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者》杂志2004第3期(总320期)36页刊载蒋寅"双面日本人"一文(以下简称"双"文),又一次向读者大放厥词,令人费解。

    蒋寅似乎为日本人的人性、意识、行为等等各方面都热情地大唱颂歌。同时,文中描写荷兰人的荣耀,中国人的劣等,崇尚弱肉强食,居然美化"邪魔"一番,读者诸公可要洗耳恭听,仿而效之呀!我可要拜蒋寅为“师傅”了。

    不细细地读完此文,我还不知道,原来是美国的原子弹使日本人“服善”呢!“服善”后日本就强大起来。照此逻辑,原来中国的浴血抗战真是不知时务、真乃不“服善”也。但尚有一些不理解,需要请教“蒋师傅”:自甲午战争后中国又赔钱又割地,甚至“三光”给日本,可谓“善哉、善哉”,却缘何肥了日本,碎了中国!还有,如果说荷兰开化了日本近代,那么中日两国千年文明交流发展史岂不成了腐朽?当然还有台湾,那也是荷兰人开化的么?如此看来,当年郑成功多误事,真应该歇着,不然,台湾宝岛早就……

   “蒋师傅”有一种本事,就是能从中国演员的话里听出中国人都是奴才阿Q,并声称这是受鲁迅先生议论的启发。果如此乎?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了,倘若鲁迅先生地下有知,他老人家又要"怒其不争,哀其不幸,"叹一代不如一代了。

    日本的"无差别意识"也是“蒋师傅”要人们"佩服"和学习之处。言下之意是日本本国国民生活在"无差别"的天堂,"孔融让梨"是多么的悖时。你看中国那么大,若按日本人的分法,台湾、西藏、新疆等地的人民,都会与中国其它地方一样,喝到一杯“同样浓淡的茶”,分到一块“果肉质量均等、甜度一样的苹果”,那多好。不知中国钓鱼岛和古流球的后裔们能否首先享受日本的“无差别待遇”。

    真正振聋发聩的是“蒋师傅”的“邪魔说”,堪称精彩绝伦。二战时日本侵略中国不就杀了中国3500万人、使中国损失数万亿吗?日本不是已经“郑重”地表示过“给中国添了麻烦”了吗?这跟半夜里往你家塞广告、拉保险生意“邪魔”你有什么不同?都"郑重道歉"过了,欠就欠在那里算了。中国那些对日索赔的王选啦,康健啦,苏向祥啦等,还有那个叫童增的,老是跟日本过不去,“邪魔”日本,真是吃饱了没事干,撑的,该歇歇了。周恩来总理当年与日本签署中日建交联合声明时,要求日本对侵华战争进行深刻反省,以实现中日两国世代友好,永不再战,照“蒋师傅”的“邪魔说”,这个要求也是“邪魔”日本的,你看日本“反省”过了,“反省”的结果是派兵出国还要开枪,坦克开到伊拉克去了,这与中国人何干?现在不是有许多中国人说与日本人合作最愉快嘛!“蒋师傅”果然是卖力的掮客,功劳是可以“感动”中国的,读者们应当为他跟着“感动”起来,不,赶快“反省”!尤其是那个王选,“邪魔”了日本,读者们凭什么还说她感动中国!

    我批驳“双”文的出发点是褒义的,我可不敢贬“蒋师傅”为“双面中国人”----就是汉奸!

    至于要再责《读者》向读者道歉的原因,先是《读者》杂志上一期“韩国人”写的“让中国人汗颜贴子”一文难得让中国人"汗颜"了一回,今加上“蒋师傅”一番“教诲”吊了胃口,却似乎有让人尚未吃饱的感觉,更何况有我这等吃饱了想撑着的人,所以只好要《读者》杂志道歉。除此原因外,我还想到《读者》杂志这座精神食粮的加工厂,据说生意做到业内亚洲第一、世界第四、食客八百万以上,厂长经理们定然知道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也可见众口难调,弄不好出次品退货多,做砸生意。我现在是好商量的人,只要《读者》杂志道歉就不要求退货了。不过话说回来,凭《读者》杂志区区几百万销量及数亿元营业额,是无法交易3500万中国受害者的血债和中国数万亿损失的法律权益的,硬要交易的话,风险太大!应当知道,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不见得都会成为“蒋师傅”的“学徒”。当然也会有比我学得“用功”的,只是不知道“用功”后有多“邪魔”,拟或会不会培养出多少“双面中国人”。从这个角度说,“双面中国人”乃至“多面怪胎”多了,倒还真有把中国交易掉的危险,殊不知千里堤坝,溃于蚁穴,读者们,警惕啊!

