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20多年,奔波数千公里,寻访119名被掳劳工,《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谈访录》问世
72岁老人著书记录劳工血泪史
该书以最真实、最直接的方式揭开历史真相,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又一铁证
核心提示: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怀着揭开真相、留存历史、讨还公道、接济同胞的心愿,多年来不停奔走,艰辛地寻访、调查二战被掳劳工,抢救性地保存音像资料,共记录和整理了119位劳工在日本的悲惨经历。这位老人就是被誉为“民间义士”的襄城县政协原文史资料编辑王留柱(2005年本报曾对其做过报道)。11月18日,由王留柱编著的《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谈访录》一书正式出版发行。该书采取“口述实录”的表述手法,以最真实、最直接的方式揭开历史真相,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又一铁证。
历史背景:日本当年一边侵略,一边从中国强掳劳工
20世纪30年代,日本对中国发动了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深重的灾难。1942年11月,正在亚洲开展侵略战争的日本政府,为了弥补国内劳动力的不足,发布《关于向国内移进华人劳工事项的决定》。1944年2月,日本次官会议制定《关于促进国内移进华人劳工事项的决定》。日军从中国掳走战俘和普通百姓38935名到日本35家公司的135个矿山、码头、工厂做苦工。中国劳工经受了非人的折磨,至日本战败投降时,死亡6830人。
自1990年有识之士提出区分“国家战争赔偿”与“民间损害赔偿”以来,中国民间日本侵华战争受害者正式开始了对日本政府和相关企业索取赔偿的正义事业。
寻访动力:他开始了漫长的跋涉
王留柱,1939年生,有着30年教龄,1988年调入襄城县政协文史委员会,从事文史资料编辑工作,现任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上海师范大学中国慰安妇问题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中国被掳往日本劳工联谊会顾问。在当天举行的《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谈访录》一书首发式上,王留柱坦言,促使他下决心完成寻访百名劳工的勇气和动力源于3名劳工的痛苦经历。
第一个人是耿谆。1944年5月,耿谆在洛阳战役中受伤被俘,被强征到日本秋田县花冈町做劳工。1945年6月,因不堪忍受虐待和凌辱,身为劳工大队长的耿谆,率700余名中国劳工发动花冈暴动,震动整个日本。二战结束后,耿谆被解救回国。1988年5月,王留柱认识了时任襄城县政协副主席的耿谆,被其事迹所打动。1997年,王留柱编著完成了《耿谆与花冈暴动资料专辑》一书。
第二个人是河北省的马蛋子。他当年和耿谆一起被掳当劳工,曾被饿得吃死尸。1991年,在耿谆的介绍下,二人相识。
第三个人是山东省的刘连仁。他被抓到日本北海道当劳工时还是个孩子。因不堪忍受非人折磨,他逃进深山13年,靠吃野果、海带维持生命,直到1958年才被一个猎人发现。当时,他连说话的功能都丧失了。回国后,他和日本打了10年官司。1996年,王留柱结识了刘连仁。
“日本右翼分子至今还在企图掩盖、淡化他们曾经犯下的罪行,而劳工们的血泪陈述就是当年日本迫害中国人最直接的证据!”王留柱激动地说。
自费寻找:他开始了漫长的跋涉
“寻访劳工最大的困难就是缺少资金。”王留柱告诉记者,从1988年开始,他开始自费寻找河南籍劳工。“如果打听到对方在许昌,我就骑着自行车去找;如果不在许昌,我就坐汽车或火车。”起程前,王留柱会给自己准备几天的干粮,并在提包里装上一个小马扎,以防车上没有座位。20多年来,他几乎走遍了河南省的每个县(市、区),还到过山东省莘县、河北省大名县等地。起初,王留柱用笔记录,速度很慢。1990年,他花87元买了一个录音机,开始为劳工们录音。“音像资料比文字更直观,是有力的历史证据。”王留柱想录像,却买不起录像机。2005年,旅美华侨吕建琳女士结识了王留柱,被他的精神感动,赞助了他一台录像机。
1991年,王留柱偶然得到了一本日本出版的《中国人强制连行的记录》,上面有掳日劳工的姓名、籍贯等资料。他如获至宝,“但是后来我发现上面登记的很多劳工姓名、地址不详。部分劳工出于自我保护,还报了假名字和假地址。这样一来,找人很难”。王留柱经常无功而返,可一旦打听到新消息,他还是会毫不犹豫地起程。
王留柱寻访劳工遇到的另一个尴尬是经常被人误解,甚至被疑为骗子。“碍着你啥事儿了?管闲事儿干吗?”“我就不信现在还有这么傻的人,自己出钱给别人办事儿!”不少人这样认为。遇到这种情况,王留柱总是一遍遍地向对方解释,尽力做通对方的思想工作,直到完成记录。
