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国际上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给日本的经济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挑战。许多日本企业看好中国市场的发展潜力,纷纷到中国投资办企业。与此同时,中国对日本的贸易进出口也呈增长的势头。但是,日本近年来经济不景气,泡沫经济中的企业面临破产,失业率上升,产业的宏观调整迫在眉睫,一些日本人认为,中国在国际上地位的提高,会给日本下滑的经济带来“威胁”。“中国威胁论”成为这些人议论中日经济发展关系的重要话题,并且对中日贸易产生影响,日本采取了所谓的保护抵制手段,加剧了中日贸易磨擦。
在日本,人们对中国经济议论纷纷,一些人由“悲观”到“乐观”,进而发展到今天的“威胁论”。过去都说“人民币贬值”啦,“中国人口众多、谁养活中国那么多人”啦,而如今,“中国农产品出口日本会给日本农民带来威胁”成为谈论的焦点。甚至还有人推测,随着中国进军信息产业等高科技领域,经济发展会一跃跳到日本的前面,这些都过高或过低地评价了中国经济。
“中国威胁”是托辞
中国经济发展是怎样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的呢?首先,在世界经济处于低迷时,中国经济发展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对外贸易在出口减速的情况下进入调整过程。
其次,中国在加入WT0后,从中长期经济发展的眼光来看,将会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对扩大日本等国家的直接投资将产生有利影响。
再次,2008年,北京将举办奥林匹克运动会,这是一次中国走向发达国家行列并向世界各国展示自己的难得机遇。
这次运动会将促进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的空前团结。
“中国威胁论”认为,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有巨大生产力的经济大国。的确,随着中国对外贸易量的扩大,中国的经济结构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1978年到2000年,中国的出口额由97.5亿美元增长到2492亿美元,进口额由108.9亿美元增长到2251亿美元。在这20年里,部分工业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由50%上升到90%。尤其是劳动集约型产品衣料和一部分电子、电机产品等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
客观评价中国经济的实力,以下几点值得关注:
首先,虽然近2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但从国内生产总值(GDP)来看,中国的经济规模仅相当于日本的1/4,而人口相当于日本的10倍,中国人均GDP相当于日本的2.5%。
其次,从资金技术到设备零件,中国有一部分需依赖海外。外资企业对中国的对外贸易起了很大作用。
再次,中国经济发展的地域差别很大。在沿海地区就能明显地看到这一点。内陆的贵州省的人均GDP仅是上海的1/10。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生活水平接近发达国家,而内地的生活水平进展仍很缓慢。中国政府正在努力缩小这种地区差别。但当前的西部大开发所需资金的调剂、筹措很困难。
从全国的人均寿命、婴儿死亡率、城市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总额/家庭或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第一产业在GDP中的比例、人均电力消费量等重要经济指标看,中国仅仅相当于1960年前后的日本的水准。两国间的差距还很大。当然,如中国今后经济发展持续高增长的话,这种差距会很快缩小。笔者认为,20年内,两国的GDP规模将会逆转。
当然,应当理解过去的10年是日本人自信心丧失的10年,对国家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及经营者,“中国威胁论”是隐匿他们工作中的失误和过失的很好的理由和材料。国民的眼睛会看透问题的本质,日本迟迟没有进行改革付出的代价太大了。
中日经济可以互补
中国国际地位提高,对日来说在经济上可以互补。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在世界经济中占据了显要地位。毋庸置疑,中国经济地位的优势是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中国放弃了在计创经济时期的重工业化政策,强比了劳动集约型产品的生产,在国际市场,劳动集约型产品的供输量增大。另一方面,中国对资本集约型产品的需求在扩大。这种供求关系的变化,使得劳动集约型产品价格相对低于资本集约型产品,进而使交易条件(进口价格和出口价格之比)变化。通常,经济发展水平接近的国家之间容易形成竞争合作关系,而水平差别较大的国家之间则容易形成互补的经济往来关系。中国同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形成的是竞争合作关系;而同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则是经济互补性较强。
在美国市场,日本同中国的同类产品产生竞争的品种在增多,而价格金额差别在20%左右(1990年为5%,1995年为10%)。同类产品中日本的档次高一些,中国的质量略逊。如果一直认为中国出口高于日本的话,就会缩小这种差别的比率。
与中国经济是竞争合作关系还是互补关系,不仅直接体现在贸易方面,也反映在投资方面。这也是区分赢家和输家的标准。1993年以来,直接在中国投资的亚洲国家不断增加,尤其是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到中国投资的国家日趋增多。中国加入WT0后,投资流向将影响地域经济的发展。
如果从中日双方竞争合作打造互补性经济结构的思路来考察的话,双方协力合作更有利于各自的经济发展。目前,日本在中国以直接投资委托加工或开发等方式,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日本的高科技取得成功的企业不断增加。由于有在中国生产的廉价的产品零件,日本的一些企业取得了良好效益,给日本的消费者带来了许多好处。因此,日本经济发展实现了与中国潜在的经济互补。
雇佣与生产受需求的左右。从需求方面看,曰本的出口市场或是国内消费市场部分被中国产品占领,两国的产品不太可能形成互补的局面。但从中国进口的产品价格低,意味着企业生产成本低,是生产规模与雇佣扩大的动力,从这方面说两国经济交流容易形成互补关系。
有争论说日本经济不景气,中国方面的压力主要是人民币币值上升。日本经过近10年的衰退,现在仍没有恢复的兆头。这期间,以公共事业为中心的财政支出扩大,税收减少,财政赤字急剧上升。在发达国家中,日本政府外债达到了最恶劣的程度。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从“人民币币值上升”给日本经济带来的影响来看,中国与日本的经济关系有竞争也有补充,但补充还是重要的。
日本对中国进口设置壁垒,是消极的对策,在发达国家,没有发展前途的衰退企业不可能靠政府的政策保护来恢复竞争能力。在经济高度泡沫化后,日本政府不应该对那些依赖政府限制进口的企业提供补贴,而应关注那些有发展前途的新兴产业。
近年来,日本经济不景气,失业率上升,产业衰退的现象比比皆是,劳动力需求供给之间的矛盾也愈加尖锐。现在,日本的衰老产业已处于被淘汰的境地。对此,日本应以信息产业为中心,从海外吸引众多人才,而最终解决产业人才需求的途径是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