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时两个月,13个城市的3,263个儿童,52个问题的调查问卷,深度调查当代中国儿童对战争的认知。“为什么会有战争?”“两个国家为什么不可以像两个人一样通过协商解决矛盾呢?”“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为什么落后就要挨打?”“美国为什么要向日本投原子弹?”“战争是残酷的,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打仗?”“英雄怎么成为英雄的?他原来不是人吗?”“为什么中国这么不堪一击?”“日本在签投降书的时候为什么不全体自杀?他们杀了我们那么多人,难道光写投降书、交兵器就行了吗?”“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日本的女人在干什么?”“他们投降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把他们都杀光?”
这是孩子们的提问。
孩子看到了什么,认识到了什么?战争让儿童走开吗?
版块1 调查前言
我们为什么要做中国儿童战争认知调查?
初衷很简单,就是看看这个国家未来的主人翁在童年时代接受了什么样的战争教育。
没有人会否认,童年所受教育会影响一生。
生于上世纪50、60、70年代的中国人绝大多数人并没有亲历过战争,但对战争都不陌生,甚至还很亲切。从童年开始,就有“我的爷爷”讲大轰炸时冰雹一样的炸弹,“我的奶奶”讲日本鬼子把一锅饭给全村人分食;从新中国成立开始,就有《小兵张嘎》、《地道战》、《今夜星光灿烂》等革命英雄战争片占据了银幕,“而战争片无论拍得好坏,调子都差不多相近,无论是歼灭战的大场面,还是游击战的冷枪冷炮,敌人总是一片片地倒下,我军纵然死上一个也难。其效果,在小孩子看来是这样的:打仗好玩。”(张鸣:《历史的坏脾气》)
童年时期的认知会转化为成年时期的潜意识。“文化大革命”的武斗是最典型的案例。那段历史呈现的血腥和暴力,不亚于一场真正的战争。还有“ 对越自卫反击战”,大学女生疯狂地追赶从学校旁边开过的军列,与前线士兵通信、恋爱,成为一个年代的时尚。到了此后的网络时代,人身攻击、死亡威胁的语言暴力比比皆是,轻到“超级女声”粉丝之间的冲突,重到国际关系的起伏跌宕。
这一切都跟几代人的童年战争认知直接相关。我们接受了游戏化的战争教育,我们以为自己可以轻易地成为英雄;我们接受了简单化的战争教育,我们以为世界只有黑白,他人非友即敌。即使成年后看了残酷的《野战排》、《兄弟连》,也知道了一切战争都是政治行为,囊括了人性的复杂、隐晦,但我们控制得了潜意识中喜欢战争的本能吗?
但是,孩子,今天的孩子,他们是可以选择的。
因为这个时代允许选择。
事实上,今日中国的孩子已经有多种渠道去认知战争。电脑游戏,大多有一个战争构架;影视作品,如《奥特曼》,成为中国低龄男孩子的最爱;还有近乎直播的伊拉克战争,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红色历史,等等。
那么,孩子看到了什么,他们认识到了什么?
在此之前,从来没有人系统关注过。空白。
所以我们做这个调查。
孩子如何看待战争
版块2 调查主体
他们这样看待战争
本次调查在全国范围进行,从沿海发达地区、中部和西部地区选择13个城市,包括中等城市。每个城市一所小学校,一到六年级各选取一个班,获得有效样本数3,263个。样本平均年龄10.86岁。
调查问卷委托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李东山研究员编制,52道题。调查执行由本刊独立完成,采用课堂上集中发放调查问卷,当场填写、当场回收的方式,以确保回答为真实意愿。
数据录入和分析工作由李东山领导的“儿童战争认知调查组”完成。
1、调查对象
表格 1 不同性别儿童喜爱的玩具情况(%)
喜爱玩具 男 女 合计
仿真枪 40.28 5.81 23.68
芭比娃娃 2.45 73.27 36.55
军事模型 19.44 3.70 11.86
军棋游戏 19.62 11.95 15.92
汽车模型 18.21 5.28 11.98
人数 1,6311,5153,146
男生喜爱仿真枪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而女生喜爱芭比娃娃的比例更是高出男生很多。这两项几乎成为男生、女生的标志性指标。另外,男生可选择的玩具范围较女生更加广泛,而女生几乎都集中在芭比娃娃这单一的选择结果上。这样的选择结果不仅是儿童自身的选择结果,更重要的是社会文化的选择结果。
表格2 不同性别儿童了解战争的途径(%)
了解战争的途径 男 女 合计
长辈讲故事 13.69 23.16 18.29
模拟游戏 21.30 4.13 12.97
书籍报刊 13.69 20.00 16.76
电视 30.98 34.52 32.70
电影 20.33 18.19 19.29
人数 1,6431,5503,193
在了解战争的途径上也有同样的反映,女生了解战争主要是听父母长辈的故事讲述,或者是读书籍报刊,而男生则更多是通过模拟游戏。换言之,男生对战争的认识更多是通过战争打斗的模拟活动得到的,而这种模拟其实也受到了电视、电影的影响;而女生只是通过观看与描述来了解战争。
表格3 不同性别儿童对中国战争的了解情况(%)
战争名称 男 女 总比例
淝水之战 29.04 18.32 23.85
抗日战争 92.37 92.30 92.34
赤壁之战 65.59 55.15 60.54
甲午海战 43.89 35.88 40.01
垓下之战 17.83 9.16 13.63
解放战争 79.13 78.75 78.95
人数 1,6771,5723,249
在历史上的战争方面,男生比女生的了解更多。在对现代战争,比如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了解方面,男女生比例惊人的一致。这至少反映后者是在相同的知识来源途径上获得的。
表格4 不同战争的知识来源情况(%)
来源 淝水之战 抗日战争 赤壁之战 甲午海战 垓下之战 解放战争 合计
教科书 25.00 14.58 30.11 34.44 9.52 12.17 18.57
电视剧 15.79 38.49 16.86 14.88 17.46 36.83 31.37
电影 20.39 21.98 13.87 18.46 20.63 22.27 20.20
小说 13.82 4.77 21.89 10.47 22.22 4.08 8.73
报刊 7.24 5.17 6.37 8.54 14.29 5.32 5.84
朋友 3.29 1.58 1.64 4.13 1.59 2.39 2.03
家长 14.47 13.44 9.25 9.09 14.29 16.95 13.27
人数 1522,284973363631,2985,133
