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长——抗战时期腾冲县的几位县长
金承德 2010.10.28
县长,乃一县之长,官至七品。县长守有一方土地, 拥有一方子民,为民做主,为民造福,为县长之职。故称之为“父母官”。
1942年至1945年,在战火弥漫的滇西“极边第一城”的腾冲县,共有四位县长到任,他们是:邱天培、刘楚湘、张问德、钟镜秋。因时局的动荡不安,面对战火纷飞的年代,四位县长各自演绎了一段精彩的历史,他们为滇西壮丽的抗战历史画卷,重重地涂上淡浓相宜的色彩。
邱天培弃城逃跑; 刘楚湘挺身而出。
刘楚湘举旗抗日; 张问德临危受命。
张问德怒斥田岛; 钟镜秋助纣为虐。
张问德杀奸除恶; 刘楚湘艰难摄政。
邱天培,又名邱石麟,一个不太起眼的读书人。曾任昆华中学校长。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时任云南省民政厅厅长朱晓东,为发展家乡教育事业,将邱天培调到龙陵当县长。邱天培热心办学,到龙陵上任后不久就主持开办了龙陵乡村师范学校,邱天培县长亲自兼授英文课。在省第一殖边督办李曰垓的支持下,为修复横跨怒江的大桥,组成了18人的建筑委员会进行筹划。邱天培多次函请旅缅华侨会长梁金山先生“鼎力赞助”,并亲自出面延聘印度工程师赖月笙率工程人员莅临现场指导。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西式钢缆吊桥终于横跨怒江,大桥改建成功,取名“惠通桥”。1938年滇缅公路修通后,“惠通桥”成为滇缅公路的咽喉,世界援华的抗战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惠通桥”运往中国的抗战前线。日寇侵犯滇西,“惠通桥”成为中日军队双方的必争之地,因此曾遭日本飞机的狂轰滥炸。1942年,为阻止日寇顺利到达怒江东岸,中国军队炸毁了“惠通桥”,阻止了日本军队沿滇缅公路向东入侵。
1940年,邱天培调任腾冲县县长。
1942年5月4日,日军侵占了龙陵。消息传至腾冲后,全城一片恐慌。原驻防腾冲的护路营,由营长李从善率领,于七日晚撤退至城西30里许之巃嵸山,仅留营附角某,带少许士兵在城中维持秩序。腾龙边区行政监督龙纯武(时为腾龙边区最高行政长官)则急电昆明求调他职;同时,派人四处拉马封夫,将搜刮来的数百驮烟土、玉石、象牙、珠宝等财产先行运出腾冲,并调用三个连的兵力,护送自己逃往昆明。在龙纯武动身前,刘楚湘与腾冲士绅一再请求他留下,对日军实行抵抗,不要放弃腾冲。龙监督置之不理,率特务营仓惶逃往昆明。后被任命为云南警备副司令。上梁不正下梁歪,腾冲县长邱天培将龙纯武送至芹菜塘后,提心吊胆地于当日下午返回腾冲,并在商会召开临时紧急会议,会上邱县长宣布“日寇已到龙陵,腾冲危急,县政府与各机关联合撤退。”此决定立即遭到刘楚湘与全体与会士绅的反对,一致认为:县长有守土之责,未见敌何可撤退?应与县城共存亡。敌兵未至,撤退即是溃逃。县长应积极召集各乡镇自卫队,配合护路营,沿龙川江一线布防,炸毁腾龙、龙安两桥,并沿途设岗哨监视敌情以通情报。同时建议以县长名义邀请闲赋在家的军人,激以义愤,保家卫国。然而,邱天培县长畏敌如虎,对上述建议不置可否,反而不顾一切,连夜弃城,携县印、家眷及搜刮的钱财物资,在腾冲自卫队的护送下,惶惶如丧家之犬,急急似漏网之鱼,向腾北曲石逃去。县警察局局长周淮以及县府其他机关要员,也随县长纷纷而逃。
县长邱天培率先弃职逃跑,其余各机关主管人员也大都私自潜逃,全城大乱,谣言四起,腾冲城内人心浮动,极度惊恐,地方已成无政府状态。5月8日,大批从缅甸逃出的伤兵及难民沿途络绎不绝,其数约千余之多,不断涌入腾冲。城外约有数千名来自八莫的难民,在沿门乞求住宿。当地居民为他们提供食宿并催促他们赶快离开。另外有从缅甸密支那逃出的数千难民未入腾城,而直奔腾北曲石、瓦甸。当地士绅目睹这混乱、恐怖的情形,心急如焚,一面派人追送信函,速请邱县长回城主持县政,一面相约地方人士会集商会,维持秩序,在救济院设伤兵医院及招待所,以应付难民、伤兵。5月9日晨,第66军第28师师长刘伯龙,率20余名官兵从缅甸退至腾冲,当地士绅力请刘伯龙留在腾冲,与腾冲民众共同抵御来犯日军。刘伯龙以无兵可指挥为托词,匆匆离开腾冲。县长邱天培迫于压力,只得战战兢兢地从曲石返腾。当晚,邱天培县长获悉日军已抵达距离腾冲只有40余里的猛连街后,又一次在深夜弃城出逃。此后,城中居民纷纷弃家逃难,腾冲四处谣言蜂起慌乱异常。5月10日下午2点,292名日军不费一枪一弹,大步直入腾城。此时,腾冲城内各机关大门洞开,居民逃散,腾冲已成一座空城。城内大量物资悉数落入日军之手,可怜一般民众,转徙流离,不堪其苦,加之敌寇之奸淫、掠抢,其兽行实非笔墨所能形容。边城腾冲沦陷了。#p#分页标题#e#
邱天培弃城逃跑,把县长之责置于脑后,将腾冲城拱手让给日本侵略者,使腾越民众流离失所,也给自己背上了历史罪人的罪名,成了名副其实的“逃跑县长”。
想当初,如果邱天培听从刘楚湘等士绅的建议,炸毁腾龙、龙安两桥,设岗派哨,组织仅有的武装力量,依靠腾越民众,依附腾冲坚固的城墙,积极联络江东的中央部队,坚守数日,哪怕是向入侵的倭寇射出了第一枪,腾冲城也不至于让日本侵略者轻易占领,也让日本侵略者看到,中国人不愿做亡国奴,中国人民誓死抵抗外来入侵者的决心。那样的话,邱天培就不会成为千古罪人的“逃跑县长”,而是流芳百世的“抗日县长”了。
