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赵天麟烈士上世纪30年代担任天津市耀华中学校长,卢沟桥抗日军兴,日寇蓄意破坏我国教育设施,炸毁天津南开大学并破坏南开中学等多所学校。耀华因位于租界区内,条件特殊,赵校长积极筹划采取办“特班”等方法收容大批青年;积极抗拒日帝文化侵略,深为敌人嫉恨。他于1938年6月被日帝卑鄙的在私宅前暗杀。他曾得到当时国民政府的褒奖、抚恤;尤其是解放后得到我人民政府颁给的革命烈士证书,他的事迹在今年纪念抗日胜利的记录片中将有报道,此文就是主要介绍材料。
一、上马办“特班”、天津教育功臣
二、抗日烈士、喋血街头
三、法良意美、基础肇千秋
四、参天大树、重点中学
八年抗日战争,我们牺牲军民无数,粗估当在二千万人以上。这中间包括多少优秀的中华儿女;军人效命沙场,首当其冲,自不必说;八路军战士敌后英勇斗争的故事,脍炙人口,大家熟悉;正面战场上一幕幕悲壮的演出层出不穷。天津市现在还有一条张自忠路,纪念的就是当年杀敌阵亡的国君最高军阶的军官、二十九军副军长。但是有谁想到,在文教战线上、竟然也有一位中学校长、以一介文人、和武夫一样同样喋血街头,死于国事:这就是天津市,耀华中学前校长、赵天麟博士。
一、上马办“特班”、天津教育功臣
耀华学校最初取名“耀华公学”,创始于1927年,最早在英租界17号路(现新华路第一体育场对面,路西租用一所小楼房招收一年级小学生授课??这座楼房,后来被拆除改建成消防队存在多年??);随后在耀华里西公学道旁买地,逐渐建成现在校址。
耀华公学前两任校长为王龙光、严松章先生,但此时只有小学部。后来逐步增设中学,赵先生继任,来长斯校;所以谈到耀华中学,他实际是第一任校长。
赵天麟先生(天津人,字君达)早年由官费送往美国哈佛大学留学,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在1914?1920间曾担任北洋大学校长六年。北洋大学著名的校训“实事求是”就是他提出来的;现在仍被天津大学继承。他在1934年,出任耀华中学校长,这在今天我们这个“能上不能下”的社会中,有些人也许会觉得不可理解。但君达先生当年就是这样办的。在他的思想中大概不会觉得,办好一所中学不如办大学重要。历史说明:他此生最辉煌的成就和他个人的归宿是和耀华中学分不开的。
君达先生以那样的身份出长耀华,受到了校董事会的特别重视,对他完全信任,使他得以施展抱负,完全按他的理想办好学校,耀华在他任内短短几年内,作出了长足成绩,为此后重点中学打下了坚实基础,应该说是和这种情况有密切关系的。
1937年日寇在芦沟桥挑衅,我守军奋起抵抗,“抗战的一天来到了”,天津市很快沦陷,“中国地”内大量市民涌到租界地中??天津市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最多有九国(或八国)租界;凡尔赛和约以后剩下英、法、意三国租界,另外日租界不算,所以有这种说法。??以爱国著称的南开学校首当其冲,是日寇的眼中钉,近郊的八里台南开大学首先被日本飞机轰炸摧毁,市区内的南开中学(高中、初中、女中部),也被破坏,劫掠一空,中国地内其他中学也同样遭此厄运:大量学生失学了!南开中学的张伯苓校长早已预见到这一地步,已在几年前在四川重庆开办了一所南渝中学,这时宣布全校南迁,同学可去重庆报道续学;但是这些十四、五岁的天津孩子是不可能远离父母,单身去四川读书的,大多数人只能选择转学到租借地内的学校去读书的办法。租借地内有限的几家中学容量有限;其中以耀华势力最强大,他的校舍宽敞,教学设备完善,师资队伍优良。
