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陈列馆外貌

    一、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馆

    今天,在中国国内的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有那么几家。民间归民间,“民间”一词的意义可广泛了。目前,中国民间的抗日战争博物馆还没有听说以社团、公司、企业为法人代表出现的。在当今中国社会里,人们听说过由几个人合办公司经营业务、发展生产的,可还没有听说由几个人合伙办抗日战争博物馆的。所以说:目前,中国民间主办的抗日战争博物馆几乎都是个人酬资建设的。1969年,美国记者思诺在采访毛泽东后写下至理名言:

    “……这个国家很富裕,但不是个人的富裕。”

    美国记者思诺采访毛泽东的年代,是中国人买一辆自行车也要积攒一年工资的年代。如今,中国个人建设大小不一的博物馆已经是不足为奇的现实了;中国社会已经超越当年美国记者思诺的想象力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了。当然,这个变化绝不仅仅是表现在少数中国个人雄厚的资本和投资的任意性上,而且,是社会政治观念的巨大进步。

    中国的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虽然在规模上大小不一,但是,小的是个人的,大的当然还是个人的。我认为所谓“民间”二字的是中文中的“泛指”,而使用“个人”和“国家”这样的词汇,才是更加确切的表述。中国个人抗日战争博物馆有“小”的;小到就在自己家里收藏的程度,展出的时候还要到外面去;比方说借个场地什么的,或者干脆在大街旁边、大学校园内展出。我听说河南有个老人就有私人的抗日战争博物馆,我还在北京某大学里看过他的展出。我还在报纸上见过东北有个老人在家里办关于日本国侵华的展览,不过,他的“展览规模”局限在一辆三轮车上。好像钢盔,三八枪上的刺刀,日军侵华战争的照片一应俱全。中国私人大规模的博物馆只有两家,那就是四川的樊建川建的和南京吴先斌先生建设的抗日战争博物馆。

    四川樊建川先生的抗日战争博物馆规模巨大,别说在亚洲了,就是在世界上也应该说是规模不小的战争博物馆。位于南京的吴先斌先生的抗日战争博物馆规模也不小,尤其在南京,意义就更加不一样。1937年12月13日开始的6周里,侵华日军在南京开始疯狂屠杀我30多万同胞,这个血和泪的悲惨史实尤其应该让中华民族世世代代记住。

    另外,博物馆的含义很多。南京有两家关于抗日战争的博物馆,众所周知一家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一家就是吴先斌的私人抗日战争博物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是国家的,“国家的”当然一切费用由全体中国人民负担。吴先斌先生个人的战争博物馆一切费用由吴先斌个人支出;这其中包括:员工工资、文物征集、博物馆藏品的保管、分类、馆内的设计、展出、灯光、空调、展板说明、人物采访、人证、物证、口述历史的征集,等等。一言以蔽之:私人战争博物馆的一切费用,事无巨细,全部由私人提供。

    以笔者之见,1931年的9.18事变是中国军队的耻辱日,简称“军耻日”。因为。从那一天起,不足万人的日本军人把22万中国东北军驱赶入关内,东北三省的辽阔土地被侵华日军占领。而1937年12月13日应该是我们中国人“国耻日”。因为,侵华日军从那一天起,在数周内,开始在当时中国的首都南京城内外肆意屠杀手无寸铁的我国民众,我遇难同胞人数多达30多万人!

    如今的南京有700万人口,以笔者之见,别说是只有两家抗日战争博物馆,就是再有几家也是应该的。如今的中国已经和30年前的中国大有不同了,如今的中国可以说是“富豪遍地”。无论富豪大小,富豪们慷慨解囊资助穷人,办各种公益事业回馈社会的富豪还是凤毛麟角。他吴先斌是否发财我们姑且不论,他坚持数年,研究抗战历史,筹办私人抗日战争纪念馆的做法值得提倡。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69周年的时刻,笔者在参观了南京人吴先斌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馆》后,感慨万千之余也有几分的遗憾。

    南京当地一家报纸组织南京大屠杀幸存者60余人,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开个见面会,因为天气寒冷的原因被取消了。煞是可惜。明年是纪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70周年的日子,想必亲历战争灾难的耄耋之人会更少在世间存活。战争博物馆的三要素是:“人证、物证、口述史”,日本右翼一直最坚决地否定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罪行,这些耄耋老人随自然消失而带走历史的记忆正是日本右翼份子求之不得的。

