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之间的心理冲突和情感冲突来源于长期的历史交往。研究历史有助于寻求中日破局之道
●对于日本的“大陆梦”,中国一向讲求“和合”,却导致了日本对中国的蔑视,也使其养成长期骄横的习惯
●同日本打交道必须实力特别强大,而且强大的实力必须得到验证,它才会同你“友好”、和平相处
●对中国来说,一味容忍、宽恕、退让恐怕不是上策,中国复兴才是实现中日和谐的根本途径(一己之见)
当前,中日两国的许多学者都在探索中日破局之道,从经济、政治、安全等各个角度都有,彼此的争论也常有发生。然而,很少有人到两国交往的历史上去寻找踪迹,总结经验,这或许是我们在研究中日关系、寻找破局之道时被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日本有“天然”的“大陆梦”
中国和日本除了现实利益有所冲突外,还多了一层心理冲突和情感冲突。这一特殊的矛盾是在长期的历史交往过程中形成的。从历史上看,因地理的因素,狭小的日本列岛内部,始终存在向大陆扩展其生存空间的欲望和冲动。伴随日本岛内的统一和分裂、强盛和衰落,这种欲望时起时伏、千年不息。日本遣唐使虽被看成是中日友好交往的一段历史佳话,但从日本长期向亚洲扩张的历史来看,这一行为同时具有向中国学习,以便超越中国战胜中国的意图,绝非单纯为友谊而来。
历史上的日本一直对以中国为主的亚洲大陆采取主动的姿态,而中国和朝鲜在历史上一直采取守势。从公元4世纪中叶到20世纪中叶的1500多年时间里,日本向亚洲大陆的大规模武力扩张共发生5次。4世纪,日本大和朝廷跨海入侵朝鲜半岛的新罗,征服了弁韩之地(今韩国庆尚南道),在任那建立“日本府”。公元600年,日本为恢复在任那的势力,派兵再次远征新罗。公元663年,趁朝鲜内乱,日本第三次入侵,与唐朝、新罗水师在白村江决战,日军大败回国。
在明代,日本第四次大举侵入朝鲜,遭到中朝联军抵抗,公元1597年,丰臣秀吉率领下的日本海军在露梁海战中几乎全军覆灭。第五次扩张即上世纪的侵华战争。
可以发现,日本有一种“天然”的“大陆梦”。其原因是日本有限和资源贫乏的生存空间同无限增长的人口的冲突。这是个困扰日本的千年难题,也是个基本生存问题。生存层面受到威胁的人或民族,一般不考虑道德和正义问题。
近代以后,各国都以工业立国,日本传统的有限土地与无限人口增长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同时,工业原材料和商品倾销市场的矛盾也在增强,因此,“明治维新”后,日本的对外扩张比古代更积极。
在大多数时期,国家进行领土扩张的战争目的是获取生存空间,进而获取生存资源。古代社会里,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几乎是不可分割的。当代资本主义高度发展后,随着国际金融体制和贸易体制逐步完善,全球经济一体化正在形成之中,生存空间和生存资源变得可以分离,通过有保障的公平贸易,无需进行战争扩张,同样可以获得生存资源。另外,由于节制人口生育的科技出现,人口的无限增长也得以控制。所以,应该说困扰日本的千年难题和导致日本千年扩张的根源已基本消除。
但是,根源的消除不等于从根源中派生而来的千年精神状态、价值取向、文化习性和行为特征很快会消除,不等于作为一种历史的惯性不会影响当代日本同邻国的交往。
“吃硬不吃软”是日本的国家个性
对于日本的“大陆梦”,中国一向讲求“和合”。这种历史性的“迁就”导致了日本对中国历史性的蔑视,尤其在明代,日本对中国想和就和,想打就打,中国则只有招架之功,却无还手之力。中国长期的“迁就”使日本养成了长期骄横和在历史上粗暴对待中国的习惯。
正因为此,随着日本实力的增长,日本对中国的态度在历史上发生了三种不同性质的变化。先是称臣,大约从汉代至隋代期间,日本向中原朝贡和请求册封。那时日本尚待开化,与中国各方面差距甚远,对中国甘愿俯首称臣。
