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看过奥斯卡获奖影片《勇敢的心》,当人们沉浸于青山环抱的苏格兰高地上空那凄婉的风笛声,内心深处为梅尔?吉布森扮演的苏格兰民族英雄临刑前奋力的一喊(“自由!”)深深震撼时,可曾有人想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在河北东北部地区绵延起伏的崇山峻岭中,也曾产生过一位像威廉?华莱士那样英勇抵抗外民族侵略的英雄豪杰?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河南、东北各地都在隆重纪念杨靖宇将军、赵尚志将军等坚决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者,为中国民族解放、国家独立做出重大贡献与牺牲的先烈们,可曾有人想过,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在河北蜿蜒跌宕的长城北侧,有一位与杨靖宇、赵尚志将军同时期举起抗日大旗,为中国的独立与自由做出了同样的贡献与牺牲,但却很少为人所知的燕赵英烈呢?
2005年1月6日,省会正是雪花飘飞的日子,我和朋友登上了开往承德的列车,开始了我们前往东北部山区的采访之旅。此行的目的是前去兴隆县黄花川孙杖子和遵化茅山,寻访河北民族英雄孙永勤的出生地和牺牲地。
谁是孙永勤?为什么称他为河北民族英雄?
省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刘刚范先生今年68岁,他和74岁的兴隆县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原兴隆县委党史办副主任佟靖功先生是国内两位最不遗余力研究、宣传孙永勤的专家。上世纪80年代初,刘刚范先生受李运昌将军(抗日战争时期任晋察冀军区冀东分区政委兼十三支队司令员、冀热辽军区司令员兼政委,解放后任热河省委书记、交通部常务副部长)和承德地委的委托,对孙永勤英雄事迹进行调查,发表了新中国成立后国内第一篇专门介绍孙永勤的论文。佟靖功先生花费七年时间(1983-1990年),走遍兴隆全县每一个自然村落,并远涉承德、平泉、宽城、青龙、迁西、迁安、遵化多个市县,深入调查孙永勤将军事迹中缺失的环节,于上世纪90年代初发表了国内迄今为止最为详尽、深入的孙永勤调查报告《民族英雄孙永勤》。刘、佟两位先生多年来一直为宣传孙永勤事迹不懈奔走,多亏了他们的努力,我们在孙永勤将军牺牲七十周年之际,才对他的事迹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
孙永勤,1893年出生于河北承德县孙杖子(今属兴隆县)一个富裕农民家庭。7岁入私塾学习,几年后回家务农。他从小好武术,喜读《水浒传》、《岳飞传》,景仰岳飞、崇尚忠义。据见过孙永勤的村民回忆,孙永勤肤色微黑,手长过膝,不到二十岁便身高两米,力大无穷。由于行侠仗义,主持公道,村人皆送他绰号“黑脸门神”,在远近的青年人中极有影响。清末民初,土匪啸聚长城以北地区的山林,为害百姓,热河地区的乡村纷纷成立民团,抵御土匪袭扰。孙永勤因作战勇敢、富有指挥才能,加之能团结众人,很快被推举为副团长、团长。
“九一八”事变后不久,日军又进攻热河。孙永勤对国民党军队不战自溃,非常愤怒。1933年3月,国民党爱国的二十九军官兵用大刀在长城喜峰口、罗文峪与日军进行正面血战,消息传来,孙永勤激动地说:只有抵抗,才有出路。传说孙永勤与王宝石村船民关元有曾星夜骑马百余华里,赶赴喜峰口阵地,将他们所见到的日军侵入营子一带的情况报告给二十九军,受到二十九军将领的褒奖。此事一直在民间流传,几十年后,党史工作者偶然翻阅二十九军著名抗日将领何基沣的回忆录,才在那里找到对此事件真实性的印证。
日军占领热河后,先是推行“土地登记政策”,搜刮热河地区人民财税,1933年11月,又实行“铳器回收政策”,强迫农民将所有枪支无偿上缴,如有延误,即按匪论处。孙永勤亲眼目睹家人和乡亲们因逾期不交枪,被伪警察抓走,决定与其等死,不如反抗。他找到好友关元有、赵四川等人,几人一致同意孙永勤起义的想法,并在一座大庙中歃血结盟。1933年12月12日,在日军占领东北全境、热河省大部,国民党长城抗战失败,军队撤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在南方艰难地反围剿之际,孙永勤率领十六名农民,共计十七人,勇敢地树起了“天下第一军,均富又济贫”的大旗,正式宣告成立民众军。民众军誓言“头可断,血可流,敌不死,志不屈”,在长城以北的深山大川里与日伪展开了殊死斗争。
