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卫视7月8日消息:丁松泉博士来稿:
近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和外相川口顺子在国会上公开批评中国人,对日本的对华援助不知感恩,并表示要重新考虑对华援助问题。尽管日本国内一直有人这样指责中国人,但日本政府一直比较审慎,而今日本政府首脑和外长如此公开指责中国,显示日本对华政策立场的变化。如果我们联想到其他方面的一些变化,就会发现,中日之间的话语态势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日本右翼势力一直在历史问题上频放厥词,原先主要涉及一些具体的问题,如否认南京大屠杀等,如今的一个新变化是已经上升到宏观层面和抽象原则。日本一位大臣最近公然声称日本的历史观无法与中、韩相同,俨然一副理直气壮的样子,与以往日本人在历史问题上处于被批评和为自己辩解的态势相比,这种姿态已经不是处于守势而具有明显的以攻为守的味道。并且,这已经不是具体问题,如果日本应该有自己的不同的历史观,那么,中、韩就不应该在历史问题上再对日本批评与指责,果真如此,哪还有什么历史问题?各国自己保持自己的历史观,哪有什么人类普遍的道义与正义?日本以这种历史观上的相对主义消解了现代社会被普遍接受的原则。日本的攻势还体现在,指责中、韩等国家固守历史问题,似乎中、韩等国在历史问题上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现在,韩国总统访日时已经不再谈历史问题,这又给日本一个有利的机会,可以指责中国在历史问题上食古不化了。
日本转守为攻还体现在日本认为应该成为“正常国家”,日本对联合国经济贡献大,理应成为常任理事国,理应在维和上有更多的作为,日本正以理直气壮的姿态通过了“有事法案”等。
在对华政策的其他领域,日本的姿态也明显地发生变化。日本政府以往在台湾问题上比较注意中国的反应,也知道台湾问题上日本对中国有其责任在,因而比较小心,尽量不得罪中国。但现在,日本政府公开表示支持台湾加入世界卫生组织这个只有主权国家才有资格加入的国际组织,日本的主要媒体还纷纷发表社论和评论,支持台湾加入WHO,并为台湾叫屈。日本指责中国应对全球的通货紧缩负责,试图与其他一些国家一起压中国使人民币升值。在钓鱼岛问题上也表现出新的态势。
更让日本人感到理直气壮的是一些中国学者也开始批评中国国内的反日情绪,并提出要进行对日“外交革命”,大致满足日本政府已有的对历史问题的反省,支持日本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等。马立诚的文章被日本媒体广泛传播。利用中国学者的真诚和天真,日本找到了在话语态势上转守为攻的新机会和支点。日本营造了一种期待中国新领导人改变政策的外交氛围,实质上对中国外交政策构成一种压力。在这种氛围下,似乎需要改变政策的是中国,如果日本首相访问中国,应该期待中国政府作出新姿态,日本人至少在国内已经营造了这样的预期。如果这种预期失败,那是中国在历史问题上不与时俱进造成的。日本就成功地将人们一直以来对日本正视历史的期待转化为对中国放弃对历史的追问的期待。中日关系能否突破的关键就不再是日本对历史的认识问题,而是中国人能否有新思维的问题,这样,中国政府和人民应对中日关系的停滞不前负责。日本实现了话语态势的攻守转换。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不得不说,真诚和天真的中国学者被日本利用了。
今年日本首相可能会访问中国,人们的期待是什么?由于韩国总统在历史问题上态度的转变,由于前述的那样一种氛围的出现,似乎对这次访问的期待是中国新领导人改变历史思维,调整对日政策,而不是日本首相在历史问题上作出更明确的表态。
我们认为,中国与日本应该发展友好合作关系,并朝着东亚一体化的方向努力。但从欧洲一体化的经验来看,首先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和理念,欧洲的联合建立在共同的理念和人类理想的基础上,法德合作的前提是德国对历史问题的认真对待。日本的相对主义历史观消解了人类普遍的正义,消解了人类基本的价值观,消解了基本的理念和人类理想,这就从根本上走着与欧洲相反的道路。
中国外交必须重视实际的国家利益,但同时也必须守着基本的原则底线。如果中国顺着日本人的思维,对日本人的历史观采取绥靖政策,中国不仅失去了外交的原则,也将失去中日关系中的主导地位,使日本能够更多地甩开历史的包袱,对华政策更多地采取攻势,甚至在台湾问题上不再顾忌中国的态度,在话语方面更多地采取批评中国的态势,最终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必有实质的损害。在外交博弈中,一定的坚守的非常必要的,对历史问题的坚守不是为了历史本身,这已经无法改变,而是为了保留战略的支点,对对方保持足够的压力,而不是让对方对自己造成压力。我们仍然需要日本政府、日本首相正视历史问题,要让日本人向德国学习,这是东亚合作与联合的必由之路。
如果东亚联合的思维是与时俱进的话,日本必须像德国那样与时俱进,彻底改变自己落后甚至反动的历史观。现在的世界已经是日本血统的学者福山所说的“历史终结”的时代,怎么能够容忍历史观的相对主义?对人类的理念和价值观,人间道义与正义的普遍性,日本人需要认真地去接受和体验。
现实地说,中国需要日本,日本也需要中国。在外交谈判中,不能自己首先放弃了谈判的筹码。现在的话语权势的转换已经对中国不利,应该有所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