在儿童认为自己知道这个战争的情况下,他们的相关知识来源告诉我们两点十分重要的结论:一、历史上的战争知识主要是通过教科书和电影获得的,只是由于这方面的影响力较小,所以知道的儿童比例十分有限;而近代战争的知识不是通过学校的学习,而主要是通过电视剧和电影获得的,了解的比例就明显高出许多。家长在这个方面的教育则明显不足。二、当前的传播媒体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许多知识的来源已经超过了学校的教育。而且它几乎不受儿童个人兴趣爱好的选择,从而导致了男生与女生在知识上的相似性。这也提醒我们,传播媒体具有重要责任。
应当注意到,儿童对于多元传播媒体的接受程度是十分高的,可以看到,电视剧、电影这种声音、图像和活动的传播媒体的信息接受来源远远高于文字的信息来源。
儿童了解军事将领的信息来源
表格5 儿童了解的军事将领的信息来源(%)
来源 巴顿将军 朱可夫 罗荣恒 库兹涅佐夫 蒙哥马利 贺龙 合计
教科书 6.88 8.49 11.78 11.36 13.55 21.12 14.33
电视剧 17.28 15.14 19.93 15.15 15.42 24.57 20.34
电影 25.88 22.94 19.75 20.83 26.17 17.32 20.90
小说 19.78 18.12 12.86 19.70 15.89 10.26 14.50
报刊 12.21 13.76 9.06 12.88 10.75 8.46 10.33
朋友 4.21 5.96 5.07 6.44 5.61 4.15 4.65
家长 13.76 15.60 21.56 13.64 12.62 14.11 14.96
人数 1,1634365522642141,9984,627
贺龙与巴顿将军是了解比例最高的将领,但贺龙是通过教科书和电视剧了解到的,而巴顿将军主要是通过了电视剧和电影。家长讲述最多的则是罗荣恒。虽然在这里同样可以感觉到综合传播媒体的影响作用,但家长面对面的教育产生的影响已经较大。
表格6 不同性别儿童喜爱的游戏情况(%)
游戏名称 男生 女生 合计
大富豪 6.61 15.46 10.65
CS 33.59 17.05 26.05
美少女梦工厂 1.26 20.18 9.89
三国志 23.94 17.80 21.14
魔兽世界 30.23 19.30 25.25
死亡笔记 4.37 10.21 7.03
人次2,8612,3995,260
游戏对于儿童来说,这是最具有诱惑力的活动,参加到游戏中会是一种个人的兴趣爱好的体现。虽然儿童中男生与女生的战争了解和军事将领的了解都十分相似,但在游戏选择上却体现了明显的差别。可以清楚地看到,女生喜爱的游戏是:大富豪,美少女梦工厂和死亡笔记。选择的比例都高于男生。而男生选择比例高于女生的则是:CS、魔兽世界、三国志。男生喜爱打斗性的游戏在这里可以充分体现出来,而女生则更多表现的是文静的游戏。从这里可以再次看到,中华文化对于性别角色选择的影响作用。
表格7 儿童在不同游戏中的级别情况(%)
级别 大富豪 CS 美少女梦工厂 三国志 魔兽世界 死亡笔记 合计
入门级 53.64 27.69 51.47 35.41 27.04 37.42 34.76
中级29.94 33.52 30.39 34.90 33.84 34.28 33.28
高级12.06 24.21 12.02 20.57 23.93 17.61 20.50
骨灰级4.37 14.57 6.12 9.11 15.20 10.69 11.46
人次 4811,2354419771,1913184,643
男生喜爱这种激烈对抗的游戏是出于好斗心理,还是给予了评级的满足心理,这是不同的目标。如果从上面不同游戏的个人评级情况看,女生喜爱的游戏入门级和中级水平的占到了80%左右,高级和骨灰级的不多;但在男生喜爱的游戏中却可以明显看到,高级和骨灰级的人数达到了30%左右。如魔兽世界和CS,已经分别达到了39.13%和38.78%。显然,男生更喜爱的是高级别的满足,它体现了在激烈对抗中的个人能力。
表格8 儿童喜爱的前10名动画片
动画片名 人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火影忍者 1,009 15.34 15.34
忍者神龟 48 37.34 22.69
多啦A梦 407 6.19 28.88
迪加奥特曼 397 6.043 4.91
名侦探柯南 349 5.31 40.22
红猫蓝兔七侠传 282 4.29 44.51
机器猫 234 3.56 48.07
变形金刚 215 3.27 51.34
百变小樱 198 3.01 54.35
猫和老鼠 198 3.01 57.36
前面10名动画片的爱好儿童就占到了调查对象的57.36%,反映了儿童在动画片的爱好上具有很高的一致性。在列举的96部动画片中,人数这样集中,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某些舆论的趋同性,导致了儿童在动画片爱好上的趋同,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儿童的动画片范围十分狭窄。在这些影片中,非战争性的动画片并不少见。可以反映出来,战斗场面并非儿童的特别喜爱。
表格9 不同性别儿童观看的战争电影情况(%)
影片名 男 女 合计
拯救大兵瑞恩 24.39 11.01 17.91
兄弟连 41.11 28.37 34.94
黑鹰坠落 27.43 10.75 19.36
猎杀U-571 18.97 4.83 12.13
小兵张嘎 84.73 85.69 85.20
恺撒大帝 30.47 21.12 25.95
人次 1,6771,5723,249
除了国产影片《小兵张嘎》男生与女生有相同的观看比例外,男生的比例都高于女生的比例。但从各个影片的分布讲,男生的曲线与女生的曲线是相同的。换言之,就是只要他们选择了战争影片,就会有同样的影片选择,没有更多的个人的偏好。这至少可以看到,男生与女生只是选择了战争的场面,而没有更多的个人对战争影片的看法。这与动画片的选择具有极其相似的情况。
表格10 不同性别儿童对战争的看法(%)
战争感觉 男 女 合计
恐怖 25.99 28.99 27.44
可怕 29.77 39.30 34.39
有意思 8.42 3.44 6.00
很刺激 17.33 7.98 12.79
没有想过 18.49 20.30 19.36
人次 1,6391,5423,181
总体来说,儿童都认为战争是可怕的,其次,他们会用“恐怖”描述战争。而对于不同性别的儿童来说,女生说可怕的比例大约比男生高出10%,而认为战争很刺激的男生也比女生调出10%左右。
无论是男生还是女生,都对战争持排斥态度,认为战争是恐怖、可怕的比例已经超过一半。另外,有近20%的儿童没有想过。持有可接受的,只有大约25%左右,男生略多于女生。
表格11 不同性别儿童对军人形象的看法(%)
军人形象 男 女 合计
威武 47.35 49.55 48.41
有力量 30.95 33.91 32.38
可靠 27.07 27.16 27.12
正义的代表 58.91 63.87 61.31
不讲理5.55 3.50 4.56
