成金的聪明才智。
常德乃武陵古郡,才人辈出,文运不衰。所以,诗墙的动议与建设,决非偶然。为了把诗墙建好,建设者们从一开始就很明确:“立足常德特色,追求国家水平,拓展思想内涵,突出观赏价值。”他们从数以十万计的历代诗词中初选出有关常德的诗词8000多首,又征得今人诗稿2000多首,从中精选800多首,编为《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四大篇章,反映常德的人文历史。连同反映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英勇奋斗历史的诗选《华夏新声》和反映世界各国人民文化思想的诗选《五洲撷英》,共计六大篇章,录诗1200多首。诗墙修建办公室聘请全国各地1000多位书画名家,将这些诗词书写下来,或以绘画的形式加以反映,然后刻嵌于诗墙之上,于是便形成了琳琅满目、蔚为壮观的综合性文化工程???诗墙。观赏过诗墙的人们,无不赞叹其规模的宏大、内容的丰富、编排的考究、制作的精良,将这里誉为“露天的博物馆、开放的大课堂、立体的教科书”。
常德人还在诗墙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将诗墙与外滩、沅水融为一体,梯次开发,立体展现,建成一个具有江滨特色和沅湘文化蕴涵的“诗墙公园”。挨着诗墙的江滩上,绿草如茵,小路蜿蜒,还错落着亭子和雕塑。放眼望去,沅江浩荡,水天一色,诗墙、江滩、沅江三位一体,成为市民休憩游玩的好去处。
当年诗墙建设的主持人之一杨万柱同志介绍,著名学者余光中教授参观了诗墙之后,曾提出一个问题:“长城是用来抵御外敌的,大堤是用来抵御洪水的,诗墙是用来抵御什么的?”思索良久,教授自己得出了答案:“诗墙是用来抵御时间的。”余教授的这句话道出一个道理???文化是永恒的,它可以抵御时间的流逝而永不贬值。
由此,想到了城市建设的问题。这些年来,全国各地城市建设突飞猛进,成绩不俗,但也存在着雷同化的问题:一样的高楼大厦,一样的公路街道,一样的商店和酒吧,一样的高架路和立交桥。繁华是繁华,但缺少文化品位和地方特色。扭转这种局面,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要把城市发展和资源利用结合起来,把现代化气息和营造城市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一个城市,如果有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文化品位和文化氛围,就有了灵魂,就有了内在的蕴涵和精神的依托,就有了区别于其他城市的非同一般的标志;否则,即便高楼林立,五光十色,也是枯燥乏味的。在这方面,常德以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为主旨,因地制宜建诗墙,既满足了市民休闲的需要,又美化了市容市貌,既增添一处旅游景点,又提升了城市的文化品位。他们的实践,给人以多方面的启示。
《人民日报》 (2004年02月19日 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