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久前结束的第十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一部讲述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真相的纪录片《南京》感动了众多观众。如今,这部由美国人投资、美国人导演的纪录片已经正式登陆沪上各大影院。昨天,《南京》两位导演之一的比尔·哥登太格来到上海,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她的眼睛始终盯着我”
2005年圣诞节,美国在线公司副总裁泰德·莱昂西斯在加勒比海度假。他在翻阅一份旧的《纽约时报》时,通过一则讣告粗略了解了华裔女作家张纯如写作《南京强奸》后吞枪自杀的不幸身世。莱昂西斯把看完的报纸随手放进了废物篮里。但报纸没有掉下去,刊有张纯如讣告的那面露在外面。莱昂西斯说:“每次经过这份报纸,她的眼睛始终盯着我。”
于是,莱昂西斯回家后购买了《南京强奸》一书,并阅读了《拉贝日记》。他被这段自己从来不曾听说的悲惨历史惊呆了,决心拿出200万美元来制作一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的纪录片,并邀请奥斯卡得奖纪录片《双子塔》的导演比尔·哥登太格和丹·史度曼加入到摄制行列中来。
“这是一个被遗忘的大屠杀,一般的中国人都知道这段历史,可大部分美国人和西方人并不知道。”带着“把这段历史呈现给更多的人”的美好愿望,比尔·哥登太格欣然接受了邀请,决定执导这部纪录片。而他选择的角度是:以十几个西方人的视角见证70年前发生在中国的那场浩劫。
拍摄过程颇费周折
“还原历史的真相。”这是比尔·哥登太格想通过这部片子给观众传递的信息。据他回忆,刚开始筹备的时候,他很紧张,因为他是以一个外国人的身份来拍中国人的故事、中国的历史。为了使这部纪录片经得起推敲,摄制组花费近8个月时间走访了6个国家,搜集到各种音像和文字资料,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等许多著名档案馆内发现和发掘了不少重要的历史影像资料。如一部1937年日本拍摄的庆贺占领南京的战争宣传片、大屠杀发生时一名叫约翰·麦基的西方人用16毫米小摄影机冒死拍摄的40分钟录影带等。
尽管比尔·哥登太格强调“这不是一部反日电影,而是一部反战电影”,但由于南京大屠杀在日本的错误宣传,给摄制组造成了一些困扰。如在日本拍片时,就有3名助理制片人,因为来自朋友和家人的压力而中途离开了摄制组。
在纪录片摄制过程中,寻找曾参与过南京大屠杀并愿意接受采访的日本老兵也颇费周折。这些老兵目前仍然健在的本来就不多,最小的年龄也快90岁了,而其中愿意出来讲述这段历史的就更少。通过与日本一些和平活动者、和平工作者的合作,《南京》摄制组终于采访到了250个仍然存活的老兵。最终影片中出现了6位老兵的影像,而这其中有一位老兵的个人网站至今仍受到各种恶劣言词的攻击。
新的表达方式直指人心
为了“使历史题材的纪录片‘活动’起来,并更具说服力”,比尔·哥登太格还请了一批好莱坞一流演员以及若干当事人的后代扮演几位关键历史人物,如德国人约翰·拉贝、美国人米妮·沃琴等,让他们在舞台上朗读这些历史人物当年那些富于穿透力和感染力的信件、日记等珍贵文献。
比尔·哥登太格还用一个月时间奔走于中国各地,请来了30多位南京大屠杀幸存下来的普通市民。其中一位张志强老人的回忆尤为令人感动。当时他只有9岁,他的母亲被日本鬼子杀害了,而他不懂事的小弟弟却爬过血迹去吃浑身是血的母亲的奶。“在拍摄这段场景时,我突然间发现没有人翻译了。原来,旁边的两位口译自己也在哭,哭得太厉害了,所以没法翻译。”对比尔·哥登太格来说,每一次采访就是一次心灵的冲击,这比客观的阻挠、困难来得要猛烈得多,这种冲破了文化隔阂的叙述,让他感到深深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