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could we forget the history!
WWW.CHINA918.NET《九一八爱国网》编辑部 版权所有

后 记

1998年12月13日,在纪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61周年之际,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正式成立。南京师范大学校址前身原为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金陵女子大学的所在地,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期间,它是一所专门收容妇孺难民的收容所,魏特琳女士当时就是这个难民所的负责人。

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成立之后,立即将研究魏特琳与金女大难民所作为该研究中心的重要研究课题。该课题共由四个部分组成,一是翻译出版《魏特琳日记》;二是撰写出版《魏特琳传》;三是在校园里举办《南京大屠杀时期的魏特琳与金女大难民所》的图片展;四是召开一次以纪念魏特琳女士的学术研讨会,邀请曾经在金女大难民所避难的幸存者在会上回忆她们心目中的救命恩人魏特琳。1999年12月,在纪念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62周年之际,图片展和研讨会均已顺利进行,并已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今年10月,《魏特琳日记》也已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现在,在南京出版社领导的关心支持下,《中国的辛德勒”——魏特琳传》也得已顺利出版。

在本书的撰写与出版过程中,我们得到了很多学者的关心和帮助,华中师范大学的章开沅教授及其中国教会史研究中心的刘家峰、王薇佳博士给我们无私提供了许多重要的研究资料;日本著名学者都留文科大学的笠原十九司教授曾来研究中心讲学,并就魏特琳研究作了专题研究报告;美国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特藏室的斯茉莉(Smalley)女士亲自将魏特琳女士的日记英文原稿提供给敝研究中心;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长孙宅巍研究员自始至终一直关心魏特琳的研究,并为本书提供了许多资料;现居美国南伊利诺州的胡华玲博士撰写的《金陵永生:魏特琳女士传》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安徽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吴元康先生、安徽省委宣传部的郑明武先生为我们提供了魏特琳早年在安徽合肥的有关资料和照片。显然,没有上述专家学者的关心和帮助,我们要这么快完成这部传记的撰写是很难想像的。

除上述专家学者之外,我们还要特别感谢:江苏省委宣传副部长秦志法先生,江苏人民政府外宣办副主任余竞来先生,南京师范大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公丕祥教授、副校长黄涛教授、党委副书记米如群教授,南京大学历史研究所所长张宪文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社会学系系主任于琨琦教授,系党总支书记孙海英教授,南京师范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李振坤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的李恩涵教授,日本南京大屠杀60周年全国联络会的松冈环女士,日本旅日华侨中日交流促进会的秘书长林伯耀先生,美国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中国部主任安妮(Anne Ofstedal)女士,美国罗德岛州伯兰特(Bryant)学院的著名妇女史研究专家朱蒂(Judy Litoff)教授,美国抗日战争史实维护会理事魏乐(Eugent L.Wei)先生,南京市政府外宣办副主任吴海山,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朱成山馆长、段月萍副馆长,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马振犊研究员、曹必宏副研究员,《民国档案》副主编郭必强副研究员等。

美国著名作家《南京大屠杀:被遗忘的大屠杀》的作者张纯如女士和日本著名学者笠原十九司教授慨允为本书作序,使本书大为增色。

本课题的研究还得到了美国亚洲高等教育联合董事会、南京师范大学校海内外学术交流资金的推动与支持,也被江苏省教委列为2000年度江苏省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特此鸣谢!

本书由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的专职和兼职研究人员集体撰写,全书具体章节的分工如下:张连红:第一章、第四章(部分)、第七章(部分)、第八章;经盛鸿、沈岚:第二章;王卫星、杨夏鸣、李广廉:第三章、第四章(部分)、第五章;张生:第六章;吴晓晴:第七章(部分)。全书由张连红拟订大纲,并修订统稿。由于时间仓促,全书差错之处难免,恳请专家学者不吝赐教,俾日后再版时加以修正。

 

                                   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屠杀研究中心

                                                                            2000年8月