君达先生这时正主持耀华校政,作为爱国者的他立即行动起来,率领全校职工立即着手扩大招生;本着中国人的良心,自觉的作好工作,履行同胞的义务。他们把每间教室塞满桌椅,招满、招足学生,这样满足了一部分学生的要求??主要是原来在租界区内住家的学生们??但此时还有大批学生被封锁在租界区以外,无法进来,根本无法来校报名。这样又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学生进来了;耀华也决定开办“特班”,从时间上想办法充分挖掘校舍的潜力,于是招收了大批失学青年;其他学校,如工商中学、广东中学、新学书院等也都作了力所能及的类似的努力:这样就初步满足了天津沦陷后失学青年的需求。
特班学生从午后3:30开始上课??这是正班已经下课,教室完全腾空??上课四个小时,只限主课,音乐、绘画等课暂缓,体育集中放在星期天上课,需要的大量教师也没有问题,因为随着学生的失学,中国地学校的老师也失业了,他们也拥进租界待聘;一时如南开的杨坚白(语文),关健南(语文,在南开时曾任副教导主任),杨叙才(绘画),都被聘入耀华。九月特班如期开学,从初中一年级到高中三年级,每年级数班,如初中三年级有甲乙丙三班;粗估一下,可说一所颇具规模的完全中学,瞬息之间,出现在我们眼前。
这次扩大招生还有一个特点,学生没有经过什么考试,报名之后,只简单的问问情况,就被录取。这是非常时期的非常做法。
特班在一年之后更名“华部”??正班改名“耀部”??同时“华部”上课时间改由午后一点半开始,这使学生更便利一些,因为许多学生不在租界地内住家,是靠临时租房或者借住在亲戚家,勉强维持来校上课的。在以后特班就完全融到耀华中学中了。特班的开办为沦陷区青年提供了受教育机会,为国家、民族保存元气,功载史册,功不可没!
七七事变前,我在天津南开中学读初中二年级,因为这次机会,我和我的伙伴们都顺利转入耀华,继续受到良好的教育。当时南开的人数多一些,其他中国地的汇文中学……等校也都有一些学生转入。当年和我这样年纪的青年有过同样经历的人很多,时光风驰电掣,今天我们当年的小青年都已经是耄耋之年,回首往尘;心中充满无限感激的心情。由于国家的培养和个人的努力,我们中许多人已成长为国家栋梁之材。从我这一年级、甚至一个小班中很小的一个群体中就出现了不少杰出人物。参加革命(成长为领导干部)的有钱宗澜(文革中全国知名的宋硕),陆孝劬(改名纪锋,1958年代表全国红十字会去日本接回我国被掳劳工刘连仁、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担任驻曼谷联合国经社理事会我国代表),还有周南(参与香港回归谈判);还有天津解放中盗取城防工事图的“英雄”张克诚等人。还有湖南湘涯医学院解放后共产党向群众公开时地下党支部第一任书记兰丕铸(改名兰维廉)等:人才辈出。搞科技的有航天专家梁思礼院士(国际宇航学会付主席);留学国外的斐声国际学术界的所在都有。和其他两院院士等,一般毕业同学也都是各行各业的骨干,总工、主任医师、总会计师、教授等。百年树人,信哉!这就是教育的力量。当初他们辛勤耕耘的汗水??甚至是血水??没有白流。
这段期间,平津沦陷,北平一些文化人纷纷南下奔赴大后方,有些人因为各种情况需在天津短期逗留,赵校长一般在耀华做短期安排,给予很大便利;这不是一般的友谊、照顾,而是国难期间同胞的关怀。
二、抗日烈士、喋血街头
赵君达校长扩大招生,为沦陷区青年提供了受教育机会,功在国家、造福人民:当然遭致了日本帝国主义嫉恨。另外在当时英租界的特殊条件之下,他主持的耀华对日寇采取了“硬顶”的办法,学校一切都按照当时国民政府教育部的规定办理,照旧悬挂中国国旗,拒开日文课程,仍然讲授英语;拒绝使用敌伪改编的教材;敌酋要求来校“参观”,被他拒绝,为此他个人付出了惨重的牺牲,有识者未卜先知,已经预见到他的归宿。果然,1938年6月27日他在私宅前被日本帝国主义卑鄙的暗杀。
那天早晨,他照例从伦敦道私宅(现称成都道)走出来,步行上班??那时市区较小,距耀华不过步行十余分钟的行程;走出家门没有没几步,就被潜伏在树丛中的歹徒(那时伦敦道上行道和下行道中间有一窄条绿地种植小松树)举枪射杀。因为就在住宅前,夫人听到枪声和动静立即跑下楼来,把他抱起来,马上找了汽车,急送医院;但已经来不及了,君达校长在途中身亡。