    12月是寒冷的季节,12月13日更是南京民众不寒而栗、不堪回首的日子。我个人计算,战争亲历者的自然消失的临界点是2008年。那时,目睹战争的幸存者将寥寥无几。

    从1931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前前后后15年。在这15年的战火中,中国人死伤3500万人,经济损失达到600亿美元。在抗日战争中,中国有4亿人口,却有1亿人因为战争而迁徙,也就是逃荒、逃难、逃命、逃亡。抗日战争中,中国政府军官兵牺牲380万人。侵华日军占领了我们中国沿海所有富庶的地区。侵华日军掠夺中国无数的粮食、钢铁、煤炭、木材、棉花……。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无恶不作,他们犯下的罪行罄竹难书。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战死、战伤、被俘154万人,1945年底有129万侵华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缴械投降……。??有关战争的所有的事情都应该在战争博物馆里面陈列、展出。战争博物馆的责任首先就是避免罪恶的重复,其次的任务应该是教育受众:在接下来的战争中不至于再被外国列强欺负到“横尸遍野”的地步。战争博物馆所揭示的还应该有:“落后”和“腐败”。

    “落后和腐败”是一对孪生兄弟,只要有它们在,中国人还会被外国列强任意地欺负和蹂躏。

    因此,中国办多少抗日战争博物馆都是必要的。中国的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不是太多了,而是还不够。起码,我作为一个以抗日战争为题材的报告文学作家这么看。

    人民网日本版   2006年12月29日

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馆内举行的学术研讨会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馆内的一部分景象
在南京的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馆举办的座谈上,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穆喜福(84岁)和李世珍(80岁)接受抗日战争研究学者们的提问。


    二、我在民间战争博物馆采访到被德国人拉贝救护过的老人

    我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馆采访了1937年12月13日前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时被德国西门子公司拉贝先生救护而幸免于难的穆喜福、李世珍两位老人。在动笔写他们二位的时候,有一位南京当地《现代家庭快报》叫文心的记者恰巧给我发来一段她当时的感受,发表如下:


    今天,南京天气很好。我抬头看天,云端里漫溢着金子般的光,如同佛光流转。 
  我听说,69年前的这一天,南京城也是一样的阳光灿烂。在那一天的阳光下,南京城走过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我不想去回首当时的残虐,对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回顾1937年12月的南京,回顾那个沦陷在史上最残暴的军队之手的首都,都是一种痛苦的折磨。 
  每年这种时候,我都喜欢喊一些壮怀激烈的话。但今年,我一个字也敲不出来。因为今年,我在南京。 
  我在南京,我亲眼看见中华门上的累累弹坑,看见遍布整个城市的群葬碑丛,看见江东门里层叠白骨,看见这个城里的老人说起往事老泪纵横的面容,看见这个城市上空那些飞翔着的洁白的鸽群。。。。。。 
  历史是个很奇怪的东西,谁也不知道它到底几时会重来。 
  突然想起前天发生的一件小事。 
  前天,南京民间抗日史料陈列馆开馆。下午举行民间人士座谈会的时候,原细菌站诉讼团团长王选问来参加会议的两位当年南京大屠杀期间因拉贝先生的救助而幸免遇难的老人,她问:“当年日军入城,百姓去夹道欢迎。是因为有人去你们家逐户通知,被迫出去还是怎样的?” 
  老人回答:“不是,是我们自愿的。” 
  “为什么会自愿去欢迎日本人入城?是不是有人给你们钱的?” 
  我知道王选女士和那些专家们最希望听到的答案是“是”,他们总是希望中国最广大的人民坚贞不屈,充满抗争,即便不能也最好是迫于无奈,屈辱求生。 
  但老人回答:“我们以为改朝换代了。” 
  ……
  我不知道别人会怎么分析这个答案。我只知道,我很震动。我无法忘记这个老人无辜的表情。没有人能苛责他,他只是一个最普通不过的南京百姓。在他们心目中,赋税交给谁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活着。 
  如果我们的人民不知道什么样的自由才是有价值的自由,什么样的生命才是有尊严的生命,那战事重来,谁能保证首都不再沦陷,人民不被屠杀? 
  今天,南京城的上空,回响着嗡嗡的空袭警报声。持续很久,像一种抽泣。 
  在这种持续的抽泣声中,我们参观了史料馆。出史料馆的时候,气温很好。我们买了一束菊花,在邻近的雨花台普德寺丛葬纪念碑深深一鞠,不仅仅为了这里埋葬着的9721个遇难同胞。更为了告诉自己,请让我们清醒的活着! 


