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又开雪絮里——闸北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朗诵艺术团演出侧记
                      



节目总策划、作者高云凌在后台


    大雪下了几天,这在上海冬天是少见的寒冷,但是,在几个场地奔波穿行排练的上海知青朗诵团的演员,心里却燃烧着爱国的热情,按照闸北区文化艺术创作中心和宝山街道的要求,在1月22日的下午上海铁路文化宫,圆满地完成了 “纪念1·28淞沪抗战79周年”专题演出任务。演员的敬业精神,歌颂的主题,演出的高水准,演出的阵容,犹如美丽的虬枝老梅,绽放成傲雪凌霜的梅花,为上海闸北的冬天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
    
    几多发烧友,几多感动事
                      
    只有几个风度翩翩的年轻人,然后是一群鬓发斑白的老人。敬业、可爱,诚心诚意、没有索取,深明大义,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人,得到这些优点和得到赞美的,就是上海知青朗诵团的演员,也就是闸北区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朗诵艺术团的演员。

  演出没有报酬,排练没有场地,活动没有资金,学员不交学费,老师不收学费。听到在物欲横流的上海,居然还有这样的一支团队,谁都摇头不信,还有这么傻的人吗?有这么贫困的群众艺术团队吗?哪有付出却不索取回报的演出啊?这是一群什么人啊?有病吧?!

  一个傻,两个傻,一群傻?这是不是有传染病啊?绝对不是,这是一群热爱语言艺术的发烧友,是靠一种奉献精神是想要老有所为的语言艺术追求者。其中,不乏上过山的,下过乡的,扛过枪的,吃过糠的;有不同级别的劳动模范,有政府机关的公务员,有院校的学者,也有一直从事文艺工作的演员。从2010年3月份到现在,这些人靠着发烧的热度,对语言艺术信念的执着,在导演赵洁民教授的耳提面命下,克服了种种困难,坚定不移地走到了今天。

  用谢淑敏的话说很具体:“其实,在我们的心灵深处,虽然十年浩劫耽误了很多美好时光,但是,大家还是在证实自己。”证实的结果来之不易,因为证实的过程是一个艰难的奋斗过程。每个人在努力的过程中的付出,不是一般人能够理解的。赵洁民教授,退休前在卢湾区文化馆工作,退休后,被知青朗诵团请来主教,他采用谢晋电影学校语言艺术初级班的教材,结合自己40年的舞台演出经验,毫不保留地从一点一点地筑基开始,把一群普通话都说不准的发烧友,训练成能够上台的朗诵演员,这其中浸透着赵老师不尽的心血,使朗诵团迅速地打开局面。一个大教授老艺术家,分文不取,亲自来扶持一个民间的朗诵团队,这种精神,就已经叫全体朗诵员敬爱有加,朗诵团的实力不断增强壮大,不断有发烧者来投奔,跟赵洁民老师坐镇不无关系。

  说到发烧,还真是有说的,在这次《冬之颂》主旋律演出中,参加演出的四个团队共143名演员全力以赴,加班突击抢拍,但在病毒性流感中,很多人都病倒了,每个团队在每次排练时人员从来都没有齐全的时候,这使组织者大为挠头,团队至少有七分之一的人病倒,住院的,打针的,高烧的都有。在短短的几天排练里,李喜元高烧住院,烧得脸色通红,眼睛都睁不开,摇摇晃晃,还在住院打针治疗,却一再表示说:“排练我会来的,我一定要坚持到演出,圆满地完成任务”,一到台上,他就精神抖擞,换了一个人一样,顶天立地男子汉造型,下来后,人就瘫成一团,被扶回医院的病床上。

  朗诵团成员人多,团员之间并不熟悉,所以拟定有两个舞台监督,演出前张举发突然发高烧39.4℃,舞台监督是不成了,歌还是要唱的,一转眼,头晕晕乎乎的,把歌曲演完了,伴奏的唱片不见了。晚上,他病情加重,因为把借来的伴奏带丢了。他带着懊恼和沮丧的声调给所有身边的人打电话,询问伴奏的光盘谁接了?还是在宝山社区的帮助下,不但找回了丢失的盘,宝山还给多刻了一个备用的。