赵校长遇刺的消息几乎立刻就传到了学校,那时似乎正是暑假即将开始,教师们正忙于核算分数,评定成绩,主任仓皇跑来说:“赵校长出事了!”大家惊呆了,有人哭出声来,但能怎么样呢!主任只能勉励大家节哀,坚持工作。”
几天后举行遗体告别;教师们都去了;遗体身着西式礼服,面容和头发有些凌乱,似乎没有经过认真整容。几天后,下葬,那天没有什么人招呼,但几乎全体师生都去了。没有什么仪式和讲话,大家都噙着眼泪,队伍中还有些哭泣声。我也在场,和大家一起把他送到英国坟地(在今天海口路,解放后,移往郊区李七庄),亲眼看见棺木徐徐落入墓穴中。随后覆上泥土和鲜花。一代教育家从此长眠地下,当然也永远活在他的同事和学生的记忆里。
事实上,在赵校长遇刺前已经有了风声,租借地警察署早已有了情报。他本人也多次接到恐吓信;甚至有当汉奸的熟人登门前来“下说词”,被他逐出。朋友、亲戚都劝他暂时出门躲一躲,其实办法很简单,只要不去耀华上班视事,“请病假”去外地躲一躲(譬如去上海),大概也就没事了。君达校长拒绝了,他仍然坚持上班,甚至已经写好遗嘱留给家属。今天回忆起来,可以说赵君达校长清醒的理解国家、民族和他个人的厄运,冷静的处理事态,慷慨就义,视死如归。确实是“留取丹心照汗青”。赵君达校长虽然早年留学西方,有些西方绅士的派头,平时喜欢着西装,但他为人无亏大节,临危不惧,体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气节,他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
1945年日寇投降,天津光复,他被国民政府肯定。更主要的是1949年全国解放后,他被人民政府承认为烈士。他的铜象今天矗立在天津市耀华中学的校园内,上边镌刻着他的生平传略。
三、法良意美、基础肇千秋
赵天麟校长从1934?1938年夏他被刺以前,主持耀华校政短短数载,苦心经营、增班宏舍、教学安排、延聘师资、规章制度??处处都体现了他的心血,为耀华后续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耀华是一所私立学校因位于英租界内,常年有租借地的协款补助??这是以庄乐峰为首的、由中国纳税人组成的董事会争取得到的??所以经费比较充裕,校舍宽敞,教学设备齐全,另外,教师待遇也较优厚:这些当然是很好的条件。这些硬件方面的问情况,我不想多费笔墨介绍,因为事情显而易见。我想现在根据记忆所及,着重谈一些学校在精神作风方面的表现。
我和我的伙伴在1937??1941年在耀华读书四载,亲身体会,感触很深,首先这里师资阵容强大,为什么阵容强大了?看来和学校董事会及校长的严格把关有极大关系。我的数学老师张敬如女士于1937年从北京师范大学(在厂甸,前身为清末创办的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数学系毕业,为当年的数学系第二名,她求职来到耀华,赵校长接见后十分满意,但是说:“问题还不能决定,需由董事会面试再说。”几天后由董事长庄乐峰和另一位董事主持面试,那一天,一同参加面试的还有另一位求职的年轻女教师张女士(语文课);两位张女士都顺利的通过了面试。两位后来都成了耀华中学的骨干教师,终身献身教育事业。敬如老师胜利后不久被聘请到北洋大学,随后又转入天津大学;主持“高等数学”课程教学多年,直到年迈退休。她多次被评为天津市劳动模范和三八红旗手。
我们的平面几何的老师李希候先生给人印象尤其深刻,李先生早年出身北洋大学,因为家累太重,生活很贫苦,冬、夏授课竟然很难维持一身象样的长衫。他把一门平面几何简直讲活了,各个主要章节各部分他都编有口诀,如“欲证相似三角形,则……” “圆……”:要领突出,合辙押韵,朗朗上口。讲解圆的轨迹时,先生手持教具,木杆一端直指圆心,教桌的中央,先生口念口诀,身体绕教桌慢慢转动起来:这就是轨迹,你还不懂吗?听这样的讲课,毋宁是赏心乐事,你还会觉得枯燥吗?
