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八佰》劇照,四行倉庫戰役是在上海蘇州河北岸打響,而南岸是當時的租界,沒有波及,因此這場戰役能讓民眾「隔岸觀火」。

電影《八佰》劇照,四行倉庫戰役是在上海蘇州河北岸打響,而南岸是當時的租界,沒有波及,因此這場戰役能讓民眾「隔岸觀火」。


電影《八佰》劇照,展現國軍守上海四行倉庫歷史。

電影《八佰》劇照,展現國軍守上海四行倉庫歷史。


今天的四行倉庫已經改為紀念館,仍保留一面滿是彈痕的牆作為紀念。 網絡圖片


上海四行倉庫改為的紀念館內部雕像,重現當年戰事。紀念館官網圖片

上海四行倉庫改為的紀念館內部雕像,重現當年戰事。紀念館官網圖片


上海四行倉庫在戰火中的歷史照片。網絡圖片

上海四行倉庫在戰火中的歷史照片。網絡圖片


四行倉庫在國軍撤退後可見彈痕累累。網絡圖片

四行倉庫在國軍撤退後可見彈痕累累。網絡圖片


蔣介石在淞滬會戰時投入裝備良好的中央軍德械師,後來幾乎全軍覆沒。網絡圖片

蔣介石在淞滬會戰時投入裝備良好的中央軍德械師,後來幾乎全軍覆沒。網絡圖片


國軍在上海街頭抗戰歷史照片。網絡圖片

國軍在上海街頭抗戰歷史照片。網絡圖片


中國電影《八佰》於2020年8月21日正式上映之後,票房幾天之內就突破10億人民幣(約1.47億美元)。電影講述1937年10月淞滬會戰後期,在上海四行倉庫的423位國軍士兵抵禦日軍四天四夜的故事。電影上映後造成轟動,引來各方評論和註解,本文從近幾年來公開的史料、文件紀錄的事實陳述,從學者專家的研討角度,綜觀全局,探討電影《八佰》當時所處的淞滬會戰的的時代背景、意義及影響:淞滬會戰實際上改變了對日抗戰。

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有全世界最豐富的中國近代史料,每年吸引全球各國學者來這裡進行研究。胡佛與亞太研究學會於2012年啟動的「重探抗戰史」計劃,邀請美、台、大陸、日、英五地學者,使用包括蔣介石日記在內的最新的檔案以及近代史料,分別從不同角度,共同探究抗日戰爭,目的是以「不黨不私」、客觀公正的研究抗戰史,還原歷史真相,「不容青史盡成灰」。

根據這個研究計劃出版的《重探抗戰史》第一冊,從日本軍國主義的興起,到日本走向九一八前後多次在中國發生的事件,讓蔣介石了解日本志在侵華,中國無法與之妥協,即使妥協和談,也不能阻止日軍少壯派漫無止境的侵略,認定「中日必將一戰」。

1937年8月13日在上海爆發的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是中國抗日戰爭中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戰鬥最慘烈、傷亡最重、意義最深遠的一場戰役。四行倉庫是整個淞滬會戰中的一部分,而淞滬會戰在抗戰中又是一場關鍵戰役。主編《重探抗戰史》的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指出,淞滬會戰在「戰術」上雖然失敗,但在「戰略」上是成功的。


抗戰大策略1932年已定


為何說「戰略」上是成功的?蔣介石在1932年就和國民黨將領蔣百里、白崇禧、陳誠等人開始討論持久戰略,準備長期抗戰,並於1934年選定四川為大後方抗戰根據地,1936年就訂下「持久戰」、「消耗戰」、「以空間換取時間」等戰略,誘敵深入的原則與施行辦法,在上海作戰,誘日軍由東向西仰攻。

蔣介石在1935年就考慮到,在地形上因為日本有機械兵團,在華北平原上作戰,不利中國軍隊。中國地形為西北高、東南低、由北向南易,從南向北難,所以中國必須利用地理條件來打持久戰。中國軍隊要放棄在平原地區與日軍作戰,退到山地去阻擋日軍由東向西的進攻。另一個原因要在華東作戰,是因為當時國民政府無力同時在華北、華東兩頭作戰。

把日軍由北向南的作戰線轉換為由東向西,是中國抗日戰爭前期階段的首要戰略目標。1936年就定下阻止日軍南下,誘日軍從東向西仰攻的策略。1937年8月淞滬會戰,就是按照這個預定的戰略目標。淞滬會戰雖然在戰術上被打敗,但日軍卻陷入了蔣介石設下的持久戰戰略布局之中,因此以戰略來講是成功的。


拉開戰線作持久戰


蔣介石的國軍軍事領導和德國顧問團在當時都看得很清楚,對日抗戰爆發後,勢必會面臨來自華北和華中兩方面的敵軍,日軍從華北南下,由北向南,或是從華東西進,由東向西,都能以戰車、坦克機械兵團馳騁在河北、山東的平原上,暢行無阻,能輕易拿下武漢,將中國一切兩半,中國最精華的地區盡入日本之手,斷絕國民政府退路並合圍夾擊,這場仗很快就打完,中國就沒了。

蔣介石知道在平原上國軍和日本對打,是不利中國軍隊的。而要保持西北、西南的基地,只有利用中國的地形西北高、東南低的地理條件來打持久戰。中國軍隊攻棄在平原地區和日本決戰,退到山地去阻擋日軍的進攻。

蔣介石於1936年訂下在上海作戰,擴大淞滬戰事,誘日軍作戰。後來的戰事發展證明,淞滬抗戰,以及黃河花園角口決堤,阻斷了日軍由華北派軍南下,改而沿長江西進,證明這個戰略有效。