只会听当官的话8.11 4.96 6.59
没有技术5.43 2.29 3.91
人次1,6771,5723,249
尽管男生对战争持有更多的接受态度,但在对军人的评价上,他们并没有表现出更高的评价。总体来说,正面评价高于负面评价,而且,正义的代表、威武的形象已经是儿童对军人的基本描述。但这种对军人的形象认识中,女生的正面评价却高于男生。这可能源于男生对于战争的残酷性有更深的体会,特别是在游戏与影视节目中体现的内容,有较多的理解。
表格12 不同性别儿童对英雄人物的了解情况(%)
英雄人物 男 女 合计
黄继光 75.55 77.48 76.49
张积慧 12.16 7.70 10.00
李云龙 78.83 68.51 73.84
董存瑞67.30 67.43 67.36
葛振林35.60 30.66 33.21
赵一曼42.87 43.32 43.09
人次1,6771,5723,249
在列出的英雄人物中,黄继光、董存瑞和李云龙是知道比例最高的,而张积慧、葛振林和赵一曼则比例较低。张积慧是朝鲜战场的空军英雄。而李云龙是作为电视剧《亮剑》的主要英雄人物,却是儿童了解比例较高的,仅次于黄继光的比例。这反映了儿童对于教科书的英雄人物有较多的了解,而影视节目和历史上的英雄人物的了解会受到个人的兴趣爱好的影响。
儿童与战争调查数据(补充)
表格 13 儿童体会长辈讲述战争的口气情况
父母的口气 人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鼓励 501 16.16 16.16
亲和 530 17.10 33.26
兴奋 461 14.87 48.13
一般 970 31.29 79.42
痛苦 638 20.58 100.00
总计3,100100.00
表格 14 儿童对外国战争的了解比例(总人数:3262人)
战争名称 人数 百分比
卫国战争 1,218 37.34
诺曼底战争 1,534 47.03
十字军东征 919 28.17
日俄战争 1,521 46.63
南北战争 1,550 47.52
科威特战争 823 25.23
斋月战争 283 8.68
表格 15 儿童知道的军事将领情况(总人数:3263人)
军事将领 人数 百分比
巴顿将军 1,584 48.54
朱可夫 751 23.02
罗荣恒 9532 9.21
库兹涅佐夫 579 17.74
蒙哥马利 562 17.22
贺龙 2,589 79.34
表格 16 认为下列历史人物是军事将领的情况(总人数:3263人)
历史人物 人数 百分比
司马迁 1,055 32.33
陈胜 1,563 47.90
董仲舒 586 17.96
莎士比亚 728 22.31
期巴达克 1,622 49.71
恺撒 1,397 42.81
表格 17 儿童认为最近两年发生的战争
最近的战争 人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伊拉克战争 1,748 88.19 88.19
其他 94 4.74 92.94
海湾战争 91 4.59 97.53
以色列与黎巴嫩战争 30 1.51 99.04
巴勒斯坦战争 9 0.45 99.50
英阿战争 9 0.45 99.95
法西斯战争 1 0.05 100.00
总计 1,982100.00
表格 18 儿童认为中国现在是否有战争
中国的战争 人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有 1,259 41.99 41.99
没有 1,739 58.01 100.00
总计 2,998 100.00
表格 19 儿童对未来参军的想法
是否参军 人数 百分比 累计百分比
非常愿意 941 29.57 29.57
比较愿意 516 16.22 45.79
无所谓 593 18.64 64.42
不太愿意 326 10.25 74.67
不愿意 435 13.67 88.34
不可能 371 11.66 100.00
总计 3,182 100.00
调查结论
版块3 调查结论
孩子的眼睛,成人的态度
结论让人遗憾,今天的中国儿童,虽有多种渠道知道战争,也有各种教育实施者,但客观、正面、基于人性复杂的战争教育并没有成为主流,上个世纪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片面的战争是非观,依然保持了强大的影响力。
什么叫战争?
克劳塞维茨在《战争论》中清楚地表达过:“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再罗嗦一点,战争,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阶级社会的战争,是用以解决阶级和阶级、民族和民族、国家和国家、政治集团和政治集团之间矛盾的最高的斗争形式。它是政治通过暴力手段的继续,是流血的政治。
显然,这样的战争不是一个儿童所能理解的。他们也不需要理解。
那么,我们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耗费人力金钱,来完成“中国儿童的战争认知调查”,究竟是要干什么?
事实上,设置问卷时,我们就很清楚,调查中的“战争”,并不只意味着真实的、曾经发生过的战争,它更多的是成年人战争态度在儿童身上的投射。如果说和平年代可以展现人性美好的一面,战争则是体现另一面的镜子,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可能从这面镜子中发现自己的黑暗神。
但我们不想调查成年人的战争观,那没有意义,一切皆已定型,不能改变。只有儿童才可以因为教育而被改变。成年人的教育完全可以把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训练成杀手,已经有伊拉克反美武装组织在这样做。所以我们的调查指向非常明确,调查成年人的战争观对儿童的影响,换句话说,我们调查的是中国儿童所接受的战争教育。
现在结果出来了。结论让人遗憾,今天的中国儿童,虽有多种渠道知道战争,也有各种教育实施者,但客观、正面、基于人性复杂的战争教育并没有成为主流,上个世纪的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片面的战争是非观,依然保持了强大的影响力。
看看这个问题。“儿童体会长辈讲述战争的口气情况”,“鼓励”的百分比16.16,“亲和”的百分比17.10,“兴奋”的百分比14.87,“一般”的百分比31.29,“痛苦”的百分比20.58。设身处地去想过,鼓励的语气应该是在讲英雄,亲和是父母对孩子讲故事的标准态度,从讲“小兔子乖乖”时就训练出来的,一般大概是敷衍了事,可为什么会兴奋呢?这令人想起伊拉克战争,还有海湾战争。战事期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兴奋的,似乎电视里铺陈开了一桌战争盛宴,见者有份。但在摧枯拉朽的轰炸中,失去亲人的平民,失去孩子的母亲,失去佑护的孩子,他们会兴奋吗?