  更值得致敬的是,黑土情艺术团的陈年希,白天跟着大家一起痛恨日本鬼子,高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晚上脑神经兴奋,突然中风,抢救无效去世,在一起的演员朋友闻讯后悲痛万分,整个上午,大家没有办法排练,想一想就哭,大家都哭成了一团。为了保证这场演出的成功,等待艺术团的战友送他一程,陈年希的追悼会在1月22日演出后的第二天举行。在演出前的总动员时,143名演员集体向陈年希默哀。大家都很伤感,在这群老知青的艺术团队中,再也不会有陈年希的身影,假若苍天有眼,假若远行的人天上有知,他一定会保佑我们的团队,一定会看到我们的演出成功!真是有一点壮士出征时悲壮的感动。

  《壮士舞》,是第一个节目,是整台的主题灵魂,急需要男演员,时间紧任务重,朗诵团的男舞蹈演员因故不能够到场,刚刚动过大手术的袁忠连听说后,顾全大局,挺身而出,勇挑重担,不顾身体弱,跟着年轻的导演脚步模仿着,动作的幅度是大开大合,大起大落,一改以前的民族舞文雅的舞蹈模式,一天下来,腰和膝盖痛得要命,差不多是拿生命来跳舞,他咬牙坚持,一遍遍地、一次次地一丝不苟地练习着,翻滚着,直到演出掌声震耳。

  蒋国宝,在两个舞蹈中都是主力舞蹈,他咳嗽的厉害,肠胃不好,饭吃不下,瘦弱的体质几乎很难承受高难度的肢体动作,他一句多余的话都没有,来了就练,做旗帜,做刻字,来去携带旗杆,主动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儿,非常的感人。在演出前时,他痛苦之至,实在坚持不住了,爱人给他买了一碗热汤面,刚刚吃了两口,舞台监督就叫他放下面条,上场做最后的彩排。他二话没说,放下碗筷,跑上舞台舞蹈起来。演出的时候,他几乎累得抬不起腿来,就是靠意志,靠舞蹈中壮士的精神来支撑着跪倒爬起。

  老演员丁立行带病演出,剧场又冷,到处都找不到开水,韩文娟从自己家里拿来了烧水壶,在现场烧开水,暖了老演员的心。知道舞台工作人员不够用,去山西接母亲到上海过年的董亚萍,及早联系订票,在演出前匆匆地赶回到上海。王淑桂临场受命,充当服装和剧务,当演员们都在台上风光的时候,她们却在幕后忙忙碌碌地为大家服务,照片上没有她们任劳任怨的影像,视频上没有她们的身影,这种为了集体荣誉付出的过程,谁能够不心生敬意?

  还有一件事,谁也没有想到,演出就要结束的时候。后台来了作家盛文秀,她说了一番话,让舞台监督瞠目:老话剧演员 95岁的农中南昨天晚上听说有诗歌朗诵会,坐8号地铁,自己走来了,听了现场艺术家们的朗诵,非常的激动,很想要上台朗诵臧克家的诗《有的人》。当两个年轻的主持人搀扶着老人上台的时候,当老艺术家用清晰的声音,感情充沛的朗诵的时候,全场为之感动。
  
  几换阵地,几多不易
  
  朗诵团白手起家,靠的是凝聚力,就是靠的是朗诵团的成员同心同德,不计较个人的得失,不参与外界的是是非非,韬光养晦,苦练寒暑,终于有了一点成绩,在小型的《世博回响》诗歌朗诵专场之后,上演了大型的纪念1·28淞沪抗战诗歌朗诵专场《冬之颂》。 当大家看到演出实况的视频和图片已经上了中国9·18爱国网和上海知青网 ,朋友们给送来好评的时候,当看到《新民晚报》发出了消息的时候,朗诵团的成员在非常高兴的同时,心里也有些悲凉酸楚:我们太不容易了,付出了那么多!回头看,脚印扎扎实实的,没有什么不妥,用淞沪抗战中勇士抗敌的精神演,用心来歌唱,是这个团队的团魂!想想观众的掌声、叫好声不就是给我们的回报吗?闸北区局的有关领导到场观看,不就是给我们的定心丸吗?这是用钱买不来的真情,到闸北生根开花的路,我们走对了。