然而,历史是无情的,没有“如果”,也没有“但是”,它是我们自己所走过的足迹的真实写照。
刘楚湘字梦泽,号适斋,(1886-1952),出生于云南省腾冲县上西街的一个儒医世家,刘楚湘幼读诗书,其才学及为人品质被督学张建勋状元赏识,被补为博士弟子员,又受业于迤西道尹秦树声门下,曾在云南方言学堂学习英语三年,后毕业于广东省岭南大学交通系公路工程专业。
1916年刘楚湘被选为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任期中,功绩卓著,被授予二等大绶嘉禾勋章。
1917年北洋督军团胁迫黎元洪辞去总统职务,解散国会,孙中山先生南下广州,召开国会非常会议,刘楚湘参加了会议,会上选举孙中山为大元帅,护法讨贼,后即在以孙中山为首的南方政府交通部供职。1923年黎元洪复任大总统,恢复国会,刘楚湘再度赴会,鉴于时势,刘楚湘通电忠告各政治团体化除私见,共谋国是,其志末遂。这时,北洋军阀曹锟以武力驱逐黎元洪总统下位,曹锟为窃取总统宝座,向所有的议员以每人五千银元为条件进行贿赂。对刘楚湘,曹锟以洋房一幢,小汽车一辆,银元五千元为贿选条件,刘楚湘拒不受贿,反而在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联席会上发难,揭露贿选内幕,主张惩办祸首曹锟。梗于众议,刘楚湘愤然离京赴沪。在上海发表《议政存微》及《癸亥政变纪略》,揭露曹锟以武力和金钱进行贿选的丑恶腐败行径,申讨曹锟破坏宪法颠覆合法政府的罪恶行为。1924年由沪返滇,唐继尧任命刘楚湘为护国讨袁的八省联军机要处副处长,后任昆明市政会办,创办云南民治学院并任院长。1927年辞职回腾冲致力地方文教事业并创办腾越图书馆,与寸佐廷创办腾冲中学,进而独自创办腾冲第一所(设有高中教育的)高级中学—凤瑞高中。刘楚湘亲自前往昆明聘请了西南联大的高材生曾福儒,朱进之、刘仲得等五位志在边疆教育的毕业生到腾冲任教。1932年主编《腾冲县志稿》,填补了腾冲县“县志”长期脱稿的空白,此“县志”初稿由刘楚湘亲笔手抄,并寄给当时在苏州的李根源亲自校阅后扁篹。此稿现存省图书馆,是云南省最好的一部县志稿。
1940年刘楚湘任《云南通志》编审员。
据刘楚湘的现年九十岁的女儿刘润身回忆:1942年5月的一天傍晚,在外奔波几天的刘楚湘终于回到家,沉重的心情使他本来不多的话语就更少了。“倭寇来了,县长跑了”。他脸色阴沉地低声说道。话语里透露出无比的憎恨和无限的愤慨。他象往常一样,转身拿起出远门时常带在身边的雨伞,坚定地说:“我到曲石去”。边说边向门外走去。“我们怎么办?”母亲急切地追问,“我已经顾不得你们了……”他头也不回地说道,然后,迈着有力的步伐,急匆匆地、渐渐消失在暮色中。此时,刘楚湘心中跌宕起伏、思绪万千。这位当年反对北洋政府腐败,在护法运动中英勇顽强地护法讨贼,为倡导共和,为民主共和奔走呐喊;在“猪仔贿选丑闻”中,面对曹锟抛出的洋房、金钱不屑一顾,正气凛然地揭露军阀曹锟贿选丑闻及官场腐败的前国会议员和宪法起草委员,满怀“匹夫之志,义不可夺”的信念,眼见倭寇入侵自己的家园,百姓遭难,而贪生怕死的县府却仓皇出逃,至使民众转徙流离,不堪其苦。“在此危疑震撼存亡接续之交,应该竖起脊梁,立定脚跟……。”他报定了“兴亡原是匹夫责”的决心,要为自己的追求而奋斗。
刘楚湘别妻离子,只身出走,寻求抗日救国、救家乡桑梓之路。一方面,他积极与“同里同庠同议席,且同经生死险难过来”的执友李根源联系,争取中国远征军的支持,另一方面,他走遍了腾北曲石、界头的村村寨寨,他与吉如膏等人四处寻访撤离腾城到腾北避敌的腾冲爱国士绅,晓之以抗日爱国之理,动之以救民于水火之情,邀爱国士绅集会,共商抗日大计。刘楚湘以自己在民间的声望,以一个爱国赤子“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的胸怀,以不愿做亡国奴的民族精神,深深震撼了腾冲的爱国士绅。他们“乃至相约集,各自其逃避之地点,绕道冒险奔赴至指定之集中所在”,于1942年5月28日在曲石秧草塘会集。会间,刘楚湘大义澟然,慷概陈词。他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倭寇入侵,县长逃跑,县政府溃散,家乡沦陷,民众涂炭,不堪其苦,腾越正面临着生死决战的关头。他号召大家以民族气节为重。他坦言到:县城虽遭沦陷,县府虽弃民苟且,弃县政而偷生。然,县政非不可为也。要组织起来抗击倭寇,救民众于水火,复家园以还桑梓。与会士绅群情激愤,同仇敌忾,齐心“共商组织临时政(县)务委员会,指定委员,处理地方紧急期间一切政务事宜”以代行县政。在腾城建立自己的抗日政权已是迫在眉睫之势。#p#分页标题#e#
面对穷凶极恶的入侵倭寇,建立一个领导、团结民众抗击入侵之敌的政权,没有武装力量的支持,没有民众的拥护,是万万不行的。刘楚湘积极与先期到达腾北抗敌的中国远征军预备二师联系,得到了预备二师的大力支持。1942年6月5日,预备二师副师长洪行在曲石江苴召集各练士绅开会,全县抗日志士聚集千余人,刘楚湘号召道:“腾人不幸,宗邦之沦,凡我炎黄神明之胄,应誓与倭寇不共戴天,富者输财,贫者输力,协助国军,义无反顾,以复此山河也!”在群情激昂,同仇敌忾的气氛中,腾冲县抗日(临时)县务委员会正式成立。
