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了几篇欧美报刊上的书评,文章介绍的都是有关二战的书籍,六本书当中有四本是口述实录,书中记录了当年经历过二战的普通百姓所讲述的个人经历。其中有一本的题目就是《战争中的孩子们:一代人眼中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书中记录了一些英国老人对孩童时代的回忆。
由此想到了我们的抗战历史教育。对60多年前发生过的那些重大事件,1949年以后出生的几代人应该说并没有忘记。但仔细想一想,我们大多数人所了解的抗战其实仅限于时间、地点和重要人物这样一些书本上的知识。对于那场空前的浩劫中老百姓的遭遇和生活,我们缺少更为直接、具体的了解。最近,书店里的书架上倒也摆出了不少有关抗战的新书,但却鲜有普通人对那段历史的回忆,特别是口述实录的作品。
口述史是历史的源头,口述实录这种文体在二战后被广泛采用,就是因为它对历史真实的再现是教科书所无法比拟的。许多口述实录本身就成了十分珍贵的“历史文物”,价值绝不逊于某些遗址或实物。在美国工作时,我曾去过几家基金会和大学图书馆,发现他们保存的二战资料中,有不少都是后来做的录音,有很多都是普通人的口述实录。在欧洲的许多二战纪念馆附设的图书馆里,我也看到了大量的馆藏录音资料。参观者在纪念馆里不仅可以看到当年的文物和照片,还可以借阅有关材料,读一读或听一听亲历者的讲述。
历史原本就并不只是由一些重大事件构成的,也不是那些保留下来的文物或遗址所能够完全承负的。每一位普通百姓和他们家庭的命运也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算起来,经历过抗战的那一代至少也是爷爷奶奶辈的人了。即便是作为亲属,我们也理应知道他们当年的亲身经历,了解他们当年的生活和遭遇。
这些年来,每每在纪念抗战胜利之际,媒体就会把镜头对准那些英雄人物、领袖人物。他们的壮举和业绩当然值得大书而特书,值得我们永远铭记。但是,铭记历史还应有更广泛的含义,普通人的经历和情感变化也不可或缺。对个人来说,自己家族的历史往往会具有一种特殊的感染力,更能激
起感同身受的感觉。这些个体的历史如果汇合在一起,就能展现出更为广阔的历史背景,组成一幅幅真实而细致的历史画卷。
因此,我想借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提出这样一个建议:如果那些经历过二战的老父老母、爷爷奶奶还健在的话,去和他们聊聊那段历史吧!把他们的讲述用笔记下来,用录音机录下来,好好保存起来。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学生们开展这项活动。也许,再过一二十年,我们就不再会有这样的机会了。这些文字或有声资料不只是一个个家庭的历史,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本身也是一项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对于历史,每一代人都会有不同的记忆和认识,但只有在不断积累的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人们的记忆才能够不断延续,对历史的认识才会不断加深。设想有一天,我们能把这些口述实录的文字和有声材料汇聚在一起,专门交由图书馆收藏。那么,世世代代都可以读到和听到先辈们讲述的战争经历了。那将是多么珍贵的一笔历史财富啊!
(作者是人民日报国际部编辑。)
《环球时报》 2005年05月25日 第十五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