民众军运用过去山中打猎和围剿土匪学会的游击战术,以老梁、五凤楼、五指山、广东山、都山五座大山为根据地,铁流般地穿梭活动于兴隆、宽城、承德、平泉、青龙、遵化、迁安等县,避实击虚、出其不意地打击日伪势力。1933年12月至1935年5月的一年半时间内,共攻克日伪据点一百多次,毙伤、俘虏日军、伪“满洲国”军一万五千多人,不仅沉重打击了日本关东军的气焰,牵制了日军对平津的用兵,而且极大地激发了活动地域内广大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对孙永勤和民众军采取了招抚、围剿两种办法,均无济于事,恼怒之下,称呼孙永勤为“山耗子”(山这头堵,山那头出来,怎么堵都堵不住之意),孙永勤则鄙视地称呼日本关东军为“黄豆皮子”(日军军服为黄豆颜色)。
孙永勤、民众军的抗日行为受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关注。1934年5月,中共遵化县委秘密派军事干部徐英等到五指山,以遵化爱国群众的身份与孙永勤会晤。徐英等向孙永勤介绍了关内各地的抗日形势,策略地介绍了中国共产党的抗日主张和政策,建议孙永勤从“均富济贫”发展为团结一切力量抗日救国,同时加强军队纪律,密切联系群众,以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孙永勤的政治视野一下子跨越了长城以北的百里河山,思想急剧升华。他非常高兴地接受了中共遵化地下党人的建议,将人数已发展成五千余人的民众军改名为“抗日救国军”,并对部队做了抗日到底、联系群众教育。更名之后的抗日救国军面貌焕然一新,所到之处,逞奸扶弱,开仓济贫,被群众亲切地称为“及时雨”、“仁义之师”。抗日救国军整个抗战过程中,一直最感缺乏的是枪弹和医药。当中共遵化县委书记骆凤亭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变卖自家十几亩地,筹备了十支大枪和一箱外伤药,派弟弟、共产党员骆凤明和阎龙赶着毛驴,驮着席卷(枪藏在里面),连走三天,送到孙永勤军部。孙永勤从其它渠道了解到此事的经过后,对共产党人更加钦佩。
日军在长城以北的山林地区消灭不了孙永勤,便想出了一条十分阴险的计谋:用重兵从东、西、北三面,强行逼迫孙永勤抗日救国军入关,将其在遵化茅山地区予以歼灭。日军此计甚为毒辣:一、茅山为一异常荒凉光秃的石山,没有树木,无险可守,便于日军集中炮击;二、日本关东军中的好战分子一直不满足于其势力范围仅停留于《塘沽协定》中规定的长城以北地区。茅山位于长城以南的“非武装地带”,故意将战场推进到这一地带,可以试探国民政府的反应,为扩大《塘沽协定》的范围寻找借口。
1935年5月初,在日本关东军的疯狂围堵下,腿部负伤的孙永勤为解决部队军需给养问题被迫带队入关。5月17日,孙永勤接受了中国共产党人 “华北抗日第一军军长”的委任。这期间,孙永勤已发觉了日军的意图,为不给侵略者造成进占华北的口实,他决定寻机突围,重返长城以北山区。不料,未来得及冲出,便被日本关东军司令部快速调集长城各口及天津驻军,联合国民党河北省特警队、遵化县保安队、民团,共计1万余人,将救国军层层围困,压迫上茅山。日军和国民党动用飞机、大炮对救国军阵地进行轰击。5月24日,孙永勤被日军飞机子弹击中,壮烈牺牲。据幸存救国军官兵回忆,孙永勤将军牺牲时刻,场面倍极悲壮和伤感:当孙永勤发现,国民政府不但派出遵化县保安队、当地民团协同日军对他进行围剿,还专门派出河北省特警总队的六个中队对救国军进行围剿时,孙永勤痛心疾首地说:“队伍落到今天这个地步,全是我孙永勤一个人的错,我对不起兄弟们。”他要青年时代的朋友、军参谋长关元有(牺牲50年后,党史工作者才发现是中共地下党员)率队突围,自己坚守阵地,牵制敌人。据说关元有听了孙永勤的命令后,热泪盈眶,一时难以回答,稍后才感慨而坚决地答复:“中国人理应为中国死,只是我没能给您当好参谋长!我与军长在此一同报国,请派他人率队突围。”两人一起殉难。