  因为这是朗诵团挂靠到闸北为社区服务的第一场大型演出,带有请闸北方面来检验我们的演出与创作实力的意味,所以所属各团成员都非常的努力,可以说是全力以赴。演出的方案和原创作品,很快按照主办方的要求搞定了,苏鸿杰等《上海知青诗社》的六位诗人在三天之内命题作文完成了《幸存的壮士》等9个作品,上场主要的独诵演员,大部分是挑大梁的原专业演员。但依然面临没有资金,没有服装,没有排练场地的困难,几乎流动在普善路、宝山路、中兴路、市北中学之间。往往一天换两三个场地,在最困难的时候,是宝山街道的副主任张众和闸北文创中心主任贝鲁平出面协调,艰难地完成了开场的舞蹈《壮士舞》与合诵《民族的壮歌》。服装,是宝山社区到上影厂租借的;场地,是宝山社区到铁路文化宫租借的;执行导演,是宝山社区活动中心出的;中餐点心,是宝山送来的。困难种种,由宝山当了后盾。试想,如果不是走向社区,一些资金和物资方面的困难是很难解决的。当演出结束时,演员们和没有能够上台演出的幕后工作人员,聚拢在一起,默默无言流眼泪,悄悄地收拾清点着服装和道具,关于演出是否成功的话一句也不想说了。

  张若国倒是轻轻地说了一句话:我饿了。接着回家,一头栽倒了床上,一觉睡到第二天中午。他是最累的,白天工作,晚上回家做ppt老照片配制音乐,直到把电脑用坏。赶做背投,他已经几天几夜没有睡觉,本来他关于制作方面是一窍不通,是朗诵团的需要,把他逼上梁山,赶鸭子上架,硬是自学成才,顶了半个大梁。他非常的努力勤奋,每次培训和排练,他都第一个到场,给大家烧水摆桌椅。但是,在演出前两次走台的时候,他都带着一脸的歉疚来晚了。他来晚,是有理由的,但是他一句都没说,经过了解,才知道,他的单位正在裁员减人,他没有办法串休,夜班是在早晨八点半交班,他打了黑车,还是晚来了快两个小时。没有谁来批评他,饭碗和业余爱好很难两全。理解,比什么都重要。

  从创作到演出,一共才20多天,进入排练也就是两周不到的时间,这是一场加速度和信念的检验,每天都是倒计时。演出的主题,是按照闸北区文化艺术创作中心和宝山街道的要求创作的“纪念1·28淞沪抗战79周年”专题。难度系数大,要求的水准高,时间紧迫火烧眉毛,就是专业演员也不愿意就这样“活儿”。可是朗诵团就义无反顾地接了,而且完成得很好。朗诵团从主创,从导演到演员,所有成员无一例外地接受了考验,没说多余的话,克服了不怕感冒流行,天寒地冷,没有场地和资金的支撑等等种种困难,按照导演的要求投入了。

  鲜活气是导演欧阳晨带来的,更有两个年轻的主持的撑台。主持人余婧,是上海音乐出版社的编辑,感冒未愈,耳朵受伤缝了四针。演出的场地暖气不暖,天寒地冻,别人都穿羽绒服还怕冷,为了讲究艺德,尊重观众保证演出效果,她穿了一件黑色的礼裙,薄薄的演出服根本就不能够抵抗严寒,可她还是一直认认真真地坚持到演出结束,回到家,一头栽倒在床上大病不起。主持人张俊刚刚参加工作,串休请假很艰难,演出前心肌炎又发作,这使他痛苦不堪,但他没有理睬要他不要乱动的医嘱,很投入地演出,完满地完成了任务。

  蔡崇林老师本来是独诵的演员,后期又突然增加了开场ppt配音的任务,这在他来说,是小菜一碟,但是最折磨他的就是反复的配乐。《纪念1·28淞沪抗战》片子,从头到尾是一个配曲,要照顾到画面加进枪炮声效果,要照顾到旁白的效果,照顾到剧情造型,还要照顾到舞蹈。这是难度系数很高的要求。当他接受这个任务时,离演出只有三天的时间了。舞蹈编导心急如焚,他临危受命,不厌其烦,按照导演的要求他一遍遍地重做,直到舞蹈可用。

  张蝶芳和刘乐,也是刚刚到团里,得知需要开场的舞蹈演员,她俩二话不说,虚心向编导欧阳晨学习,苦练了几天,拿下了动作。张蝶芳舞动3米大旗开场,练得胳膊都抡不起来了,病中的刘乐累得大跳都跳不起来了。但是,在最后关头,投入地跳,深情地演,把情境发挥得很好,观众的掌声,让她们愉悦,这时候,什么苦什么累都丢到了脑后面。