再是对等。公元7世纪初,日本圣德太子派遣小野妹子出使隋朝,递交国书称:“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第二次使隋时又称:“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这是历史上日本第一次要求对等交流,同中国平起平坐。日本对中国“不买账”由此而起,以后日本便同唐朝、元朝对抗,甚至为拒绝称臣纳贡,不惜同中国发生剧烈对抗。
三是欺凌。到了16世纪末,丰臣秀吉统一日本后,经济、文化、思想、宗教、建筑、戏剧、绘画、茶道等各方面文明成果已具规模,加上长期内战所积累的丰富战争经验,一反长期臣服和对等交流的态度,毫不犹豫地萌生鲸吞中国和朝鲜的野心以及做亚洲大陆甚至世界“领导者”的想法和行动。近代自“明治维新”以来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的现代化转型非常成功,于是,日本开始自视甚高,并毫无顾忌地以武力向亚洲大陆扩张。
在暴力扩张实施过程中,日本没有任何法律上的顾忌和道义上的障碍。16世纪末,丰臣秀吉曾给朝鲜国王写过一封信,与上世纪初想统治世界的“田中奏折”对照,在语言和措辞方面赤裸裸的程度相差无几。侵华元凶东条英机与丰臣秀吉也可谓貌离神合。
可见,“吃硬不吃软”是日本的国家个性。同日本打交道必须实力特别强大,而且强大的实力必须得到验证,它才会同你“友好”、和平相处,比如汉代。如果实力不够强大,或者实力得不到验证,日本就敢于向你挑战,比如在唐朝和明朝时期,日本在中国沿海和朝鲜半岛与中国发生冲突、1905年与沙皇俄国进行战争,1941年偷袭珍珠港挑战美国,等等。如果将日本的实力彻底摧毁,它反而会心甘情愿地成为你的盟友,比如二战中向日本投下两枚原子弹后,日本彻底“臣服”美国,半个世纪来,两国同盟关系有增无减。
中国力量的绝对优势是中日和平相处的重要基础
从历史上看,中国综合国力保持绝对优势时,并不威胁到日本的安全,而日本一旦军事上处于优势,马上就会危及中国的安全,甚至日本对中国不具有太大的军事优势,也会挑战中国的国家安全。
因此,通过历史可以证明,中国力量的绝对优势是中日和平相处的重要基础,是保证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的先决条件。这一历史性质,至今没有根本的改变。从60年前日本丧心病狂地侵略中国的惨败,到后来本土被美国占领、国家军事机器被摧毁,才换来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对中国的友好相处。接着,现在日本又借助美国国力开始挑衅中国,历史规律并没有根本变化。
不过,中日两国历史上的交往过程中,有个奇特的现象。中日两国经常在交往恶化的情况下,贸易往来却仍在继续。比如明代倭寇猖獗,两国贸易的欲望仍未熄灭。这和当今“政冷经暖”有点相似。这也表明,经济贸易来往是两国邦交正常与和平相处的重要基础之一。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日本感到,类似于晚清时期和抗战前中国处于内乱的历史机遇一去不复返了,一个巨人将重新站起来了,而自己除了经济上的大国地位外,在世界外交舞台上无足轻重,在亚洲的影响力也大幅下降,内心日益感到不安,甚至觉得恐惧。日本某些“历史情结”被再次激活。
面对日本这种“历史情结”,一味容忍、宽恕、退让对中国来说恐怕不是上策,也不可能带来长久安宁。总结历史经验可以发现,中国的复兴才是实现中日和谐的根本途径。(倪乐雄 作者是上海政法学院政治学系教授。)
《环球时报》〔20060126 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