腾冲县抗日(临时)县务委员会以刘楚湘为主任,张问德等20余人为委员。办公地点就设在曲石江苴的瓦甸街后面高黎贡山脚的寺山村。腾冲县抗日(临时)县务委员会代行县务,主要工作是集中人力物力筹办训练,以训练乡镇保甲长及失学之男女青年;组织物资调度委员会,以抢运沦陷区域之货物而救济难民;组织民众武装配合军队在腾北开展抗敌游击战,共图收复失地。至此,腾冲县抗日(临时)县务委员会拉开了腾冲轰轰烈烈的军民联合抗日斗争的序幕。
李根源先生赞道:
“腾人死复活,江苴不可忘。
江左中兴业,努力一大匡。”
抗日的大旗在沦陷后的腾越大地上高高飘扬,抗日的大旗下聚集着不愿做亡国奴的腾越爱国志士。刘楚湘,这位饱经风霜,面对恶势永远挺直民族脊梁的腾越士绅,首先站到了历史的风口浪尖。“誓覆河山歼倭奴”,实现积蓄在心中多年的夙愿,将从今日起开始。
一个畏敌如虎的县长弃城逃跑了,一届不顾民众生死的政府溃散了;但是,一群爱国抗日的斗士挺身而出了,一个领导民众御敌的政权诞生了。腾冲虽地处祖国边疆,不仅风光秀丽,也是精英辈出、地灵人杰之地。
腾冲县抗日(临时)县务委员会的成立,凝聚了腾冲民众各阶层的抗日力量,是腾冲抗战的一个转折点;腾冲民众在腾冲县抗日(临时)县务委员的领导下,配合中央部队,广泛开展抗击日寇的军民联合游击战,活跃在腾西北的乡村山林,伺机打击入侵之敌;腾冲县抗日(临时)县务委员会的成立,为腾冲县抗日政府的成立,从政治、思想、组织、人员等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1942年6月11日以刘楚湘为主任的腾冲县抗日(临时)县务委员会,向全社会发出《腾冲县务会议通告腾城沦陷经过》的通告,陈述了腾冲沦陷以及腾冲县抗日(临时)县务委员会成立的经过,阐述了以邱天培为首的县政府畏敌如虎,丝毫不顾腾冲民众之生死,悄然弃城而逃的详尽经过,揭露了日本侵略者入侵腾冲后,给腾冲人民带来的种种灾难;继而拉开了“以此复河山”的大幕,首举起抗日的旗帜。《腾冲县务会议通告腾城沦陷经过》是申讨日本侵略者的檄文,是腾冲民众挺身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宣言,表明了腾冲人民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信心和决心;腾冲县抗日(临时)县务委员会的成立,使坚决御敌的腾冲人民有了主心骨,腾越人民有了自己的抗日政权。在腾冲县抗日(临时)县务委员会的领导下,各项抗日工作有条不紊的进行;抗击日寇的游击战开展得有声有色,不断地重创“扫荡”腾北的敌人;为随之成立的抗日县政府和抗敌斗争培养的大量的人才;为以后抗击日寇的斗争储备了大量的物资和粮食。这种由民间爱国士绅在军队的支持下,团结抗日民众,自发地组织起自己的抗日政权,取代畏敌而溃散的旧政府,并在军队的支持下,组织、领导全民抗日斗争,在全国500多个沦陷县中,也是绝无仅有的。
腾冲县抗日(临时)县务委员会在成立的同时,立即上书云南省政府,呈请云南省政府准许成立腾西北流亡县政府,并推荐保举张问德为腾冲县抗日政府县长。1942年6月底,云南省政府正式任命张问德为腾冲县县长。1942年7月10日,腾冲县抗日政府在界头正式成立,张问德就任县长。“腾冲县抗日(临时)县务委员会并入县政府机构内。”“县政府与政(县)务委员会相与倚界,使政务得进行无阻,其所以加惠地方至深、且大。
张问德(1880—1957)字崇仁,云南腾冲人,清末秀才。民国初年历任腾冲府司法科长、干崖行政委员、腾冲道署实业科长。1934年被选为腾冲参议会议长,凡参议会议及民生之事,他都当仁不让。1936年应鲁道源之邀赴省任滇军五旅秘书,后五旅奉命改编出省抗日,张问德继任省府秘书,龙云私人秘书。1939年委任昌宁县长,1940年因病辞职回家休养。1942年6月省府委派他任腾冲县长。他虽年过花甲,但为驱逐日寇,仍临危受命。#p#分页标题#e#
1942年7月张问德正式上任腾冲县县长后,以辅助部队作战以期收复腾冲为第一要务。为完善县内各级政权,他迅速委派了腾西北各乡镇长,建立战时基层政权。并及时向军委会提出腾冲抗战的上、中、下策建议书。动员组织群众出粮、出夫,保证抗日部队在腾西北开展游击战;成立战时联合学校,组织因战争失学而流亡到腾西北的青年学生,开办行政人员训练班,服务参军、参战;成立物资调运委员会,抢运沦陷区的花纱、布匹、百货等物资,组织调运盐巴以济民困;将流氓地痞、抢窃犯逮捕归案,稳定抗日根据地;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想尽各种办法恢复了停刊的《腾越日报》,传播抗战消息;发动爱国人士刺探日军情报。1942年9月至1943年10月日军无数次的向腾北扫荡,张问德县长率县府随军转战,手拄一藤条拐杖,八次翻越高黎贡山,六次渡怒江天险,辗转于漕涧、保山、大理、腾冲之间。途中虽数日断炊,多次疾病折磨得他卧床不起,仍坚持不懈地工作。
1943年2月日军纠集了龙陵、密支那之敌万人之众发动对腾北的“二·一四”大扫荡,张问德率县府第三次翻越高黎贡山渡过怒江到漕涧行使公务。不久陈诚宣布委任张问德为昆明行营少将军法官兼腾龙守备指挥部第一军事支队长。4月张率县府四渡怒江四越高黎贡山,随军推进。粉碎日军扫荡后,4月17日又返回腾北行政。