只要战争存在,我们都可能失去他们所失去的,那时,我们还会兴奋吗?还会用亲和的语气来给孩子讲战争这样的暴力故事吗?面对英雄,我们的孩子知道什么叫“一将成名万骨枯”吗?
根据调查样本的年龄来推算,其父母是60、70年代生人,他们童年时期最流行的电影是《地道战》、《红星闪闪》、《渡江侦察记》等革命战争故事片,里面的主人公都是“高、大、全”的英雄,而且英雄还都不死。显然,由于受成长时期的革命英雄主义主流教育所影响,他们对战争残酷的本质缺乏清晰的认识,潜意识中战争像游戏一样有趣。
这种态度会影响到孩子。在“儿童对未来参军的想法”一题中,“非常愿意”的941人,“比较愿意”的516人,两者相加的百分比为45.99。与此相呼应的是“儿童对军人的感觉”,选择“正义的代表” 1,998人,比例高达61.23%。我们把这两组数据和“儿童对战争的感觉”一题中选择“恐怖”、“可怕”的百分比61.7放在一起看,就能发现教育的作用。
觉得战争恐怖、可怕一定是孩子的本能,因为他们看到了死人。趋利避害则是人的另一个本能,成人儿童都具备,可是在调查中,儿童的选择违反了这个本能,他们愿意去感觉恐怖、可怕的战场,还认为制造带来恐怖、可怕感觉的军人是“正义的代表”。显然,这是教育的结果,儿童从成人自觉或不自觉散发的信息中察觉到战场是产生英雄的地方,而英雄被人喜欢,于是不管心里是不是真的想,认识上他们有一点很明白:做这样的选择肯定是会受到表扬的。
这个分析不仅仅来源于数据,它得到了验证,在《那年夏天的抗日战争》中,参与主题活动的100个儿童面对南京大屠杀时,做出了同样的选择。
本来,学校教育有机会纠正来自家长个体经验和认识所导致的教育误差,可调查数据显示,教科书在战争教育上对儿童的影响远不及电视、电影,我们试图把儿童心目中名列第一的英雄人物黄继光(2,495人,76.46%)归功于教科书,结果发现今天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没有黄继光的故事,它在几十年前的语文课本里,属于父母与孩子分享的童年记忆。名列第二的李云龙只比黄继光低2.63个百分点,众所周知,李云龙是电视连续剧《亮剑》主人公。
曾在暑期播出的电视连续剧《小兵张嘎》同样获得了大量的儿童观众,以85.20的百分比高居榜首。还有伊拉克战争,以88.19的百分比列“儿童认为最近两年发生的战争”首位,它无疑来自2003年伊拉克战争电视直播。当电视成为中国儿童认识战争的主要渠道的时候,电视又教给他们什么呢?看见电视里的“9?11”,澳大利亚的一个女孩以为是世界末日到来,难道中国的儿童就不会有同样的感受吗?如果儿童被电视中的战争所伤害,谁来帮助他们?
只有成年人。儿童是被成年人引导上路的,人类发动的战争可以培养杀手,也可以培养英雄,但人类的文明却可以培养一个知道英雄和杀手的区别只在一念间的正常人、健康人。一切只在教育。
调查过后,我们延伸出去,做了中国儿童战争教育的相关案例和人物访谈,目的只有一个:为那些可怕的数据找到一个希望。
版块4 战争是一杯毒酒。战争是一场游戏
儿童战争认知图片调查
1、张真伟(11岁):如果战争爆发,我非常愿意参军,为国家出力。
3、李兆禹(6岁):我很喜欢奥特曼。
4、周子倩(10岁):我喜欢玩战争游戏,它很刺激。
5、邓超(9岁):英雄人物?我不知道。
7、李宓(11岁):岳飞、雷锋都是英雄。
8、张娇(12岁):世界上没有发生过战争。
9、邓力铭(7岁):我喜欢看《亮剑》,喜欢看李云龙他们用枪打仗。
10、蔡倍靖(7岁):打仗可能会死人,好人不会死。
11、黄一城(7岁):喜欢毛熊,不喜欢奥特曼。
12、金瑞杰(9岁):我觉得打仗游戏一点意思都没有。
13、侯瑞(12岁):我不赞成打仗,现代社会提倡和平。
14、陆俊松(8岁):我看过《三国演义》,不喜欢。
15、黄语馨(9岁):我不知道战争。
16、殷山川(13岁):如果国家需要,我非常愿意参军。我不害怕牺牲,也不会牺牲,因为我是管理者。以后我要做国家主席。
17、蒋之奇(8岁):以前我有很多玩具枪,但后来不见了。
18、杨霞(9岁):不知道战争
19、伍恒(11岁):我最崇拜的英雄是邱少云,他为了战斗的胜利,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20、易星伶(8岁):我愿意和王二小做朋友,因为他很勇敢。
21、陶然(11岁):中国历史有抗日战争,抗美援朝,解放战争,我都是从电视上了解的。
22、廖玲瑞(11岁):战争就是对抗敌人,会有输有赢。
23、高洪潞(11岁):枪是消灭敌人或者将自己不想要的人除掉的武器,我只会在攻打敌人的时候使用它。
24、吴天谢(11岁):战争无所谓,因为它又没有伤到我。
(引)他是过去的儿童。他是现在的父亲。他是生于战争中的父亲的儿子。他是不知战争为何物的当下儿童的父亲。他看《地道战》《铁道游击队》长大。他玩过木头枪,戴过八角军帽,在游戏中抓过特务。他是将战争游戏化符号化的六七十年代生人中的一个。
他在儿童时期领受了强烈的战争情怀和强国梦想。现在,他试图把这种战争情怀和强国梦想传达给他的儿子们。
但儿子们已经和当年的他不一样。
成年男人的战争情结
高老坦:成年男人的战争情结
他试图建立中国的童子军
2007年5月26日,四川云顶石城,在宋代古战场遗址南城门外,老坦建立起了阳光励志营20070501号演习野战指挥部。本次演习代号“留取丹心照汗青”,它从宋代将领文天祥的诗句中来,出现在云顶,别有深意。
749年前,蒙古大军在这里攻打宋军,仅仅两天,宋军开城投降。老坦痛心疾首,“本来,云顶城防守坚固,驻军实力强大,完全可以创造与钓鱼城齐名的英雄故事。”钓鱼城是另一段历史。从公元1243年到1279年,南宋合州军民在守将王坚、张珏的率领下,凭藉钓鱼城天险,与视其为“弹丸”之地而长期围城强攻的蒙军殊死搏斗,浴血奋战,历经大小战斗200余次,创造了以弱抗强,36年不破的罕见奇迹。