    文心是南京人,她的感受当然是南京人的感受。另外,文心是大学刚刚毕业的学生,她的记者生涯刚刚开始。我引用文心记者的文字是因为这些文字很有代表性。

    我托吴先斌先生的福,我在吴先斌的抗日战争史料馆里采访了战争亲历者穆喜福夫妇。我从来就认为采访抗日战争的亲历者是机会难得,这机会如白驹过隙稍纵即逝。吴先生还派车带我这个北京人去南京人穆喜福家采访,这更加丰富了我的采访内容。

    根据穆喜福老人的回忆,他本人是1924年11月3日出生的,他的太太李世珍是1928年出生的,他们祖祖辈辈是南京人。由于是回民的缘故,他们二位还是姨表亲。1937年7月7日是震惊中外的卢沟桥事变,他们听大人说了。紧跟着就是8?13淞沪抗战的爆发。8月14日开始,侵华日军的飞机开始轰炸南京。当时,已经14岁的穆喜福印象深刻。

    穆喜福的父母都是做小买卖的,是穷人,所以他们家族没有参加逃难的大军。南京大屠杀之前,已经有不少南京人逃难,投奔外地的亲朋。后来,穆喜福一家为什么逃到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在南京办事处的拉贝家去避难呢?其实,原因很简单。开始,是因为日军飞机不炸拉贝的院子,后来,南京陷落以后,拉贝又担当了南京安全区主席。

    穆喜福说,他家住在广州路4号,而一街之隔的拉贝住在小粉桥10号。自从8月14日开始,日军飞机来轰炸后,拉贝就把自己的房顶上和院子里都画上巨大的德国纳粹旗帜。日军在空中看见了,就不炸拉贝住所了。穆喜福等人是拉贝的街坊,往常,他们都管拉贝叫“老毛子”,所以,在空袭轰炸、弹片横飞的危险状态下,街坊们自然都到“老毛子”家去躲避。根据穆喜福老人回忆,他们家族53口人都因为躲避日军空袭而躲到拉贝家去。

    1937年12月13日前夕,侵华日军占领中国当时的首都南京,拉贝家已经躲避进600多中国同胞。根据84岁的穆喜福老人回忆:拉贝家一共悬挂20几面德国纳粹的旗帜,几百人为躲避战火避难进拉贝先生的家,居然连站、坐、躺都困难。墙外,是密集的枪炮声、逃难同胞的呼救声、惨叫声、呻吟声、追赶声……。

    ??惨绝人寰!那时的南京已经成为人间地狱!

    根据穆喜福老人回忆,南京大屠杀期间,不断有日本兵翻墙而入。他们要强奸妇女、掠夺财务!杀人放火!每一次,都是拉贝先生及时赶到,他严厉地呵斥日本军人滚出去。当时,日本、德国、意大利是盟友,因此,日本兵不敢在拉贝的院子里胡作非为。

    时至今日,能活到今天,84岁的穆喜福老人和80岁的李世珍老人唏嘘不已,对德国的拉贝救命之恩充满感激之情。当听到拉贝先生回德国后,生活境遇艰苦,抑郁而终后,两位老人深深地为拉贝的命运扼腕叹息。

    我去了穆喜福先生的家访问,他的家是两室半,连厨房、厕所、阳台面积总共有53平方米。穆喜福夫妇已经退休了,(原来,他们都是卖菜的。文雅的话叫:干商业)他们两位各收入一千元,住向阳的一间12平米的房间。穆喜福家有三个子女下岗,大儿子每月收入200元。大儿子、儿媳住在过道里,面积有10平方米。穆喜福的孙子很帅,他是开公共汽车的,月收入一千元。他住在靠北的房子,有8平方米。穆喜福很是沉稳,他慢慢地告诉我:“最怕生病,实行医保以后,退休的(职工)每个月只能报销30元到40元的医药费。我们老俩口子还要照顾下岗孩子、孙子们的生活。因此,不敢感冒。”

    李世珍老人对我说:“我们的生活很清贫,菜买最便宜的,衣服都是别人给的。这些,你不要发表,不好。但是,南京市政府对我们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非常关照,我们进相关的战争博物馆是免费的。”

    穆喜福说,这么多年来,常常有世界各国的记者采访他们。中国的记者更不要说了,尤其是每一年的12月13日前后,可以说是络绎不绝。2003年9月13日上午,来了不少政府方面的人员,要我们上车,神秘的样子。路上他们才告诉我们,说是德国总统要见我们。