腾冲沦陷以后,日寇不断向腾冲增兵,从入侵时292人增至7000余人,并网罗一些卖国求荣的劣绅和社会渣滓,炮制伪维持会和建立伪县政府。时以龙陵铁杆汉奸钟镜秋为伪县长。妄图长期占领腾冲,同时,日寇将统管怒江西岸一切敌伪组织的行政班本部亦设腾冲,由田岛寿嗣任行政班本部长。1943年8月,日寇以重兵压向腾北地区,妄图围剿身处腾西北的抗日政府。同时,田岛寿嗣也深感抗日政府的存在,让日本人的统治难以存在和稳固。他找到一个略懂古文的汉奸,按照他的意思,给张问德县长写了封信,约老县长见面聊天喝茶,时间地点请老县长酌定。田岛寿嗣很想了解自己的对手,这位六十多岁的流亡官员,究竟凭什么背景,敢和强大的占领者作对!关键是,腾冲老百姓还听他的!同时,他还想让世人知道,你们的抗日县长都坐下来和大日本的长官一起聊聊腾冲民生,谈谈腾冲的出路,你们还和大日本作什么对?还是和大日本“共荣、共存”吧。
张县长识破了田岛狡诈的企图,他立即给田岛回信一封,告诉他,“腾冲人民之痛苦,……均系阁下及其同僚所赐予”,腾冲人民的好日子,就是让你们这些侵略者给搅坏了,堂堂大中华的县长怎么可能和你这个侵略者坐在一起谈话呢?“余为中国之一公民,且为腾冲地方政府之一官吏,由于余之责任与良心,对于阁下所将提出之任何计划,均无考虑之必要和可能”,你不配和我谈。信中历数了日本军队在入侵腾冲后所犯下的的种种兽行,那是老县长根据各乡的报告汇总而成,有根有据。他让鬼子知道,你们对中国人民欠下的账,我们记着呢。“解除腾冲人民之痛苦,”要让腾冲恢复民生很简单,你们回日本去吧!而且,只有在全中国的日本人全部都回日本之后。那时,我张问德愿意亲自去东京,和你们一起安抚战死在本县的日本军人,宽恕他们,帮他们魂归故里。老县长说,“苟腾冲依然为阁下及其同僚所盘踞,所有罪行,依然继续发生,余仅能竭其精力,以尽其责任,”就是坚决地和你们作斗争,打到你们失败的那一天,打到把你们全都赶出中国去,全腾冲的人民都会和我一起干这件事。而且,这一天就快到了!想想你们自己的结局吧。
末尾,张问德写下了“大中华民国腾冲县县长”的签字。这就是最有骨气的县长签字,它代表着腾越几十万抗日民众,代表着中华民族的脊梁。小日寇,你们等着吧,腾冲人民有这样的县长领导,你们将“终有一日屈服于余及我腾冲人民之前”,等待你们的是“即将到来之悲惨末日命运”。
这就是响遍全国的《答田岛书》。此信在全国各大报刊登,大涨我中华民族之志气,张问德被誉为“全国沦陷区500个县县长的人杰楷模”。蒋介石书赠“有气节之读书人也!”表彰张的民族气节。田岛寿嗣的梦想彻底失败了,日寇随即发动了“十·一四”大扫荡,由于力量悬殊,我军抵抗失利,张问德县长率县府突围,辗转七越高黎贡山、五渡怒江抵漕涧,途中坠马,鼻口流血不止,右手脱臼,仍坚持赴大理参加军事会议。期间为解救腾北民众的痛苦,发动下关的腾冲商号募捐百万以期腾北的赈灾。组织民众出夫、出粮,支持反攻,组织了万余民夫的户帕运粮,支援收复腾冲的反攻战役。#p#分页标题#e#
1944年5月,中国远征军十六万大军,同时强渡怒江,拉开了反攻滇西的序幕。张问德县长随军翻越高黎贡山,进入腾冲县境,想不到在途中迎候他的,竟是时任腾冲的伪县长钟镜秋。
钟镜秋,一个文质彬彬的的读书人,家住龙陵县镇安。早年毕业于南京警官学校。1942年5月,当日军入侵龙陵后,成立了难民村,并在难民村组织了“地方维持会”,李春彩(商人、旧区长)任会长,钟镜秋(地痞)任副会长,“地方维持会”只为日寇“工作”,对群众进行招降、管理、摊派夫役和筹集猪牛蔬菜等各种物资。同时日寇还物色了一大群小汉奸,充当日军宪兵的暗探。
日寇在县城稳定后,在白塔难民村内成立了日伪龙陵县政府,占用居民为署所。委任赵鹏程为伪县长,钟镜秋为伪警察局长,刘宏仁为内务局长。设立完全由日寇操纵的“政警队”和“宪兵派遣队”。搜罗一批“历辣”的地痞流氓到其中充当骨干,专门搜集中国军队和地方游击队情报,查找、抓捕与他们有联系的群众,为日寇进行清剿、屠杀做向导,辨认“好人”、“坏人”。他们往往借助日寇的势力徇私报复,敲榨、欺压和残害乡邻,这些“二鬼子”张狂一时。
1942年6月,日寇派自以为是“著名的中国通”田岛寿嗣大尉带领一个军政班来到到难民村,对沦陷区的人民进行伪化统治,田岛寿嗣首先接近维持会的钟镜秋等人,与钟镜秋建立起朋友关系,关系非一般人所比,通过钟镜秋等人了解各方面的情况。后因田岛调任日军腾冲军政班本部长,钟镜秋又随田岛寿嗣赴任,任腾冲县日伪政府县长职务,在腾冲干尽了出卖同胞、屠杀国人的勾当。
钟镜秋到腾冲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为田岛寿嗣物色一个临时性妻子。接到任务的时候,钟镜秋恰好正在中缅边境上一个刚刚归顺的土司刀斯纳嘎的属地上料理属地规划事宜。为办好此事,钟镜秋在土司刀斯纳嘎家的花园里,苦思冥想,愁眉不展地来回踱步。恰好这时,刀斯纳嘎的八姨太从钟镜秋的面前袅娜走过,他的眼睛一亮,眼光便一动不动的盯住八姨太的背影直到她走出了花园的月门。
刀斯纳嘎清楚地看到这一幕,他明白了钟镜秋的意思,便做了一个顺水人情,对钟镜秋说,要给皇军一个见面礼,把这个八姨太送给皇军。钟镜秋万分感激,代替田岛万分感激刀斯纳嘎,他要求刀斯纳嘎土司千万不要透露消息,不能向任何人说出有关八姨太的经历。