  世博会的优秀志愿者李庆梅,家住在青浦,每次赶来单程需要近两个半小时的路程,她不慎摔伤,半边身体疼痛,胳膊都抬不起来了,她只有合诵,没有单独的朗诵任务,可每次排练都很认真,她自己要是来不了,也会请一位朋友来替她站位置。

  李亚飞刚刚到朗诵团没有几天,只有一个群诵和人物造型的任务,突然感冒了,自己在演出的第二天还要组织两个大型的联欢会,事情非常的多,按理,她可参加也可不参加,她还是兑现自己的承诺,从很远的地方赶来排练,努力地服从安排,不挑不拣,让做什么就做什么,特别的认真。

  演员不够用,使得导演忧心忡忡,刚刚入团的韩文娟热情洋溢,主动招人分忧,送来了5个人守时守纪的新团员,她们非常的努力,仅用一天时间,就把词背诵下来,完全地体现了导演的意图。看到了视频图片,她们非常的高兴:刚刚来凑个数,没有想到,一下子就上了电视,有照片,还有录像,嘿嘿,出名了!
  
  几番得失,几重取舍
    
    为了保证完成闸北区文化部门和街道交办任务,朗诵团放弃了已经筹备好的“海上春韵”诗歌朗诵专场,放弃了准备基本成熟的“迎春”大型综合场文艺专场,已经放了假的团员从浦东、浦南、浦西聚拢来。本来《黄水谣》是女声小组唱,但是合唱团的团员觉得有男生加入才更有气势,于是就加排,果然70人的合唱队在指挥李向荣的“修理”下,几乎完美地完成了大合唱。洪自强唱着唱着就进入了境界,眼前出现了日本鬼子烧杀掠抢的悲惨景象,禁不住泪水滚滚而落,糊住了双眼,只好动手抹泪,结果,从录像上看,他的动作影响了整个画面。

    也许是激动,也许是无意,当主持人刚刚报完一段朗诵词时,不应该上场的《游击队之歌》演唱组,竟然忘记了舞台监督的提前告示,提前一个节目冲到了台上唱了起来,两个主持目瞪口呆:还有这么着急的演员吗?其实,这也难怪,彩排的时候,他们没有听到过连接词。

    领诵宗有智有财务管理专长,有人求到她的头上代管账务,可是,为了不影响到排练,她放弃了应该有的收入,婉拒了朋友的盛情。

    临近春节,需要演出的单位多了起来,也有给付报酬的演出,朗诵团完全可以抽出部分演员揽活儿赚一点儿活动的经费。但是为了顾全大局,朗诵团至少放弃了五场有酬演出机会,把全部的精力都用在了闸北方面。他们说,我们是很缺钱,但是,我们不缺精神,做人做事要讲究承信,讲究艺德,宝山没有拿我们当外人,我们也拿宝山当自己的家。用闸北区文化艺术创作中心主任贝鲁平的话来说,是三个没想到:一是没想到策划得这样的好,没想到演出水平的这样好,没想到演员素质是这样的好。

    失去了一些,得到了更多,在本次演出中,朗诵团和宝山社区的舞蹈队成了合作的好友,朗诵团本身只有谢淑敏等几个舞蹈演员,宝山街道舞蹈队就与朗诵团的舞队联手,由谢淑敏编创的舞蹈《红旗飘飘》,在几次排练中就完整拿下,并且展示给观众。宝山舞队高兴,朗诵团也为合作愉快,资源共享互补,在本次演出中得到了体现。

    朗诵团没有歌舞团,在急需的时候,黑土情艺术团加盟了朗诵团的演出,突击抢排了《抗日烽火遍中华》联唱,没有道具,自掏腰包买大刀;没有服装,还是自掏腰包自己解决;有上班的人,没有时间排,就充分利用双休日,从早跳到晚,累得精疲力竭。一分钱没有,还跳得这样的起劲,很多人都不理解,老知青竟然就是这样付出的。
    
