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13日上午,绵绵细雨下了两天的南京天气放晴,万余市民从四面八方赶往位于江东门地区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这一天,是南京大屠杀30万遇难同胞罹难70周年祭日。74岁的南京市民马庭禄凝望着纪念馆黑色的“灾难之墙”喃喃低语:“都70年了……”父亲马玉泉被侵略者杀害时,马庭禄还是一个三岁多的孩童。

                                图文:悼念仪式现场的花圈

     生命  

       94岁的吴秀兰老人坐着轮椅被女儿推到纪念活动的现场。70年前,老人一条腿被侵略者的炮火炸掉,另外一条腿也被炸成残废。就在老人失去双腿的那次轰炸中,她失去了两个未成年的孩子,最小的一个还是在怀中吃奶的婴儿。

  上午十点,警示后人的凄厉警报声在南京上空响起,吴秀兰老人浑身颤栗,浑浊的老泪夺眶而出。女儿俯下身为老人擦着泪说:“只要听到警报声,她就害怕得很,就想念惨死的两个哥哥。”

  74岁的郑厚荣和93岁的姐姐金郑氏也来到纪念现场,郑厚荣告诉记者,哥哥当年被日军杀害时,年仅20岁,本来再过三天他就要做新郎的……

  刚刚扩建完成的纪念馆新馆默然肃立。在展厅的首尾两厅,有两个震颤心灵的“12秒”:序厅正面墙上,是一个镶嵌在江水中的汉白玉花环,每隔12秒,当悠远钟声响起时,花环中就会出现一个遇难者的照片,然后随着钟声的再次响起而隐去;在尾厅,每隔12秒,就会有一滴水从高空落下,侧面墙上贴着遇难者遗像的灯,亮起来然后再熄灭……

  12秒,一个个无辜的生命远远地消逝……

  “从1937年12月13日到1938年1月的一个多月时间里,平均每12秒,南京城就会有一个鲜活的生命被侵略者扼杀”,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12秒的生命之火向世人昭示,生命是多么珍贵,而对生命的摧残又是多么罪恶”。

  南京农业大学人文学院二年纪学生王皓成说:“来到同胞蒙难的地方,惨痛的事实强烈地触痛自己,让我记住这些冤死的生命,牢记那段屈辱的历史”。

  在纪念馆新馆,如今有三处遇难者的埋骨地。

  1984年和1998年,在纪念馆所在地先后两次发现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这些遗骸分别被陈列在遇难同胞遗骨陈列室和“万人坑”遗址内。2007年4月,就在新馆的施工工地,又第三次发现19具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骸,这些遗骸如今被原地原貌陈列在新馆展厅内。为了对遇难者遗骸更好保护,新馆扩建过程中,有关方面对“万人坑”遗址室内安装了恒温、恒湿和通风设备,并对遗骸进行清理和钙化处理,确保坑内遗骸的安全和环境卫生。

  纪念

  扩建后的纪念馆外广场上,如今树起一组青铜雕像。“用凝固的形象来表达遇难、纪念的主题”,雕像创作者、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这样表示。

  高耸11米的《家破人亡》雕像给人以强烈震撼,那是表现一位被凌辱后的母亲悲痛之极,无力地手托蒙难的孩子,麻木地向苍天呼号。沿着长长的一段路走向纪念馆正门,路边是一组主题为“逃难”的雕像,吴为山介绍,这些逃难者选材于大屠杀史料记载及相关图片,形象有妇女、儿童和老人,有知识分子和普通市民。

  “最为让人悲怜是常志强一家的灾难,那被刺三刀后的母亲将最后一滴奶喂给婴儿;最为勾起人记忆的是以儿子搀扶八十岁母亲逃难的历史照片为原型的创作,它使人于冥冥中回到了那真实的空间;最为令人惊恐的是那被日军强奸的少女为一洗清白而投井自尽;最为引人深思的是僧人为死者抹下含冤的双目……”在创作这组雕像时,吴为山倾注了雕塑家的一腔热血。