八姨太姓蔡,名兰蕙。毕业于腾越女子中学,战争爆发后,在腾越的大同医院作护士,日本人进入腾越后,在逃难中与父母走散,后与县参议员杨大田在逃难路上相遇,被介绍到了土司家,经杨大田与刀土司商量,土司家给了她一个有名无实的八姨太名份。钟镜秋与刀斯纳嘎土司一拍即合,就这样,蔡兰蕙便随着钟镜秋来到了腾冲,成了田岛寿嗣临时性妻子。在腾冲城被中国军队攻克的前一天,也就是1944年9月13日,日军军官田岛寿嗣的儿子在军事掩体中呱呱降生了,枪炮声象惊涛骇浪迅速淹没了婴孩的啼哭,是台湾人日语翻译官白炳璜用三八枪的枪刺割断婴儿的脐带、接生,并将在战火中出生的婴儿,用日军军服包裹好的。战后蔡兰蕙和其他日军战俘一起被押送云南保山。途中由于婴儿哭闹,无奈,中国军人便把婴儿转交给一个叫彭文禹的中国人家寄养,后来,婴儿被取名为“彭文广”。
钟镜秋在日本侵略军的扶持下当上了腾冲县长后,除了为日军维持社会秩序,征派伕马,筹集军粮,搜寻副食外,还依仗日本人的权势经商暴富。
钟镜秋主动溜出腾冲县城,跑到高黎贡山上迎候到了远征大军,辗转投奔到了司令部,又跟随部队一路打到了腾冲,然后,就被收监了。下令拘捕他的,即是不动声色和他同桌吃了好多天饭,此时兼任了远征军二十集团军少将军法官的、腾冲县县长张问德老先生。
当年滇西沦陷区的伪县长大都无可争议地被枪毙了,惟有钟镜秋该不该杀,引起了轩然大波。
民间曾有过传说,说钟镜秋救过预备二师游击队的俘虏,反攻开始后还发给他们路费返回部队,他还给远征军送过情报。但,这都是1944年以后事情了。钟镜秋是读书人,他心里明白,当中国军队即将发起反攻,且在日本人势力日益低下时,自己该怎么办?钟镜秋毕竟是中国人,也许他骨子里还有不甘心管日本人喊爹的细胞。包括不“祸害”老百姓,包括想办法救出中国军人,都是来自内心情感使然,不是装的。他开始给国军队送情报的时候,不管有没有用,也许是真心希望中国军队打回来,因为这种事被日本人知道了还是凶险呢。#p#分页标题#e#
攻克腾冲的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曾说:钟镜秋为我们送过情报,他是明保曹操,暗保刘备。城里有个医生叫张德辉,在日本留学,也投了日本人。他甚至要挟张问德道,要枪毙钟镜秋,就枪毙张德辉。
张问德毫不客气地回答:“不是我要跟总司令过不去,当了伪县长就是当汉奸,不杀他杀谁?”
钟镜秋终于没有逃脱当汉奸应有的下场。
张问德说:“钟镜秋都可以不杀,任何人都可以俯首于敌人铁蹄之下,保自己的身家性命,那还何必抗战?!
是啊,在滇西沦陷三年多的时间里,战火烧焦了富饶的滇西大地,成千上万的民众流离失所,遭受着战争给他们带来的种种创伤。侵略者耀武扬威,寻求他们的王道乐土,助纣者为虎作伥,苟且偷生。而奋起抗击侵略的勇士们,用自己的生命、鲜血,捍卫着民族的尊严,保卫自己神圣而美丽的家园。侵略者一日不除,抗击的斗争就一日不停息。杀汉奸还需要什么理由吗?
腾冲城光复后数日,处理完汉奸事宜后,张问德便辞去了县长之职。战后有人问他如何评价自己在抗战中的壮举,他淡然一笑,答曰:我只是中华民族的读书人。
腾冲收复后,张问德辞职回家闲赋,国民政府授予他光华甲种二等奖章一枚,以示奖励。
1946年张问德被委顺宁(今凤庆)县长,任内禁烟,倡种木棉、茶,治匪患,编县志,至今仍传为佳话。卸职回家时,当地制送“除暴安良”绸锻彩匾和“万民伞”,沿街送别。1948年告老还乡,静度晚年。1956年被举为德宏洲政协常委。1957年2月17日张问德病逝,结束了他忧国忧民的一生,长眠于他为之浴血奋战过的土地上。
1944年10月,受腾冲旅外同乡的重托,刘楚湘率慰问团返乡慰劳经历了两年另四个月抗战的腾冲军民。赴腾途中,云南省政府委任刘楚湘即任腾冲县县长之职。刘楚湘不愿辜负腾冲人民的重望,更不愿意离开腾冲人民,他毅然就任腾冲县长。李根源先生赞道:
澹远刘先生,岁寒见本性,
慷慨参宋军,艰难摄县政。
光复后的腾冲,战争的阴影依然笼罩在腾冲城的上空,抗击侵略者的战火还在滇西战场上燃烧,经过野兽的践踏蹂躏,经过战火洗礼,腾冲城已是一片焦土,一片废墟,疮痍满目,百废待兴,人民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手工业者失业已久,农民栽割失时,市场经济萧条,商人闭市已久,银行关
闭,外贸凋敝。贫穷、饥饿、瘟疫严重的威胁着腾冲人民,腾越大地百业待兴。
面对一片焦土的腾冲县城,面对几十万经历战争灾难而渴望重建家园的民众,面对嗷嗷待哺的数万灾民,面对暂时驻扎在腾冲休整的、攻克腾冲城的几万远征军将士,面对动荡的时局,……。“民以食为天”,安定民生,度过饥荒,是刘县长一上任就碰到的急待解决的问题。刘楚湘县长除了多方协调,安抚民众外,迫切地电函省府:“急。保山远征军总司令卫、云南省政府主席龙钧鉴:慎密。…腾民毁家纾难,即富商大户亦无余粥度日。本年度栽插失时,秋获歉收,来年饥象已成,并以物资缺乏……恳请远电中央,迅拨鉅款赈济,以恤民命,不待迫切躬祷之至。”为减轻腾冲民众的负担,缓解腾冲的饥荒,帮助农民发展来年生产,刘楚湘电告:“云南省政府主席龙钧鉴:急。…腾冲向为产粮不足之县,每年所产粮谷仅敷九个月民食。三十三、三十四年度田赋,已由前任张县长呈请豁免,以恤民困,尚未奉复。自大军反攻,职县所供军粮夫役,民力已竭,加以疮疫满目,残破不堪,秋获歉收,饥象已成,灾情实属重大。恳请电商卫长官,军粮分配在腾冲县境征购,实无论多少,概以豁免,以恤战后灾民。”向饥民征军粮?历史有时真能恶虐。刘楚湘县长向上级力呈,让光复后的腾冲劫后余生,让走出战争而幸存的百姓,没有重新毙命在自己国家军队的役使下。