羞耻和光荣一目了然,老坦对着他的士兵慷慨陈词:“要投降的人,理由有千百个,坚持抗战的理由却只有一个,这就是忠诚。现在,让我们来重写历史。”
重写历史的士兵是一群孩子,他们大多处于6到12岁这个阶段,被家长带入阳光励志营。阳光励志营是中国第一个由家长自发组建的学生素质教育团队,灵魂人物老坦。
一、我们成长的那个年月
为国家去战斗,然后成为英雄,是当时每个孩子的热烈愿望。
其实老坦并不是个战争狂人,他只是喜欢历史。
和所有六七十年代生人一样,老坦一遍又一遍地看过《地道战》、《铁道游击队》、《闪闪红星》,而和别的同龄人相比,他对那些虚构的故事片有着更接近真实的体会。老坦父亲14岁参军,总参通讯兵,“给毛主席发报的”。父亲身上具有很强烈的军人气质,留给少年老坦的印象是“坚忍不拔,从不认输,任何时候都以团队的利益为最高利益。”长大后,老坦娶了一个出生军人之家的军医为妻,外表魁梧、读书时也曾经自由散漫、桀骜不驯的老坦很惧内,他变成了严格遵守家庭纪律的好丈夫。
这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老坦从国家和个人命运中清楚地看到了军事力量的强大作用。他仔细研读过大量的战争书籍,发现了战争背后有很多东西,“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南京大屠杀,每一次战争都很可怕。我们惟一能做的是国家有铁血的人,能够支撑得起国家,雄得起,不怕战斗。这个理想人格是毛主席身上的,他警告美国人,朝鲜38度线你们不要过,过了就要打你!美国人过了,挨了;后来再警告美国在越南不要过17度线,他美国人那么强的军事实力,结果就不敢过了。这个就是国家的骄傲。”
老坦习惯说“国家的骄傲”,这跟他从小所受的教育直接相关,“我们成长的那个年月让人振奋,对国家有特别深的感情。”那个年月指上个世纪后半叶的中国,革命英雄主义思想教育占据主流,为国家去战斗,然后成为英雄,是当时每个孩子的热烈愿望。当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主流思想也发生了变化,诞生于战火硝烟中的英雄被耀眼的金钱盖过了神光,甚至有人会拿董存瑞和黄继光来开玩笑。老坦非常愤怒,这些为国捐躯的人一直都是他心目中的神。
虽然愤怒,但老坦也很明白,经济竞争已经成为现在国家之间战争的主体,为了国家的尊严和骄傲,时代需要新的英雄。
二、与“童子军”不谋而合
新时代的民族英雄如何诞生?
几年前有本书对中国家长刺激很大,它的名字叫《夏令营中的较量》。老坦也读了,他立刻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要使一个民族伟大崛起,不是包包里有钱就可以崛起的。宋代有钱,也有文化,但被人家打得屁股上都是脚板印,它没有了光荣和骄傲。与之相比,唐朝,王维、李白都曾经想过当兵,那种感觉才是一个大国的感觉。我们并不是要穷兵黩武,但是整个国家都在往超级女声、快乐男声上靠,都整得男不男,女不女的,这个世界就完了。鲁迅说要有舍身求法的人,要找民族的脊梁,遗憾的是现在的教育机制和社会风气都不这么教育。”
2005年夏天,一些家长和老坦不谋而合,他们组建了“阳光励志营”,对自己的孩子进行野外生存能力、学习实践能力等方面的素质教育。孩子们入营宣誓:“为中华之崛起,文明精神,野蛮体魄,健康心理。”
从一开始,阳光励志营在形式上就采用了军事化的训练模式,内容也与战争密切相关,“亮剑行动”、“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铁血变奏,群星璀璨”,看上去有点类似童子军。
童子军是目前世界上影响最广泛的非赢利性、非政府青少年组织之一,它最早源于1907年在英格兰棕海岛上举行的一次实验性营区活动。该活动的组织者贝登堡把他童年的一些户外活动经验和在军队时训练士兵的一套方法,用于训练20名十几岁的男孩,结果深得受训者的喜爱,由此发展成了今天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青少年运动。童子军的目标是:帮助青少年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完善自我、家庭以及所在的社区,使青少年成为有责任感、能自立的公民与未来的领导人。
“如果说西点军校培养了30%的CEO,那么童子军则培养了100%的CEO。”老坦对童子军研究很深,但他的目标并不是单纯的童子军,法兰西圣希尔军校才是他真正的学习对象。“那是拿破仑大帝搞的,里面的每一个学员,琴棋书画样样皆通。”
基于此,阳光励志营的每一次活动除了从军事活动中演化而成的野外生存训练,更多的是军事战略、历史知识、科学知识的学习,甚至还有菩提树下的打坐。
老坦想象这些蜻蜓点水的作为,终有一天发生质变,成就他最大的骄傲,为这个国家“培养了几个有骨头的人。”
三、儿子们的“正确道路”
现在,老坦已经开始为儿子高弘陆骄傲了。
从高弘陆懂事那一天起,老坦就试图影响他走上一条路。每年7月7日,9月18日,他带儿子一起去川军纪念碑前跪拜。老坦这样告诉儿子:男人就要在国家面临危险的时候,勇敢地去战斗,不怕牺牲。所有为这个国家的独立、自由奉献出生命的人,都是值得尊重的。受父亲的影响,高弘陆最认可的英雄是黄继光,“他可以为了战友牺牲自己。”
毫无疑问,高弘陆是阳光励志营里最老的营员之一,参加过数次活动,少尉军衔,官至参谋长。作为老坦的儿子,无论是长相还是性情,他和父亲惊人地相似。如果说在阳光营中老坦扮演了一个教父的角色,高弘陆就是大哥。无论是军礼示范,领诵誓言,还是在升旗仪式上指挥唱国歌,高弘陆都是第一个举手申请者。这些对他而言,属小儿科。
