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6日《大公报》的社评曾写道:“只要放弃了穷兵黩武的思想,打开了狭隘骄矜的情抱,在民主世界的广野上,日本民族是可以改造,可以复兴的。”这一评论充分体现了人们对日本的宽容和期望。有一段时间,日本的行为也让周边对其产生一定的信心。然而,情况在上世纪晚些时候就发生了变化,而随着首相小泉纯一郎4年内连续5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又将自己带回到与东亚国家的对立之中。与此同时,一种可怕的、罪恶的“靖国文化”却在日本国内滋生,并一点一滴地吞噬着这个国家与邻国之间的理解。
据统计,在今年8月15日的日本战败投降日,超过20万日本民众参拜了靖国神社,创该社有史以来最高纪录。参拜时,老兵、战争遗属、还有一些表面普普通通、谦恭有礼,内心却固执的日本国民,排成整齐长队,依次走到靖国神社的拜殿前,拍掌祭拜。他们从不正视历史,从来都不承认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悲剧的制造者正是他们的前一代。相反,他们或者把自己打扮成战争的受害者,或者用某种所谓“大无畏”、“义”的名义赞美那个时代的参战者,美化侵略历史。
正是因为这批人,靖国神社的规模正在慢慢扩大。3年前,这里重新扩建了一个军事博物馆,叫“游就馆”,里面通过照片、图表、实物和音像,渲染一种非常丑陋的氛围,将日本历史上的侵略扩张都美化为正义行为:对华战争是中国人民排日运动引发的;对亚洲各国的侵略战争是1亿国民进行的自存自卫的战争;东京审判是无理的,东条英机是殉国的英灵等。
同时,靖国神社还播放扭曲历史的电影,出售各种美化侵略战争历史的书籍。例如,图文并茂的《打开世界的昭和战争纪念馆》洋洋5大册,通篇都在美化日本对外扩张战争,赞美在这些战争中献身的“英灵”,声称“日本没有把朝鲜、台湾当作殖民地”,“靖国神社供奉的英灵,为了侵略而战者,一个也没有”。
这样,以靖国神社为中心,通过美化战争历史、渲染受害者情绪的方式,日本的某些地区正在形成一种“靖国文化”。在日本右翼分子的推动下,这种文化正在渐渐地滋长和扩散。
当然,大多数民众对这种文化并不感兴趣,甚至认为不应附和,并对其嗤之以鼻。每次参拜日,也都会有警察驱赶那些极端右翼的参拜者。但是,在那些极端和固执的行为中,总能依稀感觉到某种不祥的征兆,让人担心日本的未来。▲(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
(本版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欢迎读者参与讨论,电子信箱:taolun@peopledaily.com.cn)
<<环球时报>> 2005年10月26日 第十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