为恢复经济,振兴市场,刘楚湘电告:“昆明。省主席龙钧鉴;慎密。戌鱼电。奉急。腾灾正鉅,承钧座关怀悯恻,设法筹款并呈咨中央拨发鉅款,指派大员莅临急赈,德耆至感。经转告士绅,群情感戴。查腾残破之余,金融凋敝,民力枯竭;敬肯转令各银行,迅来腾设立分行贷款,以资救济。”后来,中央银行、实业银行、华侨兴业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农业银行、矿业银行、富滇银行等11家银行纷纷在腾设立分行。李根源先生和刘楚湘又在腾冲发动集股,催生了腾冲银行,这是腾冲有史以来驻腾银行最多的时期,为腾冲的百业兴旺建立了金融基础。云南省经济委员会缪云台主任也亲自来腾冲视察,为腾冲的经济繁荣献计献策。县府还从西南联大请来施嘉炀工程师,修复叠水河电站,使腾冲城恢复了灯火辉煌的夜市。#p#分页标题#e#
刘楚湘的种种努力,为战后腾冲的经济恢复,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也让其他战后的工作,如中印公路腾密段(即史迪威公路,由印度雷多经缅甸密支那、云南腾冲、保山,汇入滇缅公路到达昆明)的修筑,中印输油管道的铺设,能顺利地展开。
腾冲虽然光复,但滇西战场仍在激烈地战斗,全国的抗日战场也还硝烟弥漫。自缅甸陷落、日寇入侵滇西,世界援华物资运输大动脉滇缅公路被截断。为支持中国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盟军开辟了飞越喜玛拉雅山的驼峰航线空运援华物资,但运输量锐减,远远不够支撑各战场的需要。加之日军战斗机的截杀,美军运输机伤亡惨重。这时修筑一条由印度雷多直达中国腾冲的战略公路势在必行。修筑中印公路,腾冲是咽喉。因此,在光复腾冲后,尽快修筑腾密公路(腾冲至密支那段)就提到了议事日程。1944年11月中印公路开工了。中印公路中腾密公路所经路段,山高坡陡,石岩峥嵘,公路要穿越茂密的原始森林,沿途沼泽密布。工程艰巨是不言而喻的。而工期只有五个多月,战后的腾冲经费紧缺,粮食欠收,饥象已成,民夫被分派到各级部队,骡马也被分派到各个战略部位,真是要钱无钱,要粮无粮,要人缺人,要畜力缺畜力,各项工作迫在眉睫。而且当时的腾冲是接受多头领导,即各级部队和各级政府的领导,真是应接不暇……,所有的千斤重担一下子压在光复后新任腾冲县县长刘楚湘的身上。刘楚湘这位饱经风霜的腾越士绅,又一次毅然挺直了民族脊梁,当仁不让的担当起了修筑中印公路中腾密公路段的重任。
风在吼、马在啸,中国民工凿山填谷,用他们的双手,用他们的血汗创造一个又一个的奇迹。铁锤与石岩碰撞的丁当声,挖土机、铲土机、碎石机、推土机等机器的隆隆声,以及民工们劳动的吆喝声,开山破岩的爆破声,原始森林中参天大树倒下的轰鸣声……,在筑路工地回荡。这是滇西人民对胜利的渴望,也是对日本强盗发出的愤恨和怒吼。此情此景,正如刘楚湘先生在1940年所作的《滇缅公路歌》中所感慨万分的:“滇人不惜糜身躯,但愿辚辚驶汽车。抗战源源济军需,誓复河山歼倭奴。”
为了保证腾密公路修筑得进展速度,提前修筑好腾密公路,刘楚湘着手整顿和加强筑路工程的相关领导机构。由县长刘楚湘亲自担任腾密公路民工总队长;委腾冲县政府办事处主任明仕仲任国内段总队副,代行总队长职权;建设科长陈绍凯任国外段总队副;各区督导员兼大队长;各区监工员兼大队副;各乡监工员为中队长;保(村)监工员为小队长;国外段加设办事分处,即以陈绍凯同督工员负责办理
1944年11月至1945年3月共4个多月时间里,身为光复后首任腾冲县长兼腾密公路民工总队长的刘楚湘,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安危,不计个人得失,全身心地投入到修筑腾密公路的工作中。积极投工投劳,全县各乡共派民夫5万余人,筹资筹粮200余万元(国币)。他深入施工现场,凡大事躬亲察办,以提高办事效率。在紧急修筑时曾下达命令,“……美国西罗上校等三人及工程处处长,来府面催,急需赶将此路完成,以利军运,所有各乡未到段民夫限一星期内到段工作,如有欠夫之乡,即严重处罚其负责人等不贷。同时,民夫到段以后,来约同本县长到沿路各段点验民工。”
刘楚湘不仅狠抓工期和民工到段,同时关心民夫、员工疾苦,为他们增加工资、口粮而四处奔走呼吁,不达目的决不罢休。当他听说保密公路第一工程处有人私自扣发腾密段工人的钱米;并对守窝铺的工人及各段煮饭的工人不承认是公差,不发伙食费及工资等情况以及民工逃跑的事件时有发生的报告后。刘楚湘深入到民工中体察,调查民工逃跑得原因,并立即转告工程处,并给建设厅及李国清专员反映。为稳定筑路民工,保障民工的利益,恳请解决:“(1)每天每人发米贷金80元,只够买米0.75公两,不够吃,要求恢复到原来的120元。(2)因工伤、病、公差未到工地做活的,请仍发给工资为盼。(3)民夫工资应以点工计算,若照土方计算,土方价太低,民工吃亏太大,拿不到基本工资(国内段每天每人250元,国外段每天每人300元),即使要照土方价计算工资,因为工地艰苦,物价高昂,请上级照前所计方价,酌为增加,以恤民工。(4)运输食米请由贵处统筹办理,为了减少麻烦,不要再由各乡自行购运。”#p#分页标题#e#