高弘陆正走在老坦设定的正确道路上,学习成绩优秀,钢琴考过十级,拥有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在团队中已具领导力。但是,最近一两次阳光营的活动,高弘陆没有参加。老坦的妻子认为儿子该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习学校里的知识上,而高弘陆是觉得阳光营的活动没意思了,他的同龄营友,11岁的男孩杨智谦说得更直截了当,“太弱智。”
这是一个趋势。大孩子正在逐步脱离阳光营,他们离开的时间比老坦想象中的更早。本来按照他的设想,阳光营的教育方式更适合15岁左右的儿童,“可是中国15岁、16岁的孩子最重要的是考试,他们没有时间来,我们无奈地提前了些,把某些东西转化成较低年龄段的孩子能够认知的东西。”
某些东西是这些东西:孙子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老子说,加兵不祥,胜人不得已而为之。老坦说,战争能不打就不打,能力却是一定要有的。
这些深奥的道理被老坦埋在了一次又一次的活动之中,未必为孩子们理解,他们中的大多数只是像他们家长期望的那样,在阳光营中找到伙伴,获得了游戏的乐趣。
对话
高老坦:所有娃娃都不准练葵花宝典
《中国调查》(以下简称“《调查》”):为什么会依托军事训练这种方式来搞素质教育?
老坦:孩子们对这种形式感兴趣,他们喜欢玩打仗游戏。从教育上讲,军事化建制强调纪律,军队中个人必须限制自己欲望的追求,成就他人,成就团队,这既可以培养团队精神,也能培养坚强的意志。中国毕竟有14亿人,对于我们的孩子来说,人均机会肯定会比美国的孩子少,如果没有坚强的意志,团队合作的精神,你到哪里都过不下去。这不是我们的要求,而是以后社会的要求。2010年,中国全面进入老龄化社会,两口之家要养12口人,现在学校教出来的娃娃,恐怕承担不起。所以我要让他们更坚强,更能照顾、体恤他人,更能克己敬人。
《调查》:它会有副作用吗?比如会不会引发孩子对暴力的使用。
老坦:我认为适度的暴力未必是坏事,何况暴力和勇武的精神实际上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我们只能尽自己最大所能,来帮助孩子分清楚哪些人是必须使用武力的,哪些人完全不能使用。像地痞流氓,你要维护正义而与他们狭路相逢时,肯定要使用武力,这没有话说,任何人都有责任。虽然说未成年人保护法强调孩子不要去干这些见义勇为的事情,我们也强调不要,但我们有责任让见义勇为的思想在孩子头脑中扎根。这跟战争一样,一个国家拥有军事实力和是否好战肯定不是一回事。我们不是通过战争教育来让孩子学会残酷,而是在军事训练中培养勇武、坚强和坚忍不拔的精神。这需要一个过程,你首先要成为将军,才可能成为一个仁道的将军,你首先要成为一个人,才可能成为一个好人。
《调查》:它也是你的价值观?
老坦:我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很深的人,主张外相圆润,后发治人。我觉得一个男人,必须是自信的,是足够强大的。我可以忍受所有的屈辱,但不要伤害我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国家、民族。如果你伤害了这个,我必须要反击。作为一个男人,你说因为要追求和平,就让我挥刀自宫的话,肯定不行。我们所有娃娃都不准练葵花宝典。
《调查》:我们调查发现好多孩子都喜欢李云龙,你觉得他怎么样?
高:我觉得李云龙身上有很多值得我们孩子学习的品质。首先,现在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普遍有点假,而李云龙直率、真诚、不虚假,很可爱;第二,他不屈不挠,能够坚持到底;想做的事情,想方设法都要做成;第三,他值得朋友信赖,对妻子忠诚,这是中国非常理想的男人形象。如果再加一点绅士的风度,那他就完美了。实际上全世界对男人的要求都是这样,坚强、勇敢、真诚。但李云龙身上也有悲剧性的东西,它和人生哲学相关,但现在我还不能对孩子讲,得等到高中时才行。
那个年代的战争电影
附:那个年代的战争电影
《小兵张嘎》:1963年 导演:崔嵬、欧阳红樱
《闪闪的红星》:1974年 导演:李昴 李俊
《鸡毛信》: 上映:1954年 导演:石挥
《红孩子》:上映:1958年 导演:苏里
《地道战》:上映:1964年 导演:任旭东
《渡江侦察记》: 上映:1954年 导演:汤晓丹
《上甘岭》:上映:1956年 导演:沙蒙 林杉
《地雷战》:上映时间:1962年 导演:唐英奇、徐达、吴健海
《铁道游击队》:1956年 赵明
《平原游击队》:1955年 导演:苏里、武兆堤
《狼牙山五壮士》:1958年 史文炽
《英雄儿女》 1964年 导演:武兆堤
《林海雪原》:1960年 影片主演:张勇手 王润身 梁志鹏
《火车司机的儿子》:1971年 朝鲜电影 主演:金哲
《桥》:1969年 前南斯拉夫电影 导演: 哈?克尔瓦瓦茨
《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1972年 前南斯拉夫电影 导演:洛多维科?加斯帕里尼
版块6. 那年夏天的“抗日战争”
(引)100个孩子,通过语言文字、绘画、装置及书法艺术多种表达方式,描述了他们在接受3个多月历史教育后认知到的抗日战争。
生于60年代的刘培英和史方方没有想到,在抗日战争已经结束60年后的那个夏天,从来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她们遭受了一次“战争创伤”。“一闭上眼睛,那些被砍下来的人头一排摆着……我们做了很久的噩梦。”身形纤巧的史方方声音依然有些颤抖,结实得多的刘培英流露出类似劫后余生的笑容。
这一切都跟一个展览有关。2005年,中国纪念抗战胜利60周年,身为广东美术馆培训部教育总监的史方方和在广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工作的好友刘培英萌生了一个念头:从儿童的角度来纪念那场中华民族伟大胜利的战争,怎么样?
