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概要

    本文通过大量具体的档案资料和最近几年的社会调查,以南京市常驻人口为中心,对南京大屠杀遇难人口的结构进行了分析。本文共分四个部分:一、南京市常驻人口死亡结构。二、南京城区与乡区人口遇难结构的差异。三、战后调查资料同史迈斯社会调查的比较。四、湖山村调查成果的启示。

    日军攻占南京之前,南京市所辖范围包括7个城区和浦口、燕子矶、孝陵卫及上新河4个乡区,还有一个陵园管理区,其常驻人口总数在百万人以上,到南京失陷时,留在南京包括城区和乡区人口数约40到50万左右。抗战结束后,在政府的发动下,南京一些相关部门对南京大屠杀期间伤亡人口进行了广泛调查,其中南京市抗战损失调查委员会对所统计的2495名南京常驻人口遇难者情况的统计较为详实。根据这一调查资料分析:在南京大屠杀中,伤亡比例最高的是男性,占总人数的81.68%,女性比例占16.39%,另外还有许多儿童(未区分性别)遇到不幸,所占比例接近2%。从职业来看,南京当地的士兵中只有71人遇难(非南京本地的士兵死亡并没有登记),而97%以上的人均为贫民。从年龄层次来看,20岁以上到59岁人数达到1461人,但是,老人和小孩伤亡所占比例也很大,70岁以上老人竟然有377人,所占比例达到15.1%。在伤亡比例中,伤者很少,而绝大多数为死亡或失踪者。

    在遇难人口结构中,南京大屠杀敌人罪行调查委员会的档案显示城区同乡区的结构有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乡区老人死亡比例更高,所占死亡人数的比例超过25%,也就是说有四分之一的遇难者是老人。二是女性比例达到26%。将这些调查同1938年3、4月份时为金陵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史迈斯的调查进行比较,发现史迈斯的调查结果中,城区女性伤亡比例显得较高,达到36%,而在广大农村(其中范围更为广泛)则相差不大,为16%。另外在不同年龄层的遇难比例也有差异。

    由于战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导致战后的社会调查并不充分,统计数据也并不周全。因此,今天我们如果仅仅依据部分并不周全的档案资料来分析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人口结构,仍显不足。这几年,我们南京地区的一些媒体和大学生对南京地区进行了走访,特别是对湖山村本地遇难者进行了深入调查,发现了南京大屠杀遇难者共有47人(另有14人外村人在该村遇难),其中有4名女性,这一遇难结构同档案资料虽也有所不同,但它同档案资料可以进行相互印证补充,同时这一类型的调查也具有典型解剖意义。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