  走过凝固的雕像,进入纪念馆保存的大量纪念资料和文献:展厅序厅的两面石壁上,密密麻麻地雕刻着1万个遇难者的名录;展厅内一面高12米、长20.08米的巨大档案资料墙,存放着10000多历史证人的资料。

  纪念馆工作人员介绍,在档案资料墙中,右边的黑色档案盒,装着10000份南京大屠杀遇难者个人档案资料;左边的蓝色档案盒,装着2660份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个人档案资料;左下角的灰色档案盒,分别装着103名日本加害者,以及39名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中国人的外籍人士个性化档案资料。

  朱成山介绍,纪念馆新馆展览的文物、照片、证人证言、场景复原等数量和规模都创1985年建馆以来最高,共展出照片3500余幅、文物3300余件、影视资料130余部,场景复原有13处。朱成山表示:“目前,我们馆藏文物史料已经达到近10000件,当年美国的约翰?马吉拍摄南京大屠杀现场的摄影机与原版录像带等都在这里,侵华日军制造大屠杀的事实铁证如山!”

  为了表达对遇难同胞的纪念,南京市先后在19处遇难者丛葬地立碑纪念。12日,南京市在太平门地区树起了第19座遇难者纪念碑。历史学家考证,70年前的大屠杀中,那里有1300多人被侵略者杀害。

  1985年8月,在当年日军屠城埋尸的江东门“万人坑”遗址,南京市建设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累累的尸骨、详实的历史文献展示南京大屠杀不容辩驳的历史事实,寄托后人对30万死难者的深切缅怀。22年间,纪念馆共接纳1400万左右参观者,越来越多的人来这里献花、秉烛,纪念30万遇难者。

  和平

  经过两年的闭馆扩建,如今的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状如一叶“和平之舟”。在舟的尾部,是一块占地32000平方米的和平公园。

  松柏苍翠、绿草如茵,冬日的阳光下,南京市民徜徉和平公园,纷纷在公园的主题雕塑“和平”前合影留念。

  那是一尊基座高18米、塑像高12米的雕塑,年轻的母亲怀抱幸福的婴儿,手托展翅欲飞的和平鸽,汉白玉的雕塑在阳光下更显得纯洁、美好。雕塑的设计者、鲁迅美术学院的孙家彬教授介绍说,雕塑以艺术形式表达中国人民痛恨战争与屠杀、追求和平与发展、期盼人类美好未来的心愿;雕塑高30米,寓意纪念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正面有9级台阶拾级而上,象征人类走向持久的世界和平。和平雕塑面向东方、迎着朝阳,展示的是中国母亲的伟大风采。

  南京市政府发言人曹劲松介绍,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具有鲜明的和平理念。2003年,南京市委市政府在纪念馆进门处建立“和平大钟”,也是从2003年起,每年的12.13悼念遇难同胞仪式中增加了和平集会的内容,并每年发表一篇《南京和平宣言》。2005年,纪念馆与南京市社科院共同组建南京国际和平研究所,组织学者致力于国际和平学的研究,面向社会公众普及和平理念。此外,南京还命名了和平广场、和平大街、和平鸽艺术团等,并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展示南京不忘历史、珍爱和平的良好国际城市形象。纪念馆新馆扩建新增面积中,有三分之二是和平的内容。

  13日上午的纪念活动中,日本友好团体铭心会负责人松冈环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黄惠珍的手紧紧拉在一起。松冈环介绍,每年的8月15日,她都会来到南京,纪念那些无辜的遇难者,“我的任务就是把历史事实带回日本,告诉孩子们,让他们记住历史”。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老人在13日纪念活动的现场告诉记者:“我只恨那些侵略者,恨那些歪曲历史的日本右翼,但是这些人只是一小撮,多数日本人民是友好的”。

  走出纪念馆,回首仰望那高耸30米的“和平雕塑”,纪念馆中展示的三个人的话依然回响在耳边:

  在南京大屠杀期间保护了众多中国平民的约翰?拉贝说:“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已故的李秀英老人曾经说:“要记住历史,不要记住仇恨”;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法官梅汝说:“我不是复仇主义者,我无意于把日本军国主义欠下我们的血债写在日本人民的账上。但是,我相信,忘记过去的苦难可能招致未来的灾祸”。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