展览被命名为“心灵?历史??孩子眼中的抗日战争”。更准确地讲,它是一个关于抗战历史的主题教育活动。刘培英和史方方设置了“搜集抗战资料”、“观看资料片”、“对战争提问”、“为英雄立传”、“我给亲人的一封信”、“战争反思”等活动环节, 100个孩子通过语言文字、绘画、装置及书法艺术多种表达方式,描述了他们在接受3个多月历史教育后认知到的抗日战争。
结果令人震撼。
一、从一部纪录片开始
既然所有的人都选择上战场,报家卫国,那你妈妈怎么办?你奶奶怎么办?如果你离开了家,回不来怎么办?
100个参与活动的志愿者都是跟史方方学习绘画的学生,年龄8岁到13岁不等。
多年从事儿童教育的刘培英需要考虑的是该怎么样来给这些孩子讲述抗日战争。“他们对战争应该是有一些模糊的认识。电影、语文课本中的短文、社会活动时涉及到的英雄人物,构成了孩子零散的战争信息,但是抗战究竟怎么回事,没有人给他们非常清晰地展现过。实际上我们做展览的过程是帮助他们把过去已经有的经验进行调理、强化,产生切身的体验,最后表达出来。”
视觉是孩子认知世界的最好入口,刘培英和史方方决定选一部合适的纪录片来放映,合适的标准是“一要客观,不能站在单一的立场上来描述;二是血腥的场面不能太过写实,避免强烈的视觉刺激,尽量写意;三是对战争有个宏观的展现。”纪录片放映之前,刘培英还需要一个环节:帮助孩子们扫清真实和虚幻之间的障碍,“他们现在打很多战争游戏,看战争电影,甚至于在新闻上经常看到这打仗那打仗,但还是觉得战争是虚幻的东西,和自己没什么关系。”引导后,每个孩子都认同了纪录片的真实,“也就是说,里面每个死掉的中国人都是真的死了,里面每个日本人都是生活当中存在的。”
与纪录片配合放映的还有一些比较生动地反映战争的故事片,像《地道战》、《地雷战》等,“孩子们看了蛮解气,他们体会到了民族智慧带来的自豪感。”
但无论是纪录片还是电影,都只是一个经验层面的东西,“我们需要设计一些问题,以问题为线索,展开讨论,让他们来整理这些经验。比如纪录片中有上海的四行仓库之战,一面国民党的旗帜在战火中飘扬,我设置的问题是:你看到了什么?很多小孩子奇怪:为什么不是五星红旗?”刘培英借助这个问题,和孩子们一起讨论了抗日战争的作战双方,之后有关民族英雄的界定也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
和预期的一样,南京大屠杀的场面激发了孩子们的愤怒之情。刘培英设计的问题是:如果是你在那时候,你会怎么办?讨论并不激烈,“一个男孩说:出去战斗!所有人都响应。他们觉得这是最好的选择,或者说是当时最能排解情绪的选择。而说害怕,要挖个地洞把自己藏起来的孩子就灰溜溜的,不吱声了。其实好多女孩子心里还是害怕的,但嘴上还是说抢枪上战场杀敌人,因为那是主流的声音。”
刘培英一点都不奇怪孩子们会有这样的选择,“我们的教育体制肯定会给孩子埋下英雄的标准,行为上做不做得到是另外一回事,但大家都知道怎么样是最好的。”
既然所有的人都选择上战场,报家卫国,那你妈妈怎么办?你奶奶怎么办?如果你离开了家,回不来怎么办?问题都生出来了,刘培英顺理成章地说,要不大家来写封信吧。
刘培英先和孩子们分享了一封信。那是一名军人在二战期间写给他情人的信,信的意思是“我要上战场了,可能回不来,但今生今世我都不会忘记你,即使在战场中的空气我都会感觉到你的味道”。
刘培英建议孩子们写封信留给自己最爱的人。“他们觉得很肉麻,说什么爱不爱的。”于是改为最亲的人。“一个小孩子是写给他的妈妈。最开始很平淡,写着写着感情就出来了:‘妈妈,如果我回不来,你不要伤心,每天你走在街上,当风吹过你的面颊的时候,那是我在抚摩你;当你听到小鸟叫的时候,那是我在为你歌唱’。我们看的人眼泪哗地就掉下来了。还有一个小女孩很好玩,她写给爸爸:‘爸,你以后不要抽烟了,袜子破了以后也记着不要穿出去。今年我收到的利息有700多元,你帮我把500元捐献给希望工程。好了,我走了。’还有一个写给日本天皇的,说‘你以为中国人很好惹?我们会杀你个片甲不留。’还有一个孩子写了一首长诗,第一句是‘让鬼子跪倒在我的面前,让你们永远在屈辱之中无法抬头’”。
那是刘培英的第一节课,就出现了这种状况,她很震惊。她发现了以往儿童教育的缺陷,就是教育者远离孩子的经验和情感,仅从知识层面来教育孩子,结果导致无效。历史、政治、社会教育尤其明显。
二、孩子们开始提问
有的孩子写:战争是一杯毒酒。也有孩子写:战争是一场游戏。
对抗日战争史料初步了解以后,每个孩子都有很多的问题,他们写在小纸条上。
“为什么会有战争?”
“两个国家为什么不可以像两个人一样通过协商解决矛盾呢?”
“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
“为什么落后就要挨打?”
“美国为什么要向日本投原子弹?”
“战争是残酷的,但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要打仗?”
“英雄怎么成为英雄的?他原来不是人吗?”
“为什么中国这么不堪一击?”
“日本在签投降书的时候为什么不全体自杀?他们杀了我们那么多人,难道光写投降书、交兵器就行了吗?”
“日本侵略中国的时候,他们的女人在干什么?”
“他投降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把他们都杀光?”
刘培英大声念出写在小纸条上的问题:为什么不把投降的敌人都杀掉呢?你们说为什么呢?
