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1999年到2000年到日本做短期留学,学习了一年的时间。其后,一直在从事和日本文化相关的研究,基本没有间断和日本学者的交往。当时在日本听了两个专业的课程,跨度比较大,一个专业是“日本佛教”,另一个专业是“家庭社会学”。
去日本之前,我一直认为日本文化是“移植”其他文化的。总觉得他们在古代靠移植中国文化,明治维新以后靠移植西方文化才有了今天的发展。刚去的时候,这个概念变化并不大,因为看到很多新书都是从西方直接翻译过来的,而且翻译的速度非常快,有的学术图书在欧美国家出版三五个月后就能在日本出版。
后来,通过上课和看书,这种印象在慢慢改变。我的整体感觉是,他们虽然翻译了大量西方的著作,但是多数学者一般不是“言必称某某”,似乎不说西方的某个大家就不权威一样。更多的是从西方著作里面找方法和重要论点,然后与日本的现实结合起来做探讨。我在学家庭社会学的时候,所用的教材里面多数的研究方法是欧美的,少数是日本学者的。但是针对欧美的方法,日本学者都根据实际需要做了补充和发展,大家都知道,日本人在做这样精细的工作方面非常出色,所以这些书读起来并不觉得是在用欧美的嘴巴说日本的话。当然,社会学和哲学方面的研究是这样,其他方面我不是很了解。
在生活中,我觉得中国人去了之后都会看到很多熟悉的东西。比如日本的文字都和汉字相关,尤其是日本汉字,很多都是我们的繁体字。比如说日本的筷子,日本的跪、坐,这些东西我们都是熟悉的。但是这些东西都已经比较日本化了。
首先说汉字,有些日语汉字比中国的汉字多一笔或者少一笔,于是中国的学生、特别是刚学日语时间不长的学生容易把这些日本汉字写错。有一次,一位日语老师很认真地和中国的学生说:“记住,你们是在写日本汉字,不是在写中国汉字。”有的中国学生在下面嘟囔:“你们把中国汉字都搞错了,还有道理!”后来一琢磨,很佩服这位日本老师的自我意识。
我们都知道,日本的和服改自中国古代服装,但是并不是简单地仿制,而是增添了很多新的内容在里面。日本 传统文化中的很多东西都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有关,但是并不能简单地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翻版,比如茶道,比如书道等等。
日本在文化上好像不怎么讲“拿来”这样的概念。关于文化问题的讨论中,我看到过研究中国思想比较早的学者竹内好用“回心”和“转向”来理解中国和日本的现代化道路。他认为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融合”创造的,日本的现代化是“移植”创造的,所以他认为日本的现代化前途比较渺茫。当然,这已经是几十年以前的观点。有一些学者也用“受容”或者是“变容”这样的词来描述文化之间的学习和交流,这两个词都有“融合”的意思。
从整体上来看,我的看法是,日本应该是属于善于学习这一类型的,不是简单地偷懒拿来。
在工业方面,我们都知道汽车的技术并不出自日本,但是现在日本车被公认为是最经济的。在节省燃料、节省材料的同时还能最大程度地保证汽车的各项指标。所以,连美国最近也感到了日本汽车对本国汽车企业的压力。还有,在家用电器方面,日本的索尼、松下等公司的产品质量及其研发能力在世界上也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这也不是靠简单的模仿就做得来的。
电子时代以来,日本最具突破性的创新就是集成电路,以前的电子管在日本人手里变成了集成板。从此,才有了把各种元器件都放到一个小小的印刷版上的电视机和手机等现代化电器。
我记得日本已经有12个人获得诺贝尔奖中的物理、化学、和平和文学奖项,这么多的获奖者,日本到底是只会拿来和模仿还是懂得会用心和创新的国家,已经能说明一定的问题了。
我们都知道川端康成和大江健三郎两位日本人先后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奖。不仅如此,黑泽明在世界电影史里面的高度仍然是存在的。他是较早用电影来表现哲学问题的电影人之一,比如《英雄》的叙事结构显然是受到《罗生门》的影响。其他一些电影人在世界上也很有名,如小津安二郎、今村昌平等人。当前,以动漫电影进入世界观众视野的是宫崎俊,他用自己的动漫电影拿到了奥斯卡和柏林电影节大奖,改变了世界电影节对动漫电影的看法。而且他的动漫显然具有独特的、可以被世界认可的东方文化风格,这一点比票房更重要。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