在修筑腾密段的同时,公路沿线同时敷设了与中印公路并行的中印输油管。为了确保输油管的安全、顺利地输油,刘楚湘对国外段有关部门下达禁令:“在公路及油管的两侧严禁刀耕火种、毁林开荒、各种用火及各种盗油行为,违者按军法严惩,此令!”。
为了保证腾密公路按预定工期完成,腾冲县先后派出5万余腾越儿女投入到中印公路(史迪威公路)的建设中。刘楚湘和腾冲人民还没有来得及检视和抚摸一下自己身上的累累伤痕,他们整理一下衣装又出发了。
1945年1月17日,中印公路北线缅甸密支那至腾冲段胜利通车。
1945年2月26日,第一批车队抵达腾冲,腾冲城万人空巷,当看到满载援华物资的车队沿史迪威公路缓缓驶向内地时,人们欢呼雀跃,人们仿佛看到抗战胜利的曙光,已开始照耀在滇西的上空。当天的《腾越日报》(民国34年2月26日)以《腾冲争迎运输队—举行仪式大放爆竹,民政拥挤道路阻塞》为题,对当时的情景做了详细的报道:“本报息:由密支那起程之运输队一队车辆一行三十二人今日正午十二时,由许莱特领队抵达此间。此间军政首长及民众之千余人前往热烈欢迎,沿途爆竹声声,震耳欲聋,街道阻塞,行人难通。该队抵达时并在城南举行欢迎仪式,摄影后并设宴慰劳。此为运输队首次驶入,民众莫不欢欣鼓舞。”在喜悦之余,仍有一丝忧伤记在人们的心中,近百余腾越儿女的忠魂将永远与这条公路相伴。
1945年1月27日,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在缅甸芒友会师,与此同时,工兵部队也完成了雷多公路与滇缅公路的连接,尽管遭遇了重重困难,这条大动脉终于大功告成。1945年1月12日第一支车队从雷多开往昆明。车队共有113辆车(包括重型载重卡车、吉普车和救护车)。当车队于1月15日到达缅甸的密支那时被迫停了下来,直到1月23日最后一股日军被中美军队清除后才继续前进。在公路开通后的6个月中,卡车从印度往中国运送了11.7万吨的补给,在枪林弹雨中为中国抗日战场运送了5万多吨急需物资,2600辆卡车经过艰难跋涉交到了中国人手中。
腾越日报称:“1945年3月3日第二个汽车运输队由史迪威公路驶抵腾冲城区,汽车有48辆,盟友多人,沿途墙上贴满标语,街口建立牌坊。腾冲县为史迪威公路通车举行了欢迎仪式,欢迎仪式盛况空前,会场上人群涌动,情绪颇为热烈。李根源监察使亲临致词到:史迪威公路通车了,……为我们运来大批援华物资,其中多数是武器和军火,用以继续打击敌人。李国清专员也在会上致词道“史迪威公路其实就是日本战争狂人的死路,是世界反法西斯战士们和人民解放的胜利之路。”刘楚湘县长在县政府宴请了美国工程队的官员和总工程师,举杯祝酒时,刘楚湘充满激情地用流利的英语说道:“中印公路提前胜利通车,滇西人民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以致鲜血和生命。同时,与美国工程队的充分的付出和支援是分不开的。中印公路胜利通车,使大批援华物资源源不断地运往抗日前线,能狠狠地打击敌寇,早日还我河山。我们要感谢美国工程队的大力支援,要感谢盟军对中国抗日战争的大力支持!”
据载:在庆祝中印公路通车的仪式上,应美国广播公司邀请,蒋介石于1945年1月28日发表热情洋溢的讲话,宣布:“我们打破了敌人对中国的包围。请允许我以约瑟夫·史迪威将军的名字为这条公路命名,纪念他杰出的贡献,纪念他指挥下的盟军部队和中国军队在缅甸战役中以及修筑公路的过程中做出的卓越贡献。” 英国首相丘吉尔听到后非常激动,立即电贺蒙巴顿将军,“余谨代表英国政府对阁下打通通往中国陆上大通道,表示衷心的祝贺”!
后人把刘楚湘称之为“筑路县长”。
史迪威公路通车后,主要根据租借法案运输援华物资。1945年8月日本投降,10月援华物资运输完毕,史迪威公路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任务。输油管道随后撤除,工程人员和养路人员也随之撤除,加之雨水冲刷、坍塌较大、又缺乏维修保养,此时史迪威公路北线已无法通车。其间,腾冲人民强烈要求续修保密路,在腾冲参议会第一次大会上尹俊德等人提出建议。刘楚湘县长即上书重庆军管委员会,要求保留养路人员,确保保密路的畅通。全文如下:
腾冲县临时参议会第一次会议建议书#p#分页标题#e#
建议事项:保密公路应积极整理案
理由:腾冲地处边陲,生产有限,生活艰难,应力谋商场之发展端赖交通之便利,本年虽将保密路修通,而大部分工程尚未完竣。具美方油管度出
龙陵,故腾冲方面之公路政府认为已完成,可有可无,若不自动积极续修,
办法:A请县府面电请中央拨款补足。
B命令各乡镇继续努力派夫修补,呈请中央验收即有永久之可能。
建议:尹俊德 杨增序 尹相周
【4年(民国档案——857)】
刘楚湘上书重庆军管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呈道:
重庆军管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局长俞钧鉴:
保密路为西南国际干道,道路线较滇缅路短二百余里,关系国防綦重。此次抢修人力财力牺牲甚矩,敬请酌留养路人员,并划拨经费陆续修补,俾此路永久畅通,以开发边疆而重国防,又腾保段之惠人桥尚未完工,敬祈允继续完成。如何祈电示遵!