救国军官兵除部分突围外,其余全部殉国。救国军覆灭后,日军在孙永勤、关元有遗体前列队致哀,之后将二人头颅割下,带往承德二仙居示众,至今头颅下落不明。幸存官兵大部分回到原籍,他们无限怀念他们的老军长,又自动重新燃起抗日烽火,或再次拉起队伍与日军血战,或参加八路军,他们之中的很多人都在以后残酷的抗日战争中壮烈牺牲。
孙永勤抗日救国军的覆灭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史。
日军中的少壮派通过国民政府积极参与协剿孙永勤之事,进一步看穿了国民政府软弱、妥协的本质,其得寸进尺、吞并全中国的野心被刺激得愈加膨胀。孙永勤牺牲后5日,日本华北驻屯军参谋长酒井隆、日本驻北平公使馆副武官高桥坦便召见国民政府陆军部长兼北平军分会代委员长何应钦,以天津亲日分子《国权报》社长胡某、《振报》社长白某被刺杀,孙永勤进入“非武装地带”,受到遵化县接济,破坏《塘沽协定》为借口,提出十多项无理要求。7月6日,日方逼迫何应钦在日本单方面拟就的一纸承诺文稿上签字,文称:“敬启者,六月九日酒井参谋长所提各事项均承诺之,并自主的期其遂行,特此通知,此致梅津司令官阁下,何应钦”。日方将这一措辞十分含混的文稿称为“何梅协定”,并以此为依据,在东三省、热河之外,又迅速攫取了河北、察哈尔的大部分主权。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法庭否认了由日方单方面起草的这份承诺文稿具有“协定”性质,但那已是后话,迟到的正义非正义,由于日本侵略者的蛮横狡猾,主要是由于国民政府的软弱屈服,致使华北主权曾一度脱离中国,人民曾惨遭涂炭,此一悲惨历史已无法重新改写。
对孙永勤牺牲一事,中国共产党表示了极大的敬意与惋惜。1935年8月1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在巴黎《救国报》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高度赞扬了吉鸿昌、瞿秋白、孙永勤、方志敏等十一位为救国而捐躯的民族英雄,称他们表现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精神,坚信中华民族抗日救国最终必然胜利。同年秋季,中共上级党委专门指示中共遵化县委,在兴隆县冷嘴头大青山召开会议,沉痛总结了孙永勤抗日救国军在遵化被剿灭的教训。
解放后,由于极左思潮影响,孙永勤曾在一段时间内遭受过不公正的待遇,上世纪70年代末拨乱反正后,在以李运昌将军为首的老一辈革命家的呼吁下,孙永勤被彻底平反,授予“革命烈士”称号,享受军长级待遇,事迹和塑像陈列承德市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
令人遗憾的是,由于宣传意识的欠缺,孙永勤的名字和事迹不光在国内,即使在河北省内,至今也少为人知。在《八一宣言》中与孙永勤将军齐名的吉鸿昌、瞿秋白、方志敏烈士由于解放后各种媒体均予大力报道,部分事迹还选入中小学教材,几乎所有的中国人,只要他上过学,能读懂他们的名字,就知道他们是谁,能说出他们做过什么。与孙永勤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最初期同时打响人民抗战第一枪的杨靖宇将军、赵尚志将军,不仅很多地方立有他们的塑像,建有他们的纪念馆,他们的英雄事迹被以各种文艺形式反复传颂,2005年2月杨靖宇将军诞辰100周年之际,河南省甚至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了大规模的筹备活动:2004年10月29日,河南省委副书记王全书亲到杨靖宇故乡驻马店现场办公,要求驻马店市和省直有关部门从弘扬英雄精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深刻认识开展杨靖宇将军诞辰100周年纪念活动的重要意义,认真做好筹备工作;?2月17日,?河南省委书记徐光春更率河南省党政领导和各界人士在驻马店市杨靖宇将军纪念馆前集会,隆重纪念杨靖宇诞辰100周年,徐光春并亲自在大会上发表讲话:“杨靖宇将军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一个共产党员对共产主义事业的无限忠诚,谱写了一篇为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而无私无畏、勇于献身的英雄史诗。