教师进入耀华,一般先安排在初中任课,同时还有一半时间在高小部教课,这样大约经过一年之后,如果成绩优良,才免除小学的任务,全部时间担任初中及高中教学。
英文教师有位夏乐真女士(信教),她自己编了一本《英文文法正误练习》,书中充满英文语句中许多使用上的细微差别,正误对比;书中有很多陷阱,但是做过一遍以后永远不忘,终身受益。我想今天如果还能找到这本练习题的版本话,不妨重印再版,大概对今天的学生也会有帮助的。英文组还有一位穆女士,英国侨民,多年侨居天津,最后病逝中国。此外,其他各科许多位可敬的老师们大概不需一一介绍了。
耀华的毕业生英语过硬,历年报考美国人办的燕京大学没有困难。四十年代,有些毕业生到了大后方,由于抗日反攻的需要,部分人志愿应招或者是被征调服役的参加随军的英语译员的工作;他们几乎不必经过什么训练,就可以派到前线,担当起英语译员工作。
赵君达校长聘请教师确实十分严格,有位外校英语教师成绩优良,愿来耀华,校长把他请到学校,和他用英语交谈一个上午后,方才决定延聘。这位教师事后多年后还得意的说我是考进耀华的。又一位化学老师也愿转来耀华,君达校长亲自去他的学校中听了一堂课,方才拍板。
学校对教师的管理还是比较严格的,教师一律采取坐班制,从早八点到下午四点十五分才可以离校。那时也有家教做法(当时称“家管”,有些富有的家长很愿聘请本校老师给子弟补习。),教师接受家管的聘请,要先写出书面申请,由校长批准,要说明学生、班级、姓名、人数、上课时间、科目,甚或报酬等,有一位新来的老师写了申请,得不到批准,后来知道因为他要求下午四点离校,不合规定。后来只好和家长协商,将时间后移,才得以解决。
另一方面,教学成绩不好、学生有反映,就会不客气的被辞退,即便在办特班,很缺师资的时候,也不马虎。也曾听到过,托关系说人情,求为耀华教师而不可得的事情。
君达校长狠抓教师质量,似乎喊不限于几门主课,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早期在天津介绍推广西乐很有成绩的有一位张肖虎先生。听说他本来是清华大学土木系的学生,非常喜爱西乐,似乎不太喜欢工程学,他在清华的时候,参加基督教的团契活动,搞西乐,很有成绩。那时,不知由于什么原因在天津闲住,因为家属是耀华的职工,被引进给赵校长,君达先生接见后,经过一次谈话,大为赏识,立即决定聘请他到耀华担任音乐教员。张肖虎来校后,除了担任各班的音乐教学,并在学生中开展课外音乐活动;那时,第四教学楼地下室中有很大的琴房,有钢琴和风琴多架,活动很热闹。这就形成了耀华的音乐传统,张先生依托这个阵地,也在天津开展了西乐活动,为早期天津市的西乐做出了成绩。直到解放后六十年代,耀华毕业生中音乐人才辈出,女声有郑絮兰、梁××还有远征,男声还有蒋大为等,这些人的成就,当然来自他们本人的天赋和努力,但是想起来和耀华的传统以及君达校长当年那一着棋不无关系。
君达校长身材高大,喜着西服,每日到校极早,一般就站在大礼堂前的平台上巡视;耀华的几座教学楼位于一个不规则四边形的周边,大礼堂位于一个顶角,这个地方可以俯瞰全院,并且正对校门,清晨师生的一切动静都能看得清清楚楚,个别老师有时迟到,看见校长有些不好意思,校长微微一笑,没说什么;但此后迟到的事也就纠正了。校长在课间操或者其他时间常喜欢到各位教师的办公室中,坐一坐、聊一聊,因此他十分熟悉教学情况,很了解教师和学生们的呼声。上面我说的都是些小事,但即便今天或许从中还能吸取一些有益的经验和做法吧!