    结果见面之后,德国总统和我们握手,还送我们一本叫《拉贝日记》的书。我们非常思念拉贝先生,就委托德国总统向拉贝先生的亲属表示诚挚的问候。

    84岁的穆喜福和80岁的李世珍对我说:“我们至今仇恨日本人。不能原谅侵华日军在南京犯下的滔天罪行。”

    吴先斌先生两次给穆喜福夫妇钱,以示资助和关爱。两位老人自然高兴。(待续)(中国作家协会作家  方军)

    人民网日本版   2006年12月30日

作者在吴先斌的抗日战争史料馆里采访了战争亲历者穆喜福夫妇
2003年9月13日,德国总统在南京会见了曾经于1937年12月被德国西门子公司拉贝先生救护过的穆喜福和李世珍夫妇。并且,送给他们一本书《拉贝日记》。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李世珍女士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件
窦昌熹先生又一次看到了自己亲眼目睹枪决战犯谷寿夫的照片

    三、亲眼目睹谷寿夫伏法的窦昌熹老人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前后,我一直在吴先斌的抗日战争博物馆里游荡、采访参观者。我遇见几位亲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事件的幸存者,还遇见很多大学生、中学生、小学生,南京市民及其各种人物。我采访了很多人,我已经很累了。这时,我看见一位老者慢慢地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纪念馆里观看、游览,似乎留恋忘返。几次,他走到我的身边,欲言又止。我看出来这个人是一个水库,还是让我给他提提水闸的闸门,让积蓄几十年的江河之水奔流而下吧。

    老人是南京人,叫窦昌熹,今年74岁。由于不熟悉道路,他从家到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陈列馆路上用了3个小时。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时他7岁,那时的他已经感到战争灾难的来临。8月,日本人打到上海。那时,飞机天天来轰炸首都南京。上海的战争打了三个月,各种消息频频传来,中国军队一败再败,日本人攻占首都南京已经是不言而喻的事情了。

    就在侵华日军攻占南京的前几天,窦昌熹一家挤上一条亲戚的破船,听着隆隆的炮声,带着满心的恐慌,顶着凛冽的寒风,望着漫天的星斗,看着急流翻滚的长江江水,一路西行,逃到安徽合肥亲戚家中。不久,天上的日本飞机、地上的日本坦克、战车、耀武扬威不可一世的日本兵举着日本太阳旗,在隆隆的枪炮声中,就又打到了合肥。亲戚家的生活没有两天就举步维艰了,没有办法,1938年6月,窦昌熹的父母又拉着窦昌熹的手,扛着行李,又一步一步、举步维艰地走回南京的家中。

    从合肥到南京,窦昌熹一家老的老,小的小,走走停停,关关卡卡,村村镇镇,不知道给手拿三八枪、上雪亮枪刺,和枪刺下面的日本旗、日本兵,日本兵皮鞋鞠了多少躬。

    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有上小学的记忆,都有人生的第一课。窦昌熹先生的人生第一课就是国家的衰败!亡国民众的生灵的涂炭!逃难、逃亡、逃命、逃生的恐慌和艰辛。

    窦昌熹的小学和中学是天天看着日本兵去学校读书的。那时,南京的小学里有日本的旗帜,还有日本的老师。后来,还有了日本的学生。因为,日本人把南京的商业、贸易都垄断了。那时的南京市民看见成队的日本兵要弯腰敬礼,否则,轻则挨打,重则抓走。那时,最牛的是汪精卫的汉奸们,他们看见江东父老就不知道自己姓什么,不知道自己是打哪儿来的。他们对同胞兄弟姐妹吹胡子、瞪眼睛、往人身上杵枪托子。

    窦昌熹对我回忆:上学的路上,看见日本兵又打死中国老百姓,回家告诉父母,母亲搂过他,捂住他的嘴,无言。只是大滴的、无奈的泪水,掉在他的脸上。

    抗日战争8年,在南京在窦昌熹就是这样过来的,这,就是窦昌熹的童年。

    晴天一声霹雳!万里彩云!阳关明媚!碧空如洗!??日本投降啦!

    ??可是,一时间,老百姓都保持沉默。窦昌熹家也是如此。

    南京人受的苦难太深重了!南京人受的人间灾难太深刻了,南京人当亡国奴的时间太久远了!以至日本投降的消息传来,在南京人们心中没有激起什么巨大的波澜。南京人都不相信了,南京人一直以为南京就是人间地狱。有的应该就是满街的尸体;应该是满大街的砍头、断臂、红色的血!以至于,活着的人都庆幸,我还活着……。乃至,后来,日本学生看见中国学生就哭,日本先生看见中国学生就笑,就鞠躬,日本兵都放下武器,灰溜溜的;乃至当年趾高气扬的日本兵看见了中国人就撅屁股敬礼……。

    ??南京老百姓发自内心的屈辱才像火山一样迸发出来!

