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史志网讯 原湖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中国常德诗墙文化研究所所长,细菌战研究所名誉所长杨万柱先生于2008年5月5日晚8时因车祸不幸去世。噩耗传开,万人悲痛。
九一八爱国网站总编吴祖康先生当即在该网设立灵堂。稍后就有不少海内外友人献花留言悼念。200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王选女士,在祭奠词中深情地写道“在人间,你为战争受害者维权,告慰百万冤魂;在天堂,你的英灵似日月祥光,永照三湘大地”。设在美国的世界抗日史实维护会副会长吕建玲女士,在电话中长久的泣不成声。她代表该会捐献20万元人民币,在湖南文理学院建立“杨万柱奖励基金”。张培等海外友人也纷纷表示愿意为该基金捐款。
杨万柱先生您一路走好!
杨万柱先生祭奠堂
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唁电 致哀
本会惊悉原湖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细菌战罪行研究所名誉所长杨万柱先生于2008年五月五日晚八点不幸因车祸故世,倍感伤情无已。
杨书记不但是中国传统的学者,敬学求知,投身教育事业,卫护中华传统文化,在职市府时期,更是服务大众人民的好公仆,常德市的建设、都市计划的成绩,即是实证。
过去十余年,在杨书记领导之下,为常德地区受日军在二战时期以细菌战残害中国同胞申冤。杨书记亲自率领常德原告团前往日本提起诉讼。十年以来尽力在国际社会为群众教育不遗余力,提供有关日军在华二战暴行的多元媒体教育资料,并率团赴美巡回演说展览,肯定是划时代突出一般科班领导的贡献。
杨书记一生为民服务工作之外,重学轻名,视官场虚名为无物,投身教育。几年之内,在担任常德师范学院以及湖南文理学院党委书记任内,将一所培养湖南学子的园地,发展成国家级教育机构及研究中心,与国际非政府组织合作,突破固有学习研究的束缚。
为纪念杨书记为教育及服务大众的一生理念,本会兹此抛砖引玉,发起建立《杨万柱纪念教育基金》,捐助二十万人民币为起点,希望有识之士响应此一教育方案,在湖南文理学院建立一永久纪念杨书记的教育基金。杨书记的教育精神也会因此延续,长此惠及后代学子。
建立此一教育基金,本会别无所求,仅是在于纪念杨书记一生服务大众、投身教育的贡献为原则。由于本会属于美国非营利教育组织,所有支出依法必须要求此一基金的管理,须由校外单位指定专人协助,将来资金管理分配、奖学金名额、审核应与常德市外事办密切配合,每年颁发奖学金亦应烦请杨书记夫人主持,亦表我等追思之念。其他基金管理细则,另电与湖南文理学院相商,此则不一。
谨此 深致不尽哀悼。
世界抗日战争史实维护联合会
会长 李培德 财务长 贺英明
前会长及荣誉理事 李竞芬 前会长及荣誉理事(常德海外游子)朱永德
执行副会长 丁 元 秘书长 程 平
发言人 思比德 前执行副会长 张 碚
创会理事 吕建琳 及全体理事
2008年五月九日
杨万柱先生永垂不?!
据我了解,杨万柱先生在市政府任副市长分管城建工作,对常德的城市建设至少有二大贡献,是我们不得不认可的。一是对城市的规划抓得相当好。在当时来说,应当是相当超前的。当时没有人能够理解,认为太超前了,是不是太浪费钱了。现在看来,杨当时的眼光是具有前瞻性的,为常德的城市发展和常德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不然,城市规划太小家子气了,就会建了拆,拆了再建,从而造成巨额浪费。常德的城市规划,不仅在湖南省是非常好的,就是在全国的城市规划中也是非常好。二是抓常德诗墙建设抓得相当好。常德诗墙建设前后历时近十年,那段时间恰好是杨分管城建工作。他每年都要从有限的城建资金中挤出适量的钱,用于诗墙建设。当时,也有不少人有不同意见,甚至反对。现在看来,常德诗墙建设,是明智之举。用极少的钱,建成了浩大的文化工程,福及千秋万代!什么吉尼斯世界纪录可不必说,不管哪里的人到常德,必看的就是常德诗墙!
他在湖南文理学院担任党委书记期间,客观地讲,为该院校的发展及建设做出的相对贡献就更大了。在市政府,他毕竟只是副市长。而在学校,他是“一把手”,所以做出的贡献,相对来说就更大。学校专科升本科,常德师专改常德师院,常德师院再改成湖南文理学院,完成本科验收,校园扩大数倍......一句话三个字:不容易。校园规划和建设成现在这个样子,无论是在省内比,还是在国内比,同级院校能达到这个样子的不多。几年来,一直有人说“太超前了”,甚至现在也还有人说。十年、二十年后,也许人们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但有一点现在就可以说的:如果湖南文理学院没有杨万柱,也许现在没有这么大,没有这么美,发展得没有这么快。
杨万柱是湖北人,大学毕业后就到常德工作,可以说,他把自己的青春、才华都献给了常德。在这里,我做为一个常德人要说一声:杨先生,你安息吧!
痛悼杨万柱教授
维
公元二00八年五月七日,湖南文理学院细菌战罪行研究所全体人员,虔心致祭于
名誉所长杨万柱教授灵前,曰:先生不幸于公元二00八年五月五日遇凶驾鹤仙行,年届六旬又一。生死永诀,呼不闻应。先生在职奉公,德高望重。领军对日细菌战诉讼,不辞辛劳,为受害者远赴东瀛,慷慨激昂。为唤醒一段沉睡的历史,居功甚伟。先生与世长辞,再难见音容。呜呼,嗟我同仁,悲切哀痛,剜若在心。自今而后,嗟我同仁,何所往从?化悲为勤,去痛承志,用功按时完成先生主持之国家课题研究任务,以告慰先生在天之灵。呜呼,万语千言,难解悲痛。以此悼文,微表我等苦哀。先生泉下有知,来尝来格。哀哉!
尚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