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在这样一个有着特殊意义的年份,河南人民要学习和弘扬杨靖宇将军赤诚的爱国主义精神、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坚忍不拔、一往无前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为人民恪尽职守、鞠躬尽瘁的高尚情操”。与河南全省隆重纪念河南民族英雄杨靖宇将军相比,河北民族英雄孙永勤将军在河北却显得异常冷落。没有多少人知道2005年是杨靖宇将军诞辰100周年,但同时也是孙永勤将军牺牲70周年(5月24日)。他和关元有将军头颅的下落无人追踪,他的遗物无人搜集,除了刘刚范、佟靖功先生外,没有多少人去写作纪念孙永勤将军的文章,除承德市热河革命烈士纪念馆内有一尊根据孙将军儿子和见证者回忆制作的塑像外,不论在孙将军出生地和牺牲地,至今没有人为之立过一块碑。不仅如此,1月7日,当我们到达孙永勤将军家乡兴隆县孙杖子村时,我们发现孙将军家遗址甚至有成为村中垃圾场的危险,而在距孙杖子一百五十华里之遥的遵化茅山??孙永勤将军牺牲地,随着老一辈见证者的去世,不但当地已无人再能准确地说出孙永勤将军牺牲的具体地点,而且茅山已面临着被愈演愈烈的开矿风所包围蚕食的危险。孙永勤将军今天的境遇尚如此,跟随他起义的抗日救国军战士情况更不会好到哪里去。家住兴隆县蘑菇峪乡黄花峪村的史耀华今年92岁,从起义之初就追随孙永勤,曾任孙永勤抗日救国军监察班班长,他是目前所知的唯一尚在人世的抗日救国军老战士。比他小九岁的弟弟因参加志愿军,入朝作战,现在每月均能从政府那里领到津贴,但史耀华因参加的是抗日救国军,不仅未能从政府那里得到过任何经济方面的补助,连肯定的政治待遇都未能得到。如今已双目失明、卧病在床的史耀华,每念及这些,混浊的泪水便从深深陷落的眼眶中不绝而出。
“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一个毫无希望的生物之群;有了英雄而不去珍惜、爱护的民族,则是可怜的奴隶之邦”。据说六十几年前,著名作家郁达夫在惊闻鲁迅逝世的消息后,曾在一篇悼念文章中写下这样的文字。
重复一遍我们前面所讲的,一个山区农民,在日本法西斯侵略气焰正盛,国民政府军失败溃退,工农红军还在南方艰难地反围剿、长征之际,勇敢地组织起一支5000余人的农民队伍,誓死抵抗日本侵略者,与日寇血战长达1年半之久,兵锋直达长城内外,沉重地打击了日伪势力。在我们心中,孙永勤将军不仅是河北人民的骄傲,也是中国人民的骄傲。这样的英雄,不论出于什么样的理由,我们都是不应当忘记的。不但不应当忘记,而且应该永远牢记,特别是对于河北人民来讲。
令人欣慰的是,文写及此,传来比较好的消息。据悉,兴隆县委县政府已决定筹建孙永勤及千里无人区纪念馆,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北电视台影视频道、河北省政府参事室也拟联合省内外党史专家制作一部详尽介绍孙永勤将军生平的纪录片。衷心祝愿他们的工作能够圆满完成,也衷心希望他们的工作能够得到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河北人民保留下一份极其可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已经到来的200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同时也是孙永勤将军和茅山被围抗日救国军官兵牺牲70周年,在沉重悼念反法西斯战争中牺牲的人民和英雄的同时,我写下了如上关于孙永勤将军的文字,目的只有一个,希望所有的人都记得:在中国的北方,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在长城北面的深山密林里,曾有孙永勤将军这样一位英勇的反法西斯英雄,曾有孙永勤将军创立的一支名叫“抗日救国军”的英勇反抗法西斯侵略的农民武装,在他们身上,体现了北方大地自古贯穿至今的慷慨悲歌之气。
作为河北人,我们为河北的大地上曾产生了那样的民族英雄而自豪。我们应学习他们的精神,把他们的精神化作我们河北迈入现代化社会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