    ??解放啦!日本人真的投降啦!我们中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啦!

    1947年4月26日,一个晴朗的天。老师当堂宣布:“今天放假一天!全学校的师生都去南京雨花台看枪毙日本战犯谷寿夫!谷寿夫是侵华日军第6师团的师团长,是南京大屠杀的罪魁祸首之一。同学们,对于我们南京无数遇难同胞而言,对我们南京人而言,对人类社会的正义而言,都是值得纪念的一天!”

    窦昌熹说:“我那时14岁,我清楚地记得,在1947年2月6日那一天,我们老师拿着当天的《中央日报》大声宣读:‘中国军事法庭在南京开庭,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侵华日军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同学们,我们每一个人都目睹了日军的暴行!我们每一个家庭、家族都有亲属悲惨地被惨无人道的日军杀害!同学们!记住我们的国难!国耻!”

    窦昌熹说,枪毙谷寿夫那一天,老师带领他们一早就去了雨花台的山上等待。上午9:00就到了,一直等到11:00。一会儿,有人喊:“来了,来啦!”三万多人就全骚动起来,雨花台漫山遍野的人群刚刚平静下来,又有人喊:“来啦!来啦!”结果,还没有来。

    “11:00,几辆卡车由远而进,当汽车的轰鸣完全听真了,映入眼帘的是政府军官兵押送谷寿夫来的景象。南京人们欢呼起来,政府军官兵在军官的指挥下拉开散兵线,防止人群的涌入。”窦昌熹说:“我站的位置,也不是怎么回事,刚刚好,就在枪决现场的最前面。谷寿夫下卡车时,已经浑身发抖,站不起来了。有两个全副武装的士兵架着他,有个军官画了个位置,意思就是:就在这里吧!

    有个人跑过去,一把把谷寿夫的帽子打掉,他大声喊:“你也有今天!”

    这个人马上被军人强行拉开了。谷寿夫的帽子滚落到我的眼前,我踢了一脚。

    只见那个军官在谷寿夫前面高声宣布:

    “侵华日军第6师团长谷寿夫,1937年你指挥你的军队在南京犯下滔天罪行!今天是你偿还血债的时候了!”说完,他走到谷寿夫的侧面。

    又有一个军官拿出手枪来,对准谷寿夫的脑袋,距离有1米远,“啪”的一声枪响,谷寿夫就见鬼子去了。

    雨花台山坡上几万南京人齐声喊好!仿佛是开了闸喷涌而出的洪水声!

    有个记者在谷寿夫前面站着,他刚刚比划好他的照相机,枪声就响了。子弹穿透谷寿夫的后脑,从嘴里出来时把两个门牙打掉了。穿透的子弹刚刚好落在他的眼前,吓得记者一时六神无主、眼睛发直、小脸煞白。那时,照相机的闪光灯像一只银光闪闪的饭碗,闪光的时候燃烧一个很亮的东西,还有白色的烟雾升起。

    全副武装的政府军人们枪毙完就有一部分人上了卡车。

    有个人跑过来,狠狠地踢打谷寿夫的尸体。他咬牙切齿地说:“我爹妈都让你们杀害啦!活着的时候,我打不着你,死了!我也要踢你一脚!”这个人也马上被军人强行架走了。

    窦昌熹说:“我现在都能找到埋谷寿夫的准确位置,前后绝对不差两米。谷寿夫的尸体当时由几个人拿杠子抬着,脖子上有根绳子,腰上有跟绳子捆了,小腿上有根绳子捆了,上面一根杠子,就像抬猪一样。我仔细看了,子弹从谷寿夫后脑进去,从嘴里出来,几乎没有大量流血。那个坑最多有一尺多深,就这么草草埋葬了。后来,千千万万的人从那片土地上走过去。千千万万活着的人都有亲属在南京大屠杀中惨遭杀害啊!

    ……我们南京是 “六朝金粉地,金陵帝王州”。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和2400多年建城史的南京,与北京、西安、洛阳并称为“中国四大古都”。自公元229年东吴孙权迁都南京以来,历史上先后有10个朝代在此建都,故有“十朝都会”之称。我们南京是礼仪圣地,万物生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时,草木皆哀!大地白茫茫的一片失去生机!(下大雪)今天!我们南京什么地方都是郁郁葱葱的,惟独雨花台埋葬古寿夫的地方寸草不生!唉??。南京大屠杀过去70年了!连我们南京的草都不愿意在那里生长哇!”

