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纪录片 不忍面对残酷与哀伤 患上忧郁症走向死亡
【本报广州八日电】去年是南京大屠杀70周年,不少以此为题材的电影都投入拍摄并将在今年和观众见面。而5月8日上映的《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则打响今年「南京」热潮的第一炮。据新快报报导,影片日前在广州试映,有观众表示看完影片后感觉与以往南京题材的电影不大相同,影片的重点是讲述张纯如这一个人,而不是去重复那些大家都已经耳熟能详的惨烈的大屠杀个案。 去年上映的南京题材电影《南京》,是根据美籍华裔女作家张纯如的英文原作《南京浩劫》而拍摄的一部纪录片,主要从南京大屠杀中外国人的视角去解读这一历史事件。与之前反映南京题材的影片一样,《南京》还是以大屠杀中幸存者的讲述为主,尽管惨烈得催人泪下,但是还是没能跳出之前类似题材的圈圈。
报导指出,《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则是从《南京浩劫》的作者的角度出发,叙述她是如何搜集数据并完成这本畅销书的。影片的前半段虽然也有不少幸存者的个案讲述,但是到后半段则主要描述张纯如是如何因为这些工作而一步步患上忧郁症,最后在自己的车中开枪自杀。
据报导,特别是张纯如的丈夫、朋友以及父母的出镜讲述,让观众看到一个比历史事件真实得多的张纯如,并且感受到一位坚强的华裔女子,在面对残酷时候的敏感、脆弱与哀伤。
影片的最后还揭示出,其实让张纯如走不出阴影的并不只是南京大屠杀这一件事情。「二战」中以及「二战」之后,人类不停地自我残杀,还有战争带给人、人性的伤害,才是最终把张纯如推向死亡的凶手。
关于南京大屠杀中中国人所遭遇的种种残酷和灭绝人性的事件,无论是在历史书还是以往类似题材的影视片中都已经有比较详尽的记载,但是对于这一事件,日本方面究竟持一种怎样的态度,尤其是日本右翼在大量事实面前如何否定历史的说法,却为广大中国人所陌生。正因为如此,在《张纯如?南京大屠杀》中右翼分子的现身说法,就显得尤其难得。
影片的后半段,在张纯如的《南京浩劫》出版后,受到了来自日本方面的种种恐吓。在一次采访中,一名日本右翼分子对着镜头说,所谓的南京大屠杀其实都是中国国民党政府编造出来的,而那些幸存者也是在政府的指使下训练出来的,所有照片和日本军人的日记也是伪造的。他甚至说其实日本军人当时只杀了几千人,根本没有中国人说的30万之多。这位右翼分子的采访,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分钟,但还是激起了很多观众的义愤。
不仅如此,影片中还有部分内容用于揭示日本兵到底为什么在南京的时候有如此凶残的表现,当时日本士兵表示,自己从十多岁时就开始接受「耳光训练」,从早到晚做错一件事情就被扇耳光。而在南京的时候,这些日本兵还被军官们要求以活人做靶子练习刺刀,他们的「凶残」完全是被所谓的「武士道精神」一点一点逼出来的,其矛头直指当时的日本裕仁天皇政府。
2008-05-08
张:忘记屠杀,就是二次屠杀
【大陆新闻组整理】生于美国的张纯如,毕业于美国伊利诺大学新闻系,曾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工作, 1995年第一部著作《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之谜》出版,披露当年钱学森返回中国的史实和时代背景。叙述二战期间日军南京大屠杀《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1997年出版之后,旋即成为美国最畅销的非小说书籍,连续五个月列为纽约时报书评最佳畅销书,在国际史学界引起很大注意和讨论。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是一部完整、全面了解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和前因后果的著作,作者张纯如查阅大量文献、档案,还赴中国实地采访大屠杀幸存者。
张纯如说,「忘记屠杀,就是第二次屠杀」,当屠杀真相被掩藏时,屠杀永远都是屠杀;只有屠杀为世人所知时,冤魂才能远离追杀,成为历史上的定格。
今年3月28日,是张纯如40岁冥诞,同一天《张纯如?南京大屠杀》在南京市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中国首映式,当天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历史专家、影片制片方和一千多名学生参加并观看影片。
《张纯如?南京大屠杀》由大地娱乐有限公司、加拿大多伦多亚洲二战历史维合会及海外华人自发募集一千万元人民币拍摄,真实记录张纯如深入探索南京大屠杀历史,撰写《南京大屠杀》过程,再现南京大屠杀悲剧。加拿大多伦多亚洲二战历史维合会会长王裕佳表示,拍摄这部影片很大程度是被张纯如经历感动,她为公义的付出和竭力保存真相的勇气值得人们学习。
影片在加拿大、美国、香港等地上映时均引起强烈反响。去年11月12日于加拿大国殇纪念日首度举行预映时,张纯如父母亲自出席。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被人发现在自己汽车内自杀身亡,时年仅36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