时不我待:幸存劳工一天比一天少
经过20多年的不懈努力,王留柱寻访100多名劳工幸存者的愿望得以实现。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苏智良认为,这些劳工调查,记录了大量的劳工血泪历史,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是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又一铁证,其史料价值是非常珍贵的。苏智良教授为该书亲笔作序《民间多义士,热血写春秋》。
出席首发式的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副会长陈春龙教授感慨地说,王留柱老人铭记历史,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寻访、记录,这种毅力和精神令人敬佩。他特意向老人起立以示谢意。陈春龙说,全国受害者要团结起来向日本讨还公道,要求日方“承认事实,公开谢罪,合理赔偿”。
《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谈访录》一书共500页,约35万字,翔实地记录了119名被掳劳工当时的悲惨遭遇,其中,河南省110名、山东省7名、河北省2名,101人有音像资料。王留柱用“踏破青山人已老,今天心情我最好”这句话来表达新书问世时他激动的心情。同时,他遗憾地说,由于时间久远,幸存劳工大都上了年纪,他的采访是和时间赛跑。在他记录的100多名劳工中,目前健在的仅剩30多人。“2005年我们开河南省被掳劳工座谈会,当时有12名劳工参加,而现在只剩下两个了。我还是着手晚,抢救活的历史,我的寻访应该更早开始!”老人的眼睛里泛起了泪花。
22年寻访被掳劳工百名
襄城县72岁老人王留柱的《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访谈录》书稿编写完成
作者:牛书培 新闻来源:许昌新网
本报讯 4月6日上午,在襄城县颍阳镇苏庄村一间简陋的农舍内,年逾七旬的王留柱老人怀着激动的心情,向记者展示了凝聚着他22年心血的《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访谈录》书稿。
■ 让子孙后代牢记这段历史
今年72岁的王留柱是襄城县颍阳镇人。曾担任该县政协机关文史资料编辑的他,随着对被掳劳工历史研究的深入,心中逐渐产生一种强烈的使命感。
王留柱介绍,1943年到1945年,日本侵略者从中国掳走战俘和平民4万多人,强迫他们到日本的工地、矿山和码头做劳工,并对他们实施非人的虐待。许多劳工惨死异国。抗日战争胜利后,幸存的劳工才回到中国。
20多年前,王留柱开始接触幸存的劳工。得知他们的悲惨遭遇后,王留柱震惊地说:“不少人知道南京大屠杀和细菌战,但日本掳掠、残害中国劳工的事情,很多人都不清楚。”于是,王留柱决定利用业余时间,凭自己的力量寻找100名曾被掳到日本的河南籍劳工,把他们的苦难经历记录下来,一是为他们诉讼索赔提供材料,二是让子孙后代牢记这段历史。从此,王留柱开始了他的百名劳工寻找之旅。
■ 留下第一手资料
刚开始,听说哪里有曾被掳到日本的劳工,王留柱就会跑去,但常常扑空。后来,他得到一本日本人编写的记载中国劳工名单及住址的资料,并花了几个月时间将其中的河南籍劳工名单整理出来,按名单找寻。
虽然大部分的名单和地址并不准确,但一般一个地方多跑几次就能找到一名曾被掳到日本的劳工。找到后,王留柱就请被掳劳工口述自己的被掳经历,为其录音、录像,留下第一手资料。
■ 位卑未敢忘忧国
22年来,王留柱带着水壶、干粮、相机、录音机,走遍河南省,寻访到了100名幸存的曾被掳到日本的劳工。近期,记录着百名劳工资料的《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访谈录》书稿终于完成。
王留柱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有更多的中国人关注被掳劳工问题。
王留柱说,下一步他要积极联系出版单位,将凝聚着他22年心血的《二战被掳劳工百人访谈录》印刷成书,让人们知道这段历史。说到这里,老人低吟出一句著名的诗句:“位卑未敢忘忧国。”
■ 背景资料
王留柱,襄城县颍阳镇苏庄村人,从教30年。1967年,他致力编写的乡土语文教材,有28篇课文入选上海市编写的全国通用小学第一册语文试用教材。
1988年,他调入襄城县政协委员会文史委员会做文史资料编辑工作,先后担任襄城县政协文史委秘书、文史委副主任科员。他历时10年收集、整理、编写了《耿谆与花冈暴动资料专辑》一书。从1988年起,他开始研究花冈被掳劳工问题,寻访河南籍幸存劳工,收集当年日本军国主义迫害中国人的证据。22年来,他先后寻访到100名幸存劳工,并抢救性地保存了音像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