    窦昌熹老人说:“枪毙第二天,我的老师找我,她拍拍我的脑袋,递给我一份《中央日报》说:看看吧,枪毙谷寿夫的照片上有你呢!”窦昌熹老人指着枪决谷寿夫中国军士身后穿白色上衣的小男孩说:“看看吧,这不就是59年前的我吗?人生如梦,转眼,我就74岁了,哈哈!哈哈!”

    我忽然觉的,这个74岁的南京老人,之所以来参观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陈列馆,和这张枪毙谷寿夫的照片有很大的关系。他来的目的,就是蓄谋已久要和今天的青年说说的。

    正在和南京老人窦昌熹聊天,我刚好看见南京森林公安高等技术专科学校的师生,他们是来参观吴先斌先生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馆的。我马上找到带队的刘东霞老师,让南京大屠杀的见证者和青年的警官大学生们讲讲过去的历史。这些青年们听完战争亲历者的故事后,还和窦昌熹老人在一起照了相片。并且,把他们亲手制作的横幅“不能遗忘中华民族的一段血泪史”上签满名字后,赠予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陈列馆。

    窦昌熹老人一直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馆留恋往返到闭馆时间。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馆的馆长吴先斌担心74岁的窦昌熹老人回家不便就开车送窦昌熹先生。一路上,窦昌熹先生非常健谈。

    “您每月收入多少钱?晚年的生活好吗?”

    “5000元。”

    “还可以呀,不少啦!”

    “是呀,一年收入5000元。”

    路灯闪烁、车灯晃眼,霓虹灯变换,车龙水马、荧荧烁烁之间,我倒是感到74年窦昌熹的人生经历可以写一部5000字的报告文学呢。因为,他不但亲历了、目睹了外国列强在我国的烧杀抢掠,还在战争博物馆里看见了当年的自己。中文中有“沧海桑田”这个词汇,只这4个汉字就形象地描绘出我们人类社会及其自然界的巨大变迁。然而,个人命运中所亲历的风风雨雨不正是我们重新认识世界的尺子和镜子吗?南京人吴先斌和他辛苦筹建的抗日战争博物馆的社会意义也正是在于此:

    “无数个人命运的汇集,就勾勒出了我们中华民族的命运和兴衰历史。”(待续)(中国作家协会作家  方军)

    人民网日本版   2006年12月31日

南京森林公安高等技术专科学校的师生和窦昌熹老人在一起
69岁的陈祥珍哭着给南京地方电视台记者展示自己的伤疤


    四、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逃亡途中被抛弃的孩子

    我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馆内见到了前来参观的胡玉田,陈祥珍夫妇。我仔细观察到,他们夫妇都染了头发,属于“老黄瓜刷漆,装嫩”的年龄和心态。我了解到他们夫妇二人都是高级知识份子,而且,建国初期都在北京上大学。胡玉田粗壮,是山东人。69岁的陈祥珍女士可祖祖辈辈都是南京人。1937年6月陈祥珍出生,半年后,侵华日军打到南京,她的妈妈就带她往无锡方向逃难了。那时,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炮声阵阵、枪声不断。四处都是逃难的人群,是死于战火的同胞遗体,是溃败下来的军队、伤员。日军的铁蹄肆意践踏着我们国家的辽阔土地。

    陈祥珍说:根据我妈妈回忆,当时,天上是日军的飞机,地上是日军的马队、战车、坦克。逃命的老百姓别说吃喝了,就是连生命都保不住。于是,她的妈妈就忍痛割爱,把襁褓中的她放在路边的草丛里,随逃难的人流一步三回头地走了。途中,15岁的舅舅感觉不对劲,他问我妈妈:“孩子呢?”妈妈大声哭喊着说:“连大人都活不了,我把孩子扔了。”舅舅一听就急了,他急忙顺原路跑了回去,又把我捡了回来。

    舅舅后来告诉我,捡我的时候,我正在放声大哭,我的浑身爬满了虫子!

    “我的手臂溃烂了好多年。现在都是伤疤!”陈祥珍女士一边说,一边热泪盈眶。

    我问陈女士:“这么多年来,您怪您的母亲吗?”

    “不。”陈女士回答。

    我一直在想一个问题:“连孩子都不要的逃亡场合,是什么样的心态呢?”