四.参天大树、重点中学
1938年,君达校长遇刺后耀华陷入困境,尤其1941年底珍珠港事件后,日寇劫夺租界区,天津完全落入日寇铁蹄、淫威之下,历届校长勉强支撑;能够做到弦个不辍就很不容易了。1945年胜利之后由国民政府接管数年,直到解放后方才回到人民手中,得到政府的特殊关怀。当时数学老教师数学组长赵伯炎先生(是1936年毕业北京大学数学系毕业的高材生,多年来担任高三数学课程),出任校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是当时形式的需要。此后在在历届校领导带领努力之下,尤其是教师们的辛勤耕耘,耀华继续成长,做出了良好的成绩??经过了十六中学这一阶段后,最后复名耀华,最终成长为天津市一所重点中学,和其他名校并驾齐驱。今天,不妨说他已是天津市的骄傲,有志、优秀学生向往的对象和家长们艳羡孜孜以求为子女们争取的归宿,今天他已经成长为天津教育界的一竹棵参天大树。耀华自1927年建校以来,时光荏苒,已经将近八十年,俗话说百年树人,确实不假,在此时刻,缅怀往事,各位师长,戮力同心,辛勤耕耘付出的汗水,尤其是君达先生所做出的杰出贡献,令人不胜感慨。今后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扬光大,做出更大成绩,有待年轻一代继续努力。在此时刻,回忆总结一下过去几十年的经验和优良传统,当是有益的。
在中国南北各地都有一批名校在教育上做出了杰出成绩,总结一下,大概也能找出一些共同的规律,首先,要有几位热心干事业的领导,办事“出以公心”,自然在任何情况都能找到正确的做法. 孙中山说过:“要做大事,总不要做大官。”如果把单位看作自己一亩三分地的私人领地,针插不进、水泼不进,那就不好说了,教学上的问题学生反映意见已经顶破了天,这边还木然,漠然无动于衷,迟迟拿不出有效措施。教师方面要有个终身献身教育事业的班子,把教学看作事业,而不是职业;热爱学生,那么必然能够竭尽才智,发挥创造力,教生。教育本来就是日常平凡细小的事情,一件件小事,每个环节都做好了,这就是质量;所谓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天长日久,自然化为巨大的力量。
几年前,阅读《天津日报》看到关于天津市教育工作的规划的报道,里边说若干年之内要使天津市的每一个区都有自己的南开或者耀华那样的重点中学:这当然十分的好。但往下读下去,想看看具体规划,却只说“拨款若干,选定地点,修建校舍…..”:这未免让人有些失望,我想不客气的指出,有了漂亮的校舍,甚或齐全的仪器设备,也是换不来重点中学的,关键要有肯干事业的领导,要有献身教育事业的队伍,甘心平凡的工作,默默无闻,持之以恒数十年,自然水到渠成。舍此之外,别无捷径!
近年国内教育界、学术界作风浮躁、急功近利;有些活动,搞得热热闹闹,但“华而不实”,有些并无实效,事过境迁,只落得废纸一堆。国内关起门来封王称霸,自无不可,但是一旦与国际接轨,一场竞争下来,物竞天演,优胜劣败,那时必然淘汰得片甲不留,那是绝对不会留情的。此时此刻重温赵天麟先生当年倡导的“实事求是”的遗训,十分有意义,值得人们三思!
??全文完 2004年2月15日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