    顺便提一下"双"文系吴荷摘自《当代工人》2003年第11期。文中有黎青画的插图,图中人物有两枚美国炸弹,有一位穿着和服、木屐的大个子日本人,还有一位穿着格子T恤、短休闲裤和大头皮鞋的矮人。日本人的头部是一架战机图案,看起来有弯腰鞠躬向炸弹顶礼膜拜状的一面,也有不可一世向矮人仰胸示傲的一面,这与"双"文的主题是相呼应的。毫无疑问,这幅画表达的意思是日本对美国强权的恭敬和对他国的傲慢,尤其透露出贬低图中小矮人的色彩。小矮人被描画成掉出双眼,鼓着鼻子,张着厚唇,垂直张着双手的小丑形状。 在这里,我不禁要问,这幅画究竟是想向读者表达什么意思?对社会究竟有什么积极意义?如此宣传,《读者》杂志及其作者是在想得到美国或是日本奖赏么?需要郑重指出,日本人民也是二战的受害者,美国原子弹对日本的轰炸造成的惨重灾难也是人类社会的悲剧,日本人民一年一度纪念广岛、长崎原子弹死难者并不说明是日本"服善"而向美国炸弹顶礼膜拜,遭受日本军国主义铁蹄蹂蹂过的亚洲各国人民,也并不是木讷的小矮人。
   
    强烈地呼吁《读者》杂志悬崖勒马,可知回头是岸!
                                   

尊敬的版主:

贵站"面对日本"网友评论有批评在下<双面日本人>一文的,似乎未读懂我的文章,明明我是批评日本人的地方,他都说我是歌颂,真不可思议。

附上我的文章,请张贴,让读者评议。发上的是我的原稿,如与《当代工人》所刊有异,则为编辑所改。


日本人的两面

蒋寅

我在一篇文章里谈过,日本人可以说是“知耻之民”,但“知耻之民”也有不知耻的一面,显示了日本人的两面性。其实人都是有两面性的,只不过日本人的两面性由于反差太强烈而给人特别深的印象罢了。大到国际关系、民族感情,小到日常生活中待人接物的细小习惯,日本人处处显出他们性格中顽强的两面性。

首先,日本人性格中突出地显示出自强和自抑这截然对立的两面。以对美国的态度为例,按理说为那两颗原子弹,日本人应该恨死山姆大叔,但我的感觉恰好相反,日本人非但不恨美国,还对美国心悦诚服地加以崇拜。毫无疑问,日本人是有服善精神的,谁强就崇拜谁,不仅崇拜强者,而且善于学习强者。正是这种精神,始终激励日本人自强,在战后度过最艰难的岁月,建设起一个国力强盛的日本。不过话也说回来,自强和自抑也有另一面,那就是自大和自卑。现在的日本人,虽然比欧洲人更富有,但内心深处对欧美却怀有很深的自卑感。岛国环境造成的生活质量的差距(比如居住条件等)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更深的乃是文化传统甚至人种上的自卑。这种自卑由来很久,最近也可以上溯到战前的“脱亚入欧”论。

1993年我第一次访问日本时,就对日本人的欧洲崇拜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我们一行五人组成学术代表团,赴东京参加一个有关青年问题的讨论会。来自上海社科院的人口学者小张曾在荷兰留学,会议组织者在引领我们参观有关单位时,每次介绍时都不忘强调小张是在荷兰留学的,神色甚为钦敬。荷兰是第一个占领日本,打开日本国门的欧洲国家,对日本近代的开化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研究荷兰的学问??兰学,也因此在日本的学术中占有特殊的位置。明白这一点,荷兰留学生的特殊荣耀就不难理解了。

日本人的两面性在对待外国人的态度上有很惹眼的表现。在中小学里,黑人和亚裔的孩子常会受欺负,而这种情况发生在白人孩子身上则较少。儿童的这种歧视当然是来自成人的影响,其实我们中国人对待有色人种同样也有歧视的态度,当一位黑人青年携中国女友上公共汽车时,你能感受到周围乘客不屑的目光。但中国人的歧视绝不敢像日本人那样明目张胆地表露。有一次,在一家日本电视台搞的“外国人目睹之怪现象”节目里,当一位黑人父亲提出孩子在学校受欺侮的问题时,一个日本电影编导兼笑星嘉宾竟说:“作为家长,你应该先告诉孩子,他是黑人,到学校可能会受欺负,只有自强,处处胜过别人。”在场的外国人一片哗然。一个黑人学生怒不可遏,冲下席位要饱以老拳,被其他留学生抱住,现场大乱。如果这不是那位嘉宾故意作噱,以制造戏剧性效果,那么他简直就等于教黑人承认自己低人一等,天生该受欺侮。这怎么能让人容忍呢!