腾冲县长刘楚湘叩
十月二十日
【( 民国档案——42)】
后来,由于资金缺乏和解放战争爆发,于是史迪威公路的维修加固也因此被搁置,此路也因无法通车一直被荒废。
如今,腾密公路作为云南连接西南亚大通道的作用再次显现,在腾冲县档案局2007年3月28日整理的《腾密路建设档案史料钩沉》一文中是这样叙述的: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腾冲已成为通向南亚的桥头堡,腾密路的作用再次凸现。腾冲县委政府高瞻远瞩,决定举全县之力,全面改造提升腾密路,打通面向南亚的国际大通道。2004年10月开工建设,2005年2月,“兴边富民”会议在腾冲召开,通过市县的努力,腾密路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认可和支持。此路在广大建设者们披荆斩刺、历尽万险,克服了重重困难,历时二年多的时间,终于完成这一历史壮举。从此腾冲不再闭塞,腾冲将与世界相连。刘楚湘县长如泉下有知,当含笑九泉!”
1944年9月14日,腾冲光复。为收复腾冲,我中国远征军第二十集团军全体将士,凭着正义之师的旺盛士气,凭着腾冲人民毁家纾难的全力支援,视死如归,前赴后继,一往无前,浴血奋战了四个多月,经历了大小战役八十余次,击毙了日军少将指挥官及藏重大佐联队长等官兵共计近七千名,缴获了日军大量武器装备。终于全歼不可一世的日本强盗,为祖国,为民族建立了伟烈功勋。然而,我军也为此付出巨大的代价,牺牲官兵九千多名。他们为抗击日寇,收复滇西重镇,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他们把英名留在了腾冲。
为了让人们世代不忘这国耻家很,永远记住这些烈士的英名,在腾冲光复后不久, 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和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就提出为烈士建立陵园,这个提议得到腾冲官绅和民众的大力支持。1944年11月16日,“腾冲阵亡将士纪念建筑委员会”成立,由第二十集团军总司令霍揆彰任主任委员,在任县长刘楚湘作为地方协修官绅乃是当仁不让。
在各方面的努力下,各项工作顺利进展。1945年1月15日,国殇墓园建设工程正式开工,3月25日,忠烈祠上梁仪式举行。同时决定1945年7月7日,在国殇墓园举行“腾冲各界纪念七.七八周年、国殇墓园落成典礼及公祭阵亡将士大会”,推举刘楚湘为大会筹备处主任。1945年6月19日,在刘楚湘县长的主持下,腾冲县政府为召开此次大会作了专门的部署:在国殇墓园落成期间,届时在腾冲全县将举行规模盛大的“七.七”献金、义卖活动。大会组织了“七.七”献金运动劝募委员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并对组织劝募队、劝募办法、工作分配、宣传工作做出了详备的决议。#p#分页标题#e#
1945年7月7日,“腾冲各界纪念七.七八周年、国殇墓园落成典礼及公祭阵亡将士大会”如期举行,由于准备充分,宣传有力,这天,各机关、学校、团体和个人争先恐后踊跃献金,场面十分热烈感人,虽然战争的劫难刚过,但人们为了表达自己对牺牲烈士的崇敬,表示对胜利的祝福,仍然愿意献出从困难的生活中省下一点钱。为祈祷烈士的英灵,这一天还举行了全县水陆保境大会,以中国传统的方式禁宰、素食五日,追忆阵亡将士。
李根源在大会上致辞说道:此次献金,共筹金7500万元,墓园建设使用6000多万元。墓园建设中,“地方行政长官李(国清)专员、刘(楚湘)县长出力不少”。并提议将九月十四日定为“重光节”,让腾冲人民及全国人民都知道,“为抵御外侮的国家主义及民族主义而牺牲都是伟大的”。我们“把它看为是我们腾冲人民的公墓”,每年这一天都来扫墓,缅怀烈士。
刘楚湘为腾冲国殇墓园落成并序:
墓园广辟凤山岗,翠碣鳞鳞葬国殇;
塔耸云霄增壮伟,千秋浩气傍龙光;
反攻胜利著先声,血洗河山克此城;
中日兴亡兹转捩,诸君一死博英名。
同时,他还题词道:
墓园落成,抗战八周。举行纪念,碧血千秋。
胜利在望,天与人谋。挥戈逐日,雪耻报仇。
1946年初,刘楚湘因积劳成疾,辞去了县长之职。1953年5月逝世于昆明云大医院。保山市文史馆陈祖樑先生特为刘楚湘县长题墓联道:
一身正气垂千古,两袖清风归去来。
县长,仅一县之长,被誉为七品芝麻官。县长的身后,站着数十万民众;县长的肩上,担着千斤重担;县长的脊梁,是民众的支柱;县长的目光,是生死的取舍;县长的足迹,是历史的印章。
参考资料及来源:
1《龙陵一中概况》
2《保山市施甸惠通桥》
3《汉奸县长钟镜秋》
4孙敏 章东磐《中国该如何对待“中国热”》
5《见证抗日最艰苦阶段?滇西战场上的汉奸们》
6《血洗火炼一边城——抗日战争中的龙陵县城》
7刘成荫《爱国民主志士刘楚湘先生》
8张星槎《抗日县长张问德其人其事》
9章东磐《名垂青史的抗日老英雄:县长张问德》
10《云南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七辑??野 明?《龙陵沦陷见闻散记》
11中国作家协会作家??方军《侵华日军军官田岛寿嗣和他儿子的故事》
12李家杰《抗战时期的保山教育》
13刘成荫《艰难摄县政:记父亲刘楚湘在腾冲光复后任县长的前前后后》
14金承德《誓复河山歼倭奴》
15金承德《刘楚湘与腾冲县抗日(临时)县务委员会》
16刘成荫《刘楚湘——腾密路上永远的记忆》
17腾冲国殇墓园资料汇编《碧血千秋》
18刘楚湘《议政存微》
19刘楚湘《滇缅公路歌》
20刘楚湘《腾冲县务会议通告腾城沦陷经过》
21腾冲县档案局《腾密路建设档案史料钩沉》
22聂正科《问渠哪得清如许》
23张问德《答田岛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