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概要
所谓“军票”,即“军用手票”的简称,最初叫做“军用切符”,是日本政府为进行对外战争而发行,由日军在所占领地区为征发军用物资而强制流通使用的一种代用货币。日军曾首先在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中使用(1)。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日军出兵中国山东省的青岛,开始改用“军用手票”的名称(2)。此后凡是日军出国作战,均在军中和所占领的地区使用“军票”,如1922年侵入苏联的西伯利亚,1931年侵入中国东北,1937年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挑起太平洋战争(3)。由于日军把战火烧到哪里,“军票”也就随着其侵略势力的扩张流通使用到那里。因此,“军票”的发行完全是政府行为,其应用沿革的历史实际上就是一部日本军国主义的对外侵略史。揭示19世纪末期?20世纪中期50多年的日本军票的历史沿革,对于揭露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历史,树立正确的历史认识,对于面向21世纪的中日关系的顺利发展,对于维护和促进亚太地区以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绝不是毫无意义的。
对于军票的性质.特点和功能,多年来日本的研究者已有许多研究成果,但持有不同的看法。如:有贺长雄持“票证”说,认为军票并非货币,只是一种征发票证,即占领军在当地对于所征发的物资和劳力给付的依据或凭证(4)。曾任日本陆军主计中将的森武夫持“军用货币”说,认为“军票是特殊的货币代用券”,是日军在占领区所使用的各种流通货币之一(5)。而津下刚则主张军票只是“日本政府在满洲占领地区发行的纸币”(6),突出了军票使用范围的限定性,但也指出了军票发行的政府背景。除野信道则强调“作为具有交换媒介物机能的军票带有通货的性质,其价值通过对物的购买力和对其它通货的交换比率而表示出来”(7),着重指出了军票作为代用通货的基本性质。但无论如何,日本研究者者谁也无法否认军票作为代用通货在日军占领区流通使用的基本性质和功能,因而也就无法否认日军通过军票的流通使用,变相掠夺被占领地区人民和财富,对外进行军事和经济侵略的事实。
尤其是在中国的抗日战争时期,日本侵略军为了从经济上打击中国抗日力量和掠夺中国财富,曾在华中地区大量发行军票,以排挤原国民党政府发行的法币在当地的流通和使用。今村忠雄指出:“在华中地区日军所使用的军票,从一开始就是作为法币的替代通货而发行的。即使作为征发证券,也不能成为说它不是通货的理由。作为军票的机能,必须彻底表明其通货性”(8)。清水善俊也认为“支那事变军票的特征乃至本质首先是由于支那事变长期化的原因而作为一般通货发展的”,他列举出军票所具有的3大功能:流通手段或价值的媒介手段;价值尺度;财富或价值的储藏手段;以及3大特点:发行.流通和回收的统制管理;与日元等值;依靠军事力量强制流通使用(9)。虽然还是没有使用“侵略”的字眼,但实际上间接地承认了军票作为代用货币的功能和侵略手段的性质。
日本的军票史研究者虽然承认军票在日军占领地区作为替代通货的基本功能和事实,但只是从金融制度、货币政策的角度分析论证,大都回避了军票作为经济侵略手段辅助军事侵略的本质特征,因而也未明确提出通过使用军票,日军掠夺了多少财富,给被占领区人民带来了多大的损害。战后,日本政府对亚洲各国民间的军票进行了有偿回收,以这样一种处理方式解决军票问题本身就说明军票的发行使用是官方行为,是日本军国主义有计划地对外进行军事和经济侵略的手段之一。近代以来,日本军国主义在对外侵略的过程中,在所到之处发行大量的代用货币“军票”,以掠夺当地资源和民众。当军票因日本军国主义的失败而成为废纸以后,日本政府又往往拒绝对因使用军票而遭受损失的各国民众进行赔偿。所以军票不仅是当年日本军国主义对外侵略的方式之一,而且也是至今仍然未能妥善全面解决的战后遗留问题之一。对于这样一个“发行货币不兑现的债务问题”,日本政府百般推脱,不肯爽爽快快地承认义务、承担责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日本政府对于侵略战争的认识问题。
日本军票50年的历史沿革无可辩驳地表明:日本军国主义企图依靠军事力量推行政治经济扩张,以军票为手段建立日元为中心的区域性金融体系,进而建立“大东亚共荣圈”,军票是其对外进行侵略的方式方法之一。反法西斯盟军打败日军为打击日本军国主义,宣布日本政府或傀儡政权发行的一切货币全部作废。各国人民因此而受到的巨大损失,当然应该由军票的发行者-日本政府-给予赔偿。
鉴于国内学界对此问题的研究尚不多见,本文拟对日本的军票问题做简略的介绍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