《重探抗戰史》引述史料指出,淞滬會戰並不是由日軍而起,而是蔣介石大戰略的一部份,抗戰從淞滬會戰誘日軍改為由東向西打,接下來的南京、台兒莊、武漢會戰一路下來,中國軍民死傷慘重,全民付出極大代價;但是,日軍卻是愈陷愈深,逐步陷入蔣介石的持久戰略中。

史料也舉出了一些之前很多人不知道的事實,也就是說從抗戰真正的大戰:八一三淞滬會戰開始,到後來的南京、徐州、武漢,還有北方的南口、太原幾場戰役,中國軍隊每一場戰都打得辛苦,打得慘烈,但這些一連串的戰役,從整體來看,戰略目標就是要阻止日軍過黃河由北往南打,誘日軍到華東,沿長江從東向西仰攻,最後的原則是「誘日軍深入」,戰而不屈,拖死日本。


戰術敗陣戰略成功


淞滬會戰包括了後期的上海四行倉庫之戰,是整個抗日作戰首場重大戰役,這些一開始的會戰雖然打得傷亡慘重,在作戰上中國軍隊比不上日軍的船堅炮利,但引導了日軍走向國軍整個抗日大戰略的佈局中,所以說在「戰術」上是打敗的, 在「戰略」卻是成功的。

電影《八佰》上映後,引起很多對淞滬會戰這段歷史的討論,其中有很多評論說根本不該在上海作戰,說在上海的作戰是在作秀,以「現場直播」式演給國際看,以爭取國際的援助。四行倉庫之戰和整個淞滬會戰現在以史料來看,是最重要的戰略關鍵,因為這場會戰改變了日軍侵華策略。所以在上海這一戰是必須要打,一方面是要打給國際看,以爭取國際的支援,另一方面也是要誘日軍改變為由東往西打。雖然這場會戰沒打贏,但的確令日軍改變了戰略,最後陷入中國戰場。

《重探抗戰史》指出:淞滬會戰的意義,不在戰鬥結果之輸贏,而在戰役發動後國民政府首先贏得戰略上的主動權,而這個主動權對以後抗戰的全面發展,有關鍵性的正面意義。


淞滬會戰做到三件事


郭岱君指出,淞滬會戰做到三件事,有三大意義:第一是粉碎了日本「三月亡華論」,光是在淞滬會戰這裡就打了三個多月,打破了日軍「速戰速決」的算盤,更不用說打下整個中國。

淞滬會戰讓全世界都看到中國抗日的決心,尤其是在上海四行倉庫,就在全世界眼前和日軍作戰,這場會戰也把當時中國散漫的民心給凝聚起來,把民族性建立起來。

第二點很重要,在抗戰前中國是個割據的局面,淞滬會戰後團結了中國。蔣介石在抗戰初期,就投入其嫡系的精銳部隊,有良好訓練和裝備的中央軍德械師和日軍浴血作戰,雖然打得很好,但是損失慘重,折損三分之二,但也因此一戰震驚中外,也震動了中國的民族心。各地的軍隊看到蔣介石把自己最好的軍隊投入戰場,並且折損大半,看到了蔣介石是真正的投入抗日戰爭,也陸續派出軍隊趕到上海參戰。

淞滬會戰讓國民政府真正做到了「破除割據,統一號令」,對整個抗戰產生了長遠的影響。她說,「這場戰役也把散亂的民族心給結合起來」,蔣介石原來在中國並沒有全國的統治權,他的南京政府只有長江區域,中國其他地方是割據的局面。

郭岱君指出,這是很重要的一點,因為沒有全民團結,起而抗戰,就沒有以後八年的長期抗戰,「要不然這抗戰怎麼打?」

第三,中國以極慘重的代價,硬逼得日本擴大動員,不斷向淞滬增兵,最後不得不抽調華北部分兵力, 使得日軍在淞滬戰場的軍隊超過在華北的軍力,從而改變了日軍的作戰軸線。 從此日軍開始由東向西沿著長江仰攻,一步步陷入蔣介石漫長的持久戰略布局中。

郭岱君表示:「中國軍隊在各戰役上常有打死不退,『拉鋸戰』的情形發生,就算今天在這個戰場被打敗了,明天又回來了,這逼得日軍不斷地增兵,將軍力投入到中國戰場」,在淞滬會戰上,國軍四次發動戰役,日軍也三度增兵。在這場會戰中國投入75萬人,死傷超過20萬人;日軍投入超過25萬人,死傷4萬人,傷亡率約為16.8%,中日傷亡比例約為4.76:1。但郭岱君指出,日軍傷亡率為16.8%,對當時的日軍來講是相當高的。

許多歷史學家指出,由於蔣介石的持久戰、消耗戰策略,將日本大部分軍隊拖在中國戰場長達八年,對後來爆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英美軍隊在歐洲和亞洲作戰有很大的幫助,因為中國牽制了日軍,讓英國美國軍隊有機會取得勝利。


设为首页|收藏本站|关于我们|援助共建|相关网站

中国抗日战争史学会理事 ◇上海市第四、五届优秀教育网站 ◇上海市网络文化协会首批会员 ◇上海市信息服务业行业协会会员◇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筹建顾问◇世界华人保钓联盟顾问

918爱国网目标:收集整理中国军民十四年抗战的图文视频历史资料  建设记录民间对日索赔历程的最全面的网络数据库

918爱国网宗旨:将中华民族的贡献昭告世界  把中华民族的精神传承后代
2000-2020 CHINA918.NET 918爱国网 版权所有  ◇沪公网安备 31010502001735号 ◇沪ICP备05012664号
总编微信号:wuzuk918   QQ:49234746  编辑部电话:13341989448   邮箱:china918net@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