胡先生是电器工程师兼画家。他和陈祥珍结婚后就开始画南京大屠杀的场景,目前,他已经画了几十本。他们夫妇虽然已经退休多年了,但是他们牢记历史、勿忘国耻的意愿却越来越鲜明。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中最小的幸存者赵斌


    五、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中最小的幸存者

    我是在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馆内见到赵斌先生的,赵斌先生69岁,他应该算是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幸存者中最小的人物。赵斌一口的北京话,原来,他的父亲是中山陵警卫大队的军人。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遗体送北京协和医院施行手术(去内脏)和防腐。当时苏联赠送的玻璃盖钢棺未运到,因此暂殓于西式玻璃盖楠棺内。灵柩停放于北京西山碧云寺石塔中。1929年孙中山灵柩移葬南京市中山陵。移灵时,原国父警卫大队的成员多是从北平随灵柩到南京的。 在南京保卫战中,这支人数不多的守灵军队也和侵华日军血战,最后,全部壮烈牺牲,为国捐躯。

    赵斌说他的爸爸叫赵致广,北京宛平县城的家。中华民国大总统孙中山住院的时候,他爸爸作为警察在医院守护。1937年12月13日,赵致广在守卫中山陵的战火中牺牲。当时,赵斌的妈妈并不知道丈夫已经牺牲,她和中山陵下面余粮庄的老百姓一起逃难,躲避日军的追杀。乡亲们一路逃命,很多人把孩子扔了。可是,赵斌的母亲说什么也不扔刚刚出生一周的孩子。枪声中,全村人连滚带爬地躲进龙都寺。由于赵斌老哭,乡亲们担心招来日军,就建议赵斌的母亲除掉赵斌。赵斌的母亲就用被子使劲捂住赵斌的头。可是,赵斌的外祖母不干了,她说:“别!先别!乡亲们呀!他的爸爸赵致广回来了,怎么交代呢?”没有想到,从此以后,成队的日本兵马队几次路过龙都寺,襁褓中的赵斌愣是没有哭过一声。

    真是“铁蹄声脆!呜咽声咽!军刀闪亮!鲜血崩流!人肉肥瘦即眼前!”

    赵斌先生现在月收入500,老伴没有工作。就等于他们夫妇每月每人250。

    赵斌先生的人生经历始终是和“伪军警孝子贤孙”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赵斌是南京侵华日军遇难同胞纪念馆的志愿者。志愿者的意思包含义务讲解等内容。

    69岁的赵斌先生也是第一次参观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馆,参观后他赞口不绝。

    我一直在想赵斌这个人物。因为我一直在采访亲历战争的最后一批人,我采访的最后一批人基本上是在80岁以上90多岁以下的人物。他们分别是:老八路、老新四军、政府军抗战将士、抗日联军、侵华日军老兵、美国飞虎队老兵、爱国华侨、劳工、被侵华日军强虏为性奴隶的妇女、战争受害者等人物。1937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时候,赵斌刚刚出生。1945年,侵华日军缴械投降时他刚好8岁。他是战争的亲历者吗?

    赵斌应该也算是战争亲历者。

    赵斌有南京市政府颁发的“南京大屠杀幸存者”证件。

    不过,他太小了。他还有一周就70岁了。

    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马上就是70周年了。

    从那悲惨的日月屈指算起,一个哇哇啼哭的婴孩现在已经70岁了。

    赵先生现在还有梦想。台湾军方现在还有守卫中山陵150人详细名单,这些军人的头颅都被日军砍下,以示中国首都的败落,中华民族的消亡。既然为国家血战到最后一刻,国家当然不能忘了为国家牺牲的军人。目前。台湾和大陆的海基会,海协会都有“抗烈遗族”抚恤金,赵先生希望领到这些资金,再将其如数捐给位于南京的中山陵。

    如果说1895年日军完灭大清帝国北洋水师,算是战争巨著的一册的话,从1931年到1945年的抗日战争是不是也可以算作又一本战争巨著?如果姑且能算是一本战争巨著的话,他赵斌就应该算是最后一页里的人物了。

抗日战争中22次重大战役的展示说明展板

    如果说起参观规模大的中国民间抗日战争博物馆的话,我的印象只有一个,就是很真实,很全面。可能是民间的博物馆束缚更少一点吧。

    在吴先斌的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陈列馆的历史学者座谈会上,有学者发言:

    “过去几十年,国民党说共产党不抗日;共产党说国民党不抗日。那么,伟大的抗日战争是谁打的?”