“孩子们有各种回答,他们自己会争论,每个回答我们都不会有评价,更不会说谁对谁错。”
在刘培英看来,回答并不重要,提问本身已经具有价值,“以后孩子才可能去思考。”
为了给孩子们提供更多的思考角度,刘培英讲了四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1:巴黎人救德国兵。二战中,在巴黎街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德国兵被汽车压在了下边,刚好被很多巴黎居民看到了。如果你看见了,你会怎么做?
故事2:拉贝日记。在南京大屠杀事件中,有一个德国人,他亲眼目睹了日本人对南京人民的暴行,他是个纳粹党人,利用个人的力量他是可以保护一些难民的,他会怎么做?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
故事3:日本女孩。在百团大战中,八路军在井陉煤矿的战火中救出两名日本小女孩。当年一个中国将军(聂荣臻)看到被吓坏了的日本女孩时,他会选择怎样做?如果是你,你会怎样选择?
故事4:日本遗孤。抗日战争时期,中国人民因为日本侵略军受了无穷苦难。日本投降并大规模逃跑时丢下了很多日本遗孤,那么,中国百姓会怎么做?如果是你,你会怎么选择?
“我们的目的很清晰,就是要让孩子关注到战争中的人性和伦理。所以故事都呈现了两难的选择,有矛盾冲突”,刘培英在选择这些故事的时候,自己都很震动,“它们涉及到伦理和道德的东西在里头。”
当然,要孩子来回答这些问题很难,但刘觉得这是孩子必须要面对的,“如果我们不提出来,可能他们一生一世不会考虑这样的问题。”
后来的讨论很激烈,对于巴黎街头的德国兵,有的人要救,有的人是跳到车上,加大重量压死他。“讨论都没有结论,可事实上也有结论。孩子中间出现的主流结论,都是基于人性的爱和善的结论,那也是我们期望的结论。”
从一开始,刘培英和史方方就知道她们的目的是和平教育。“历史教育是必然会带来仇恨,还是会带来激励,或者某种程度的民族认同感,不好划分得太清楚。我觉得历史教育的功能应该蛮多的,做偏了可能会带来狭隘的民族主义,做好了就是和平教育。我们是和平教育,不是战争教育,更不是仇恨教育。”
总结的时候,有的孩子这么写:战争是一杯毒酒。
也有孩子写:战争是一场游戏。
三、对7个孩子的回访
8岁的小女孩小琴记忆已经模糊了,初中男生小龙则延续着对战争的追问。
“心灵?历史??孩子眼中的抗日战争”展览2005年8月3日在广东美术馆揭幕。最具视觉冲击力的,是展厅中间那根巨大的英雄柱,挂满了孩子们画成的英雄像。
从活动一开始,画画就一直和提问的小纸条揉在一起,孩子们边画边写,绘画的主题分战争场面和英雄像。结果孩子们画了很多他们心目中的抗战英雄,一共有200多个,“共产党的国民党的都有。”这是和孩子讨论的结果,“因为抗日战争是两个国家之间的战争,那么所有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做过贡献的人都叫做英雄。也有孩子画了老农民。”
展览很轰动,原本两周的时间应观众要求延期了一个多月,最后跨越了开学的时间,因为好几间学校的校长来看过后,都希望能够把开学典礼放到展厅来进行。
也有反对的声音。史方方一个朋友来看过后,说她不会让小孩子来看的。“我很惊讶,问为什么呀?她说,太血腥了,孩子知道有什么好处?”
刘培英坚定地对此说法予以回击。“真实的战争孩子当然要远离,但这不是真实的战争,它首先是历史,是我们民族的历史,一个人要知道自己的过去,难道孩子们就不应该知道所属的民族和国家发生过什么事情吗?我觉得从记忆传递这个角度来讲,孩子都应该了解。当我们策划的时候,就看到老兵在正在逐渐消亡,广东地区只剩下12个了,想采访真人都采访不到了,难道我们就要随着这些人的逝去,连记忆都失去了吗?难道不应该让孩子知道并且是生动地触摸到它们,否则等这些孩子长大,这段历史就没有了,那不是很可怕吗?”
刘培英和史方方一开始就注意筛选掉了太过写实的血腥场面,“我们自己看了很多,到呕吐的程度,心灵受到了伤害。”展览一结束,两个人就到云南度假疗伤。
活动结束半年后,刘培英回访了参与活动的7个孩子。当时8岁的小女孩小琴回忆起展览时只觉得有趣好玩,也为自己参与其中骄傲,但内容已经模糊了。初中男生小龙则延续着对战争的追问,他参加中日夏令营,希望去了解日本儿童,“发现日本儿童也不错,团队精神特别好,特别懂礼仪,还挺聪明的,没有中国人聪明。”
史方方的女儿圆圆也参加了妈妈组织的那次活动。但她非常喜欢日本文化,喜欢到走火入魔的程度,尤其是日本的漫画。“她听到电视上一句日语冒出来,眼睛都会放光,现在她已经懂了不少简单的日语。”接受刘培英回访时,圆圆内心也有些矛盾,她说抗日战争时期的日本人很坏,现在的日本人很聪明,很厉害。“我喜欢日本漫画也不代表我就喜欢日本”,刘培英告诉史方方,圆圆蛮矛盾的,“她一方面要维护民族感情,另一方面又不知不觉地被日本吸引。”
其实内心深处,刘培英和史方方同样地矛盾。后来她们有活动要组织孩子去日本,于是有孩子问史方方:“你不是最讨厌日本吗,你为什么还要组织我们去日本?”史方方女儿圆圆接受回访时特意关起门,“妈妈最讨厌日本,但是去到日本的时候,她最喜欢日本的时尚。”
史方方觉得有点尴尬。她刚看了陈丹青《退步集》续集,对里面一张照片记忆深刻,“他拍了一个日本老兵跪在地上,旁边摆了很多文字资料。图片说明他不是在对侵略中国忏悔,而是因为生活窘迫在乞讨。我觉得中国人对日本的感情真的太复杂了。”而刘培英在日本参观时经常会精神分裂,“我见到那些日本人都非常谦和,很懂礼仪,但和他们说话的时候,脑子里会产生幻觉,他戴着一顶军帽、拿着刀。真的很痛苦,我一直在拒绝自己对日本人产生好感,但好感总是要产生,一个弹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