在日中国人都说,日本人是崇尚强力的,弱肉强食在他们看来是很自然的结果。这让我想起鲁迅关于主子和奴才的议论,当奴才成为主子以后,他不会平等地对待别人,而必定奴役别人。因为在他们眼中,人只有两种,一种是主子,一种是奴才。这其实也是中国人的根性,想想某年春节晚会的小品,当赵本山说出“等咱们富裕了,也让美国人来给咱洗盘子”时,台下热烈的掌声吧。

日本人的两面性,在差别的问题上也表现得很突出。众所周知,日本一直在致力于建立一个无差别社会,初来日本的人很容易感受到日本在缩小社会差别方面所作的努力。的确,在日本不光媒体高唱建立无差别社会的口号,日常生活中的各种规章制度也明确指向这一点。大到征收高额遗产税,缩小贫富差距,小到中小学生着统一的校服,用同样的书包,无不在消减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有助于无差别社会的形成。

即使日常生活中的习惯,也可于细微处见出日本人的无差别意识。比如倒茶,中国人拿起茶壶,一杯倒满再倒另一杯;而日本人是每只杯子倒一点,轮流着斟三四遍,直到杯满为止。如此斟茶,各杯一样浓淡,是谓无差别。削苹果,中国人一般是先去皮,然后一片一片削下果肉,削的人自己把核啃了;日本人则是去皮后先从中剖成几瓣,然后一瓣一瓣削掉核的部分,这样削出的果肉质量均等。中国人到日本后都改成这样削了,尤其是在招待日本人时。初见这样削法,我问如此岂不麻烦,他们说这样削每块的甜度都一样。

无差别的意识竟贯彻到如此细微之处,我佩服日本人的周到。

可是这种无差别只是体现在细小处,而且是在日本人内部,一旦涉及到日本人和外国人的公共领域,差别立刻就出现了。日本人的岛国根性使他们对自己的一切,从市场、就业资源到行政参与权都刻意保护,一概排斥外国人,根本无所谓“无差别”可言。在日本,凡外国人一律都称为“外人”??中国人叫“老外”是亲切,日本人叫“外人”却真正是“见外”的。外国人即使取得了永住权,也没有选举权。他们很难在大公司和名牌大学得到重要的职位。即使是国际色彩浓厚的旅游业,外国人也只能在分公司担任些低级职务,一到总公司决没有“外人”插足的份儿。多年来标榜“国际化”,建设“无差别社会”的日本,只为一纸“地域振兴券”,就让外国人寒了心。1998年底,为刺激不景气的消费市场,日本政府发给15岁以下和65岁以上的国民每人两万日元代金券,号称“地域振兴券”,而外国人无与,外国人似乎只有纳地域振兴税的份儿。

日本人的国民性里还有一个很鲜明的特征,就是不愿给人添麻烦。日语添麻烦叫“邪魔”,邪魔别人被认为是很严重的事。田中角荣首相当年访华时,为侵华战争向周恩来总理道歉,据说是用了“给中国人民添了麻烦”的说法。中国人听了都很愤怒:侵入中国领土,杀了那么多人,怎么只是“添了麻烦”呢?后来我看到一位在日华人的文章说,“添了麻烦”的说法在日本人不失为一种郑重道歉,因为日本人把给人添麻烦看作是很严重的事。姑不论处在田中角荣的位置,那样表达是否合适,在日常生活中,日本人不愿给人添麻烦,则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日本人做工作,必尽力把自己份内的活儿做干净,决不留一点尾巴,给下道工序的人添麻烦。这是许多中国人深有体会的,也是他们和日本人合作最愉快的印象。

然而,不愿给别人添麻烦的日本人,也常有给人添麻烦的时候。就不要提深更半夜呼啸掠过你窗外的“暴走族”了,就是善良之辈,也有不断麻烦你的。比如老是有人将各种宣传品塞进你的信箱,害得你隔几天就要处理一次废纸。而处理起来就不像他塞进来那么简单了,得赶上收废纸的卡车来。车来时奏着音乐,可等你听到音乐追出去时,它已经转过几条胡同了。相对而言,广告还不是最头疼的,最要命的是总有各色人等上门来打扰,一会儿是拉保险的,一会儿是劝订报纸的,一会儿是帮你检查房子督促你整修的,一会儿又是为残疾儿童募捐义卖的,还有传教的、劝你入会的……,你只要大门没锁上,他拉开门就进来了,然后站在纸障子外面叫“邪魔”。只要你不上班,每天都要被“邪魔”几次。还有讨厌的电话。国际电话公司为了竞争,常来电话劝诱你打他们的公司,你打了他们会来电话感谢你,告诉你他们要送你一份中文报纸;如果你没积极打,他们又会来电话提醒你;你打的金额不够,就希望多使用,以便获得赠送的礼物。像我这种在家工作的人,自然就得天天应付这些“邪魔”。

日语里有些汉字用得真是生动,“邪魔”就是一个。那些老来“邪魔”的人,真正是邪魔啊!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