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崇尚的只有战争
今年是日本靖国神社建立130周年,为此,7月13日至16日它举办了规模巨大的“灵魂祭”。祭祀第一天,扩建装修的战争纪念馆“靖国神社游就馆”重新开张营业了。
靖国神社是祭奠明治维新以来为日本天皇战死者的场所。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它一直是国家神社,是日本军国主义的象征。如今它供奉着246.6万个日本军人的灵位,而14名二战的甲级战犯也位列其中。
走近靖国神社,一排排黄色小灯笼林立在参拜道路两旁,连神社大门也装点上了彩色绣球、帷帐,据说是信徒为祭会捐赠的。院内歌舞民乐一台连着一台。靖国神社的参拜口门庭若市,从全国各地来的游客在此记帐升殿。
就在靖国神社正殿的左侧,一座战争纪念馆“游就馆”重新装修开馆了。据导游图介绍,改建后的游就馆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不仅增加了二战中使用的“零式舰载战机”等武器展品,而且还新建了电影厅反复上映记录近代战争足迹的电影《凛然之爱》,并以图片形式纪念阵亡军人。售票小姐介绍,开馆头3天,每天入馆参观者达数千人。
走进扩建的新馆大厅,一架零式战机摆放在大厅中央,在许多参观者中,一个日本老兵在饶有兴味地介绍该飞机的操作方法和武器装备。战机后面,两座大型榴弹炮、加农炮和一台曾经在泰缅铁道上使用的蒸汽机车也引来了不少人驻足参观。
战争史的陈列从二楼开始,在展厅入口两侧一幅诗词映入眼帘:“为君王为世人不惜一切,放弃生命体现价值”。可见这里宣扬的是为天皇而战的精神。战争陈列就从这种“武士道精神”开始。展品有古代的盔甲、军刀、火枪。文字介绍是这样的:从15世纪航海时代开始欧洲列强纷纷入侵亚洲,到19世纪亚洲已经被欧美侵蚀殆尽;其间,日本通过安政大狱、公武合体、尊王讨幕等数次战争实现了国家的强盛,并开始了近代军队建设;特别是通过甲午战争,日本战略重点从国内防备转为重视对外作战;后来的日俄战争提高了日军的作战能力。
展览中大量篇幅介绍了侵华战争,但反映的多是军国主义的叫嚣和侵略思想的表露。如将20世纪三十年代初的侵华战争称为“支那事变”,其解说词称:“1933年塘沽协定之后日中关系出现好转,但1935年8月中共发表‘抗日八一宣言’以来,恐怖事件不断发生,两国关系恶化。1936年西安事变爆发后,蒋介石与共产党联合,抗日运动更加激化。卢沟桥的‘小事件’是中国正规军对日军的不法攻击,之后由于日军的反击,发展成北支那事件,使战场扩大到整个北支那地区。此事件的背景是中方拒绝日中和平。之后战争发展到上海、南京,蒋介石等坚持了8年抗战,最终成为战胜国的一员。”
展览还刻意对南京大屠杀进行歪曲解释。称“1937年12月日军包围南京后,松井司令官曾向下属部队散发地图,标明了外国权益和难民区的地理位置,要求‘严正军规,杜绝不法行为’。败退的中国士兵拥到下关被歼灭。市内对换穿便服的残兵进行了检举,但南京城内一般市民生活恢复了和平”。这一解说意在回避南京大屠杀暴行的历史事实和日本应承担的历史责任。
整个展览中充斥着当年的军国主义用语,“支那事变”、“支那服”、“大东亚战争作战图”等字句到处可见。
在战史展览的最后部分,陈列的是“战后独立国家地图”,示意日本发动的战争带来了众多国家的独立。
在两个特别展室内展览着旧日军“最辉煌”的纪念品。其中一处摆着明治天皇铜像、大正天皇用过的正装、昭和天皇穿过的陆军军服,及军旗、军刀等饰物。战前及二战期间皇室参拜靖国神社的布施钱袋和捐赠的绸缎布匹也在其中。在一楼的武器展厅内,二战后期日军使用的最残忍和最“令人自豪的”武器“人体鱼雷”也在陈列中。从美陆军博物馆借来的这一实物展品长14.75米,直径1米,重量8.8吨。该鱼雷头部装有1550公斤炸药,其威力可以炸沉巨型战舰。但这种鱼雷需要一名士兵驾驶,这也意味着发射一枚这种鱼雷就有一名士兵与之同归于尽。二战末期,就有上百名年轻士兵乘此鱼雷踏上了不归之路。看到这里,耳旁传来了播放的当年士兵出征时的遗言。看着、听着这一切不仅令人毛骨悚然。抬头望去,鱼雷对面一位驼背弯腰的日本老兵仍在自豪地讲述这种“人体鱼雷”的无比威力。
在展览的最后,几排阵亡将领影像显示在观众眼前。靖国神社供奉的牌位只写着阵亡者的名字,而这里则用照片将他们的形象、姓名、出生、死亡全部陈列出来。比神社更形象更具体。记者在影像墙中发现了甲级战犯东条英机的照片。许多战争遗属在这里寻找着自己亲人的照片。据一位身着神道服装的工作人员介绍,影像墙中第一批摆放的照片有2500多人,今后还将不断补充增加。这名工作人员问记者:“你找谁?”据说图片已经过电脑处理,观众只要报出被寻找者的姓名,电脑便会提示你照片所在的准确位置。这里成了对阵亡者的纪念殿堂,似乎也是对靖国神社本殿的强化和补充。
日本发动的侵略战争已经结束57年,在这里却根本看不到对战争责任的反省,有的只是祭奠战争亡灵、崇尚战争和颂扬武力的杀气。
日本政府探讨的设立国家墓地的计划未见行动,相反,靖国神社的战争纪念馆却已经扩建装修开门迎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