    几多嘉宾 几份遗憾
    
    观众,不是组织得很好,属于知青的观众席寥若晨星,很多人以为不要票的演出一定水平不怎么样就没有来。也有另外的情况,让演员们心里觉得温暖,《上海知青》主编王建国几次发来短信:我爸爸抗战八年并参加过远征军,大伯父参加过淞沪抗战,挎盒子在苏州河上乘船巡逻,我不来谁来?上海师大女子学院院长翁敏华感冒生病不能前来,发来了短信预祝演出成功;上海图书馆科技讲座部主任陈凌康:要参加世博局活动,赶不过来表示遗憾;一直关注这个朗诵团的上海语言专业的专家过传中和上海广电著名的播音员陆澄先后打来电话,因为下午要召开语言工作会议,不能够前来,表示遗憾和祝活动圆满成功,并且索要演出实况录像带。

  上海文教卫纪检书记阮显忠带来电话并且发来短信:“我因下午有安排,不能够参加活动,张刚会参加,祝演出成功,新年快乐。”张刚来了,他是上海市知青历史研究会副会长、高博特公司董事长 ,他没有坐在嘉宾席上,而是用手中的照相机,拍下了一些剧照,当日就发到了上海知青网,还配发了导言“知青文艺团队走进社区”。同样没有坐在嘉宾席上的还有上海市群众文化馆创研处主任蔡维扬,上海市形形色色的演出,他见得多了,但是对这场有歌有舞的诗歌朗诵会,还是评价很高。《上海诗人》杂志社编辑、《浦东文学》杂志主编王亚刚本来是要参加一个大型的美术展,但是这场有知青朗诵团主力列阵演出,引起了他的兴趣。给与了很好的评价。这些知青出身的学者专家,做到这样的程度,演员们哪有不满足的呢?

    朗诵团在挂靠闸北以前,是无上级无领导的民间团队,宝山要求朗诵团方面邀请与闸北文化局相对等的领导,这可给他们出了一道难题。领导没有,嘉宾倒是请来了一群。中国9·18爱国网站主编吴祖康来了,带来了一个摄制组,他把演出的实况视频和图片,于当日凌晨全部发在了9·18爱国网,并且为此设了纪念专栏,一下子,这场纪念1·28淞沪抗战的演出全国人民都知道了,他说,“这是我一直想做的事情,没有做成,却让你们做到了,我感谢你们。”

    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影视部主任戚昆华女士,请来了前上海市市长汪道涵秘书臧汉勋先生与夫人,还有中国文化报驻上海的特约记者、上海百老德育讲师团活动部部长张维璋先生;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哈尔滨分院副院长、世博会低碳健康中国行品牌系列联合组委会主任葛建军先生;全国科学管理委员会文化产业管理委员会、全国科管委 节能环保专业委员会主任助理,全国“两委”上海工作委员会主任,世博会低碳健康中国行永恒世博联合组委会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刘长财先生闻讯赶来,想约朗诵团加盟“两委”,组成全国巡演艺术团,把朗诵团的声望打到全国去。亚太地区立体摄影总理事,上海艺影数码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金昌先生和总经理刘银辉理事从香港来,像这样的演出,还是第一次见到,很纳罕:“很好”两个字,他们反复地说了多遍。

  也许“很好”两个字是客套话,可是朗诵团的演员宁可认为是真的很好,因为大家太需要鼓励,给一点阳光就会很灿烂的。谢淑敏很自豪地说:“我的朋友们在欣赏完这台演出后,都说道,这是一台非常成功的演出,而且专业又高雅。”

    美中不足的话,谁也没有说出来,灯光,舞美,音响,方方面面都存在着“不太好”,如果是专业团队,可能会罢演。但我们是业余的,有个展示的空间就很容易满足觉得“挺好”。负责制作张若国也有自己的想法:“回来后,我一直在想,这次演出要是有彩排多好,我一定可以减少许多遗憾,一定可以做得比现在完美,可是,他就是演出,还是惟一的。”其实,经验不足的他错了,上午就是彩排,就是因为他迟到了,正常的彩排是在没有音乐没有画面中进行的。在关键的时刻,经验丰富的赵洁民老师操起耳麦,主动当起舞台调度;宝山社区文化活动中心音控工作人员全部到场救急,总策划张众亲自值机放音响,这才保证了演出的正常进行。

    一台戏收光了,舞台暗了下来,留给朗诵团的灯光倒明亮了很多,那是闸北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投来的照明路灯。


          闸北文化艺术创作中心朗诵艺术团      2010年1月28日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