    我们中国人,世世代代,需要把真实的、详实的历史传承下去。

    不管是国家博物馆还是私人博物馆,我们中国关于抗日战争历史的研究还有不少欠缺。首先,我们在批判别人的时候,也应该剖析自己的丑恶历史。抗日战争中,中国有四大伪政权,有数百万伪军帮助侵华日军迫害、压迫、奴役中国人民。1945年8月,苏军打击东北日本关东军的时候,东北三省的日军人数有70万人,可是伪军、伪警察,有百万人以上。四大伪政权是:东北的溥仪,内蒙的德王,华北的殷汝耕和南京的汪精卫。我还没有看见有哪个博物馆详细介绍南京汪精卫的伪政权及其在历史上的罪恶作用的。

    中国学者常常说:“落后就要挨打”,其实“腐败也要挨打”。

    “腐败也要挨打”是抗日战争报告文学作家方军提出来的。

    1895年的大清帝国北洋水师的炮舰吨位并不比日本海军差。

    1931年“9.18事变”,日军一万人把东北军22万人“请”出东三省。

    1937年“7.7卢沟桥事变”一万日军把10万29军挤出北平城。

    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我感觉博物馆的构成在于“人证、物证、口述史。”

    博物馆的意义在于了解历史、警示今天、预测未来。

    在历史上,日本列强之所以肆意蹂躏中国,是中国腐败。将来,为了经济利益日本国还会与中国抗衡,那时的中国还会因为腐败而忍气吞声、低三下四吗?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馆内一角

    南京抗日战争民间史料馆位于南京市雨花区安德门大街48号。由市民建委员会雨花台区政协委员吴先斌先生投资筹建的江苏省第一座“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陈列馆”是一个以独特视角反映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所留下的记忆和反思的史料陈列馆。

    该馆于2006年12月13日正式开馆。面积达1000多平方米,分上下两层楼。由展览、藏书、会议室等三部分组成。

    史料馆一楼以抗战期间图片实物展出为主。展出内容分为两部分:一是“南京城的控诉”。第二部分为“不愿做奴隶的人们”。分别展出抗战时期618张老照片、200余件抗日文物。

    史料馆二楼由抗日图书收藏室、学术交流会议室、专家研讨办公室三部分组成。供对抗战史感兴趣的各界人士参观使用。

    南京抗日民间史料陈列馆于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69周年纪念日前夕正式开馆。为纪念那场伟大的抗战,纪念在抗日战争中,无数捐身赴难的中华儿女不屈不挠的顽强抗争;为了保存在抗战中,侵略者所犯累累罪行的史实证据,给后世留一个不容置疑的真实历史。

    在经过半年多的布展之后,展出了大量的图文实物,以侵华战争对中国人民造成的心灵伤害为重点,突出展现了在那场战争中,中国军人死而后已的悲壮情怀与普通民众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馆内以黑色作为主基调,着重体现历史是黑白分明,不容篡改的基本理念。以大理石砌好的照壁上,用金字刻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及其五线谱。表达中国人民万众一心抵抗外侮的决心。同时也向所有参观陈列馆的中外人士传达出,抗战虽然艰苦,但中国人民始终保持必胜的信心,中华民族决不可能屈服的信念。

    展览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南京城的控诉”,清晰展现了1937年,南京受到空袭、最终沦陷、惨遭屠杀以及国际援助的全过程。用大量真实的图片和沦陷时期实物再现那段屈辱的历史。

    另一部分为“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部分展览选用了大量普通中国民众为抗日战争所作贡献的图片。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战中体现出来的,同仇敌忾,护我家园的不屈抗争。在这部分展览中展出了一些抗战时期所发行的刊物与奖章。这些刊物充满着保家卫国的强烈爱国主义情绪。

    在陈列馆内,特别设了两面对照的墙体。一面展出了日军侵华战争中的罪魁元凶伏法图片,另一面则大篇幅的展出了我军战士的英勇之姿。正是这些英雄们用手中的大刀和枪炮赶走了侵略者,换来了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和平。

    陈列馆四楼陈列了大量相关图书并设有会议室和研讨室,供对抗战历史有兴趣的同志和研究抗战史的专家学者交流之用。(中国作家协会作家  方军)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一个民族可以淡忘过去的光荣,但决不能忘记曾经的耻辱,因为这才是让我们进步和不敢懈怠的动力。南京民间抗日史料馆希望能为保存这段历史尽一己之力,做到更好。(此段文字为南京民间抗日史料馆馆长吴先斌提供)

南京民间